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鸡舍的成功,像给王龙飞和李强打了一剂强心针。两人干劲更足了,整天琢磨着怎么把这“轮子上的肥料工厂”捣鼓得更顺手。
第一个问题是轮子。旧轮胎做的轮子太笨重,地头土路坑洼不平,推起来费劲,还容易陷进松软的田埂里。李强跑去镇上废品站淘换回来几个旧手推车的铁轱辘,虽然锈迹斑斑,但轻便不少。王龙飞又找来几块厚木板,重新加固了底盘,装上轱辘,推起来果然顺溜多了。
第二个问题是遮阳挡雨。顶上的旧石棉瓦太沉,而且鸡群在移动鸡舍里待的时间长了,太阳晒、雨水淋也是个问题。两人一合计,又扯来一大块厚实的迷彩防雨布,用竹竿撑起来,在鸡舍顶上搭了个可拆卸的简易遮阳棚,晴天遮阳,雨天挡雨,灵活多了。
鸡群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游牧”生活。每天清晨,王龙飞或李强拉着鸡舍往地里走时,它们不再惊慌,反而兴奋地叽叽喳喳,知道又要去“自助餐厅”大开吃戒了。到了地头,门一开,它们就争先恐后地冲出去,分散在田埂垄沟间,埋头苦干——啄食杂草,刨找虫子,忙得不亦乐乎。
地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被鸡群“光顾”过的地块,杂草明显少了,土壤也因为鸡爪的刨抓和粪便的落入而变得更加疏松肥沃。土豆秧和玉米苗绿得发亮,长势比旁边没放过鸡舍的地块明显粗壮一筹。
“这比上化肥还灵!”李强蹲在土豆田边,拨弄着油亮的叶片,啧啧称奇,“瞧这长势!关键是省钱了!”
王龙飞没说话,但眼里带着笑。他仔细记录着鸡群在不同地块停留的时间和作物的反应,摸索着轮换的规律,既不能让鸡把地刨得太狠,又要让每块地都雨露均沾。
视频更新频率更高了。移动鸡舍的升级改造、鸡群在地里“工作”的特写、作物长势的对比…都成了网友们津津乐道的内容。
“博主是懂循环农业的!”
“鸡:007无休,管吃管住就行!”
“这土壤看着就肥!流口水了!”
“求移动鸡舍2.0版图纸!”
“预订吃了这种地长出来的菜!”
“黄土坡老农”的留言更加专业:“轮换周期把握好,豆科地块多放,粪氮肥足。绿叶菜地块少放,防粪便污染。雨后地湿勿放,防板结。”
两人依言而行,越发得心应手。
经济上的改善是最实在的。饲料支出大幅减少,买化肥的钱也省下不少。虽然前期改造鸡舍投入了一点,但很快就被节省下来的成本覆盖了。账本上,令人头疼的赤字终于变成了微薄的盈余。
李强甚至开始琢磨副业:“飞哥,你说…等这批鸡开始下蛋了,咱的‘移动土鸡蛋’是不是能卖更贵?纯散养,吃虫吃草,绝对抢手!”
王龙飞心里也在盘算这个。他看着那群在夕阳下悠闲踱步、羽毛日渐丰盈的鸡,仿佛看到了一颗颗滚圆饱满的土鸡蛋和更多潜在的收入。
当然,辛苦是加倍的。每天要多花时间搬运鸡舍、观察鸡群状态、记录地块轮换。但看着日益改善的土地和渐渐鼓起来的钱包,两人都觉得这辛苦值。
傍晚,王龙飞把鸡群拉回固定点,添好食水。夕阳把移动鸡舍的影子拉得很长,印在松软的土地上。
李清点着鸡的数量,忽然笑着说:“飞哥,我现在看这群鸡,不像家禽,倒像咱雇的短工,管饭就行,干活还卖力!”
王龙飞也笑了笑,没说话,弯腰抓起一把被鸡粪滋养得黝黑松软的泥土,在手里捻了捻。
希望,就像这改良后的土壤一样,越来越肥沃。这条路,虽然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