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分选机的轰鸣声,成了“本味农庄”新的背景音。这台泛着冷光的机器确实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率提升,沙棘果的分选速度和质量稳定性大大提高,工人们也从繁重的手工分选中解放出来。然而,新鲜感过去后,磨合期的阵痛开始显现。
首先是成本。机器的贷款月供、电费、日常维护保养费用,像几座新添的小山,压在了刚刚有所缓和的资金链上。李强每天对着账本,眉头越皱越紧。
“飞哥,这个月电费比上个月多了快一千!”李强把单据拍在桌上,声音带着焦躁,“还有,厂家说下个月要来做个例行保养,又要一笔开销。这机器……真是个吞金兽啊!”
王龙飞接过单据看了看,心里也是一沉。他料到会增加成本,但没想到这么快就感受到了压力。“该花的钱省不了。”他尽量让语气平静,“关键是,它带来的效益能不能覆盖成本。强子,你算过没有,用了机器后,咱们分选环节的人工成本降了多少?损耗率降低了多少?”
李强愣了一下,拿出另一个本子翻看:“人工……确实省了两个人工,一个月能省下四千多工钱。损耗率……以前人工分选,眼高手低,不小心碰坏的、误判丢弃的,加起来损耗能到10%,现在机器分,精准多了,损耗控制在3%以内。”
“那就是了。”王龙飞点点头,“省下的人工费和减少的损耗,加起来,差不多能抵掉新增的成本。长远看,机器更划算。关键是,它保证了标准统一,这对咱们的品牌和对接大渠道至关重要。”
李强叹了口气:“理是这么个理,可这钱……是实实在在要先掏出去的啊!眼见着账上的活钱又紧了。”
“所以,我们得更精细地规划现金流。”王龙飞沉声道,“预售款的回笼要加快,和‘优鲜优选’的合同要尽快敲定,争取预付款到位。同时,网店的常规销售也不能放松。”
除了成本压力,人与机器的磨合也出了问题。负责操作机器的春燕,虽然培训时学得认真,但实际操作中,对机器参数的微调、简单故障的排查,还是显得生疏。这天下午,机器突然卡顿,传送带停转,春燕急得满头大汗,按了几个按钮不见反应,差点哭出来。
“咋回事?咋停了?”李强闻声赶来,看着堆积在进料口的果子,火气一下就上来了,“这不停一分钟,就耽误多少活儿!春燕你怎么搞的?”
“我……我不知道啊,它就突然不动了……”春燕带着哭腔。
闻讯赶来的赵大虎检查了一下,发现只是一个小传感器被果叶卡住了,清理一下就好了。他一边操作,一边耐心地对春燕说:“燕姐,别急。机器跟人一样,也会闹点小毛病。你看,这里有个报警指示灯,刚才亮了,说明是进料口的问题。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先看指示灯,再检查对应的部位。”
王龙飞在一旁看着,没有责备春燕,而是对李强说:“强子,机器是新的,人适应也需要时间。光培训不够,得有个简单的操作手册和故障排查指南,贴在机器旁边。大虎,这事你负责弄一下。”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标准”本身。机器分选出的特级果、优级果,大小、色泽均匀,确实漂亮。但一些靠着老经验分选的老师傅,比如负责最后一道人工复查的陈老汉,却嘀咕起来:“这机器分的,好看是好看,可有些果子,看着个头标准,但捏着感觉皮薄,不如俺手挑的实在。有些小一点的,反而更甜更瓷实。这机器……死板!”
这话传到王龙飞耳朵里,他陷入了沉思。陈老汉的话不无道理,农产品不是工业品,外观标准固然重要,但内在品质(甜度、风味、口感)同样关键,而后者是机器目前难以完全判定的。
晚上,他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我们不能完全被机器标准绑架。外观分级用机器,保证效率和大面上的统一。但最终的口感风味,还得靠人。我建议,在机器分选后,增加一道人工抽检,尤其是特级和优级品,由有经验的老师傅抽样品尝,确保风味达标。同时,大虎,你能不能研究一下,有没有便携式的糖度计、酸度计,可以快速检测内在品质,作为辅助?”
赵大虎眼睛一亮:“有!飞哥!有种手持的折光仪,可以测糖度!价格也不贵!我们可以每批抽检,把糖度数据也作为分级的一个参考指标!”
“好!尽快采购一台。”王龙飞拍板,“我们要的是‘表里如一’的品质,不能为了效率丢了根本。”
磨合期的阵痛,体现在成本的波动、操作的生疏、以及新旧观念的碰撞上。王龙飞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选择用更精细的管理和更包容的态度去应对。他在后续的视频里,没有只展示机器高效运转的光鲜一面,也坦诚地讲述了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思路。
“新机器来了,效率高了,但麻烦也多了。”镜头前,王龙飞指着恢复运转的分选机,语气平和,“钱紧,人慌,老经验和新标准还得磨合。但这就是成长吧,问题来了,解决它,农庄才能往前走得更稳。”
这种不粉饰太平的坦诚,反而赢得了更多粉丝的认可。评论区里,很多人分享自己工作中类似的磨合经历,为农庄出谋划策。
“黄土坡老农”也发来语音:“阵痛难免,贵在坚持与调适。机器标准与人工经验结合,方是正道。成本管控,须如绣花,细之又细。娃们渐入佳境,老怀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