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鸡群的叽喳声和轮子的滚动声中平稳流淌。移动鸡舍成了田间地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了王龙飞和李强最得意的“发明”。
鸡群彻底适应了这种半放养的生活,羽毛变得油光水滑,体格也壮实了不少。它们每天在地里辛勤“工作”,刨食、捉虫、施肥,自己吃得肚圆,也把几块地伺候得越发肥沃。
王龙飞和李强则像两个监工,每天拉着鸡舍“转场”,记录着哪块地草少了,哪块地虫少了,哪块地的苗子长得格外精神。他们甚至开始有意识地引导鸡群去杂草多的地块“加班”,效果出奇的好。
这天清晨,露水还没干。李强照例先去固定鸡舍添食加水。他刚推开简易门,眼角余光瞥见角落干草堆里有个异样的白点。他愣了一下,弯腰凑近一看——
一枚小巧玲珑、还带着温热的鸡蛋,安静地躺在草窝里!
“飞哥!飞哥!下蛋了!鸡下蛋了!”李强像被烫了似的跳起来,扯着嗓子朝屋后喊,声音激动得变了调。
王龙飞正检查移动鸡舍的轮轴,闻声扔下工具就跑过来。两人挤在鸡舍门口,盯着那枚小小的、沾着点草屑的鸡蛋,像看什么稀世珍宝。
王龙飞小心翼翼地伸手捡起那枚蛋。它还带着母鸡的体温,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蛋壳细腻光滑,透着健康的浅粉色。
“真…真下蛋了…”王龙飞喃喃道,嘴角控制不住地往上翘。虽然早知道会有这一天,但真看到这第一枚成果,心里的喜悦还是难以言喻。
李强更是兴奋得搓手:“太好了!总算没白伺候!这蛋…看着就香!咱是煮了吃还是煎了吃?”
王龙飞白了他一眼:“吃啥吃!这是咱‘移动鸡场’的第一枚蛋,得留着!做个纪念!”
话虽这么说,但接下来的日子,鸡蛋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天比一天多。起初每天只有零星一两枚,藏在干草堆各个角落,需要仔细翻找。后来,母鸡们似乎找到了下蛋的规律,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集中。
两人商量后,在鸡舍里固定了几个铺着软草的旧木箱当产蛋窝,果然,母鸡们很快习惯了去那里下蛋。
每天捡蛋成了李强最积极的活儿。他拎着个小篮子,乐呵呵地在鸡舍里转悠,把还温热的鸡蛋一枚枚捡起来,小心地码放好,嘴里还数着:“一、二、三…飞哥!今天又多了两个!”
王龙飞看着篮子里越堆越高的鸡蛋,心里也开始活络起来。这些蛋,个头不大,但蛋壳结实,蛋黄颜色深,一看就是散养的好货色。之前网友就老问什么时候有蛋卖,现在…时候到了。
他拍了一段视频:李强乐颠颠捡蛋的特写、一篮子沾着草屑的新鲜鸡蛋、以及鸡群在田间自由觅食的场景。
标题带着收获的喜悦:《移动鸡场喜提首批鸡蛋!纯散养,蛋黄超黄!》
评论区瞬间被“蛋”刷屏:
“终于等到了!预订!”
“看着就好吃!蛋黄肯定香!”
“多少钱一斤?怎么买?”
“博主养鸡成功!恭喜!”
“移动鸡舍立大功!”
“黄土坡老农”也发来语音,带着笑意:“好!蛋下来了就好!头茬蛋营养最好。捡蛋要勤,防踩破防叨破。装箱时垫点谷壳或锯末,防震。”
订单私信雪片般飞来,大多是要鸡蛋的,而且需求量不小。王龙飞和李强又喜又愁。喜的是鸡蛋根本不愁卖,愁的是怎么安全地寄出去。
两人研究了好几天,才选定了一种带凹槽的专用鸡蛋纸托和厚实的泡沫箱。成本又上去一截,但为了口碑,不敢省。
第一批鸡蛋打包发货那天,两人像对待易碎品一样,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卡进纸托,再放进垫了厚厚泡沫的箱子里,封箱前还塞了张手写的小卡片:“首批蛋,感谢支持!”
看着快递车拉走那几箱珍贵的鸡蛋,两人心里都捏了把汗。
几天后,反馈陆续回来了。好评如潮:
“蛋收到了!一个没破!太惊喜了!”
“晚上就炒了,蛋黄特别黄,超级香!”
“是小时候的味道!已推荐给同事!”
“下次多订点!根本不够吃!”
王龙飞和李强看着这些评价,长长松了口气,相视而笑。这条种养结合的路,总算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收入账上,终于添上了一笔稳定的、令人欣慰的进项。虽然每枚蛋赚得不多,但细水长流,关键是,这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循环农业带来的额外收益。
傍晚,王龙飞破天荒地炒了一大盘金灿灿的葱花鸡蛋,又蒸了一锅馒头。两人就着咸菜,吃得格外香甜。
“飞哥,”李强塞了满嘴鸡蛋,含糊不清地说,“咱这移动鸡场…算是成了吧?”
王龙飞点点头,看着窗外夕阳下悠闲踱步的鸡群和绿油油的菜地,目光深远:“成了第一步。往后…还得琢磨怎么更好。”
希望,就像这第一枚蛋,虽然微小,却孕育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