十月的风,裹挟着深秋的凉意,吹过“本味农庄”的每一个角落。沙棘果的采收已近尾声,枝头只剩下零星几簇倔强的橙红。与“优鲜优选”的合作渐入佳境,预售订单也基本消化完毕,账面上的现金流终于摆脱了岌岌可危的红色警报。然而,王龙飞却丝毫没有感到轻松,一种更深层次的焦虑,像藤蔓一样悄然缠绕上心头。
这种焦虑,源于对比。
周末,王龙飞让李强留守,自己带着赵大虎,开着那辆破旧的小货车,去邻县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农产品展销会。展会上,他看到了那个在网上已有些名气的“山野本味”的展位。展位布置得颇具匠心,粗糙的原木架子,扎着麻绳的瓦罐,处处透着“原生态”的刻意感。他们的沙棘产品包装精美,价格却比“本味农庄”低了近三成。展位前围了不少询价的人。
王龙飞不动声色地凑过去,拿起一瓶沙棘原浆看了看色泽,又悄悄问了问旁边尝过的顾客感受。
“味道还行,挺酸的,就是…好像没啥回味,水了点?”一个中年大姐咂咂嘴说。
“便宜啊!比网上那家‘本味’便宜多了!”另一个大爷接话。
王龙飞心里一沉。他让赵大虎假装感兴趣,和“山野本味”的负责人聊了聊。对方是个能说会道的年轻人,张口闭口“基地直供”、“古法酿造”,但对具体种植区域、管理细节却语焉不详,问到检测报告,更是岔开话题。
回程的路上,车厢里气氛沉闷。赵大虎憋不住话:“飞哥,他们那沙棘,我瞧着颜色不太对劲,太鲜亮了,像是加了点啥。口感也单薄,估计是掺了水或者用了别的水果勾兑的。成本肯定比咱们低一大截!”
王龙飞握着方向盘,目光看着前方蜿蜒的山路,嗯了一声。他担心的正是这个。“本味”坚持真材实料、生态种植,成本居高不下。而像“山野本味”这样的模仿者,通过降低标准、甚至可能打擦边球的方式,用低价快速抢占市场。消费者往往先被价格吸引,短期内很难分辨品质差异。长此以往,“本味”的优势很可能被低价策略稀释,甚至被拖入恶性竞争。
“不能跟他们拼价格。”王龙飞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拼价格,死路一条。咱们得拼他们拼不了的东西。”
“拼啥?”赵大虎问。
“拼深度,拼信任,拼可持续性。”王龙飞思路逐渐清晰,“他们可以模仿包装,模仿宣传语,但模仿不了咱们扎在土地里的根。大虎,你的实验数据,周磊帮我们建立的追溯体系,就是咱们最硬的铠甲。”
回到农庄,王龙飞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通报了展会见闻和自己的忧虑。
李强一听就炸了:“这不是耍流氓吗?用次充好,低价搅局!飞哥,咱得揭穿他们!”
“无凭无据,怎么揭穿?”王龙飞反问,“贸然攻击竞争对手,反而显得我们气量小。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让消费者自己学会辨别。”
他提出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第一,深度内容挖掘。 接下来的视频和图文,不再停留在展示劳作和收获,要深入技术细节。系统性地展示沙棘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采收、无损加工的全过程。把赵大虎的实验数据、周磊的检测报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邀请真正的农业专家(如陈教授)来农庄实地讲解,增加权威背书。
第二,强化互动体验。 筹划“开放日”活动,邀请核心粉丝和潜在渠道商来农庄实地参观,亲眼看到、亲口尝到“本味”与其他的不同。将“透明化”进行到底。
第三,产品线延伸与价值提升。 在现有沙棘原浆、蜜枣、鸡蛋的基础上,研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利用沙棘叶开发养生茶,利用果渣开发饲料或有机肥,实现全株利用。同时,针对高端客户,推出小批量、定制化的“年份原浆”或“特定地块限量款”,强调稀缺性和独特性。
第四,渠道精耕。 与“食之本”和“优鲜优选”的合作,要更加注重品牌联合推广,共同举办品鉴会、发布联合报告,提升“本味”在高端渠道的品牌形象。同时,积极接触对品质有极致要求的细分渠道,如高端民宿、私房菜馆、养生机构等。
“这是一场持久战。”王龙飞看着众人,眼神锐利,“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跑得远,跑得稳。我们要让消费者明白,他们为‘本味’支付的溢价,买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份对生态的责任、对品质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投资。”
战略方向确定后,农庄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这次的“快”,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赵大虎和林薇(通过远程协作)开始整理浩繁的数据,制作科普图表和短视频;张小梅策划着线上互动活动和线下开放日的方案;李强则一边稳住现有生产,一边四处打听新的高端渠道资源;王龙飞则亲自拜访陈教授,邀请他担任农庄的技术顾问,并开始着手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相关材料。
秋风依旧萧瑟,市场依然波诡云谲。但“本味农庄”内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加内敛和坚定的氛围正在形成。他们不再仅仅埋头种地,而是开始抬起头,审视更广阔的战场,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好产品”,去赢得一场关于品质和信任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