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光软软地铺在希望小学的院子里,老槐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密密匝匝,阳光从缝隙里漏下来,在图书馆的墙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首映礼场景——舞台上的大人小孩手拉着手,观测台的圆顶映着满天星光,那只叫“希望”的小海豚正从淡蓝色的校舍旁跃起,流星的尾巴还带着当晚的热闹劲儿。
陆星衍刚把“乡村教育研究基地”的铜牌挂在校门口,金属牌子在太阳底下泛着光,旁边那块洗得发白的旧木牌上,“希望小学”四个字依然清晰。新旧两块牌子挨在一起,像在悄悄说着这些年的故事。
苏念抱着一摞新书走进来,封面上孩子们在观测台举着星空图笑成一团,那只小海豚的眼睛亮亮的,像是在冲人眨眼睛。她刚把书放在图书馆的长桌上,小雨和朵朵就带着一群孩子围了过来,小手轻轻摸着封面,眼里全是好奇。
“苏老师,书里真写了我们帮别的学校建图书馆的事儿吗?”朵朵仰着脸问,小脸上还粘着首映礼时的星星贴纸——这贴纸她在脸上贴了半个月,边角都翘起来了。苏念笑着翻开书,扉页里夹着的书签上印着每个孩子的笑脸,背面是他们亲手写的梦想。小雨的字歪歪扭扭:“要带小海豚看山里的星星,还要教别的小朋友认星座”;朵朵画了座彩虹桥,桥两边站满了手拉手的孩子:“想让所有乡村小朋友都有绘本看”;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林晓都画了个小机器人:“要做个能帮老师改作业的机器人”。
“电视台的车到村口了!”陈砚从校门外跑进来,衬衫被风吹得鼓鼓的,手里攥着份皱巴巴的流程单,“六一晚会的方案定了,孩子们要先录一段介绍学校的短片,再唱电影主题曲。导演特意嘱咐,要多拍拍观测台和实验室,让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故事。”陆星衍接过单子,目光落在“小讲解员培训”那栏,抬头看见几个孩子正踮着脚擦望远镜,动作轻得像在抚摸星星。
“从明天起,每天下午练半小时,”陆星衍拍拍手把孩子们聚过来,“从图书馆讲到观测台,再讲到实验室。每处都要讲出咱们的故事——比如第一本书是谁捐的,第一次在望远镜里看见的星星长啥样,第一个成功的小实验是怎么捣鼓出来的。”
孩子们立刻叽叽喳喳炸开了锅。“我要讲老校长教我们认北斗星!”小雨举着那张边角磨毛的星空图喊。“我要讲装机器人的事!”林晓难得大声说话,“齿轮装错八回,陆老师陪我一直试,最后它动起来时我差点哭鼻子!”苏念悄悄举起手机,拍下孩子们围着星空图讨论的样子——阳光跳在他们头发上,老槐树的影子躺在地上,她想把这张照片发给城里小学的王校长,上次王校长说要把希望小学的故事贴在他们的走廊里。
正热闹着,校门口传来汽车声。青岛海洋馆的周老师提着两个印着小海豚的大箱子走进来,箱子上系着彩色丝带。“我们来准备夏令营啦!”她笑着打开箱子,孩子们呼啦围上去——里面装着海星标本、海洋主题笔记本、淡蓝色营服,还有厚厚的星空观测手册,封面上写着“希望小学专属”。
“今年夏令营不光能去看小海豚,”周老师拿起一件营服递给朵朵,“我们还要带天文设备去海边,白天看海豚跳舞,晚上看海上星星,比山里看得还清楚呢!”
朵朵把脸埋在柔软的营服里,眼睛亮晶晶的:“周老师,真能摸到‘希望’吗?它还记得我在电影里跟它玩吗?我还答应要带它看山里的萤火虫呢。”周老师蹲下来揉揉她的头发,指尖碰到那颗翘边的星星贴纸:“肯定记得!每次喂鱼我们都跟它说你们的事,它总摆尾巴回应。等你们去了,说不定它会朝你们喷水玩。”小雨挤过来递上星空图:“我能把这个带给‘希望’吗?这是我画的山里星空,有北斗星和流星,想让它知道山里的星星和海边的星星一样亮。”
这时老校长拄着拐杖慢慢走来,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别着那枚戴了四十年的五角星徽章。“周老师来啦,”他笑着握手,目光扫过孩子们,“当年我们连本书都没有,孩子们只能躺操场看星星。现在都能去看海豚上电视,真是赶上好时候了。”陆星衍扶住他胳膊:“都是您打下的基础。下周各地校长来参观,您给大家讲讲当年的事吧?”老校长从兜里掏出个磨光的铁皮盒,里面装着泛黄的照片:土坯房校舍、席地读书的孩子、他和第一届学生的合影——照片里孩子们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却笑得特别亮。
下午电视台来采访,摄像机跟着孩子们跑遍校园。在图书馆,小雨举着《海底两万里》说:“这是城里叔叔阿姨捐的第一本书,我读三遍了!尼摩船长特别勇敢,我长大也要去海边看真正的大海。”在实验室,林晓的小机器人把积木摆成“希望小学”,编导连连赞叹:“这孩子真灵巧!”在观测台,朵朵指着天空笑:“首映礼那晚我们在这儿看星星,陆老师说每颗星星都是梦想——我觉得我们的梦想都在天上发光呢!”
采访间隙,编导压低声音说:“台里想给孩子们个惊喜——作家会带着新书手稿来六一晚会,现场送给孩子们,还邀请他们一起朗读序言。”苏念惊喜地捂住嘴,陆星衍看向正和摄像机玩闹的孩子们:“这会是他们一辈子忘不掉的回忆。”
傍晚采访结束,孩子们还聚在观测台回味刚才的采访。苏念把照片发给王校长,很快收到回复:城里孩子们看到照片后都吵着要来希望小学,还要捐自己的绘本玩具。她把手机递给陆星衍:“你看,咱们的故事真的在影响更多人了。”
这时陆星衍手机响了,基金工作人员激动地说:“收到笔匿名大捐款,指定要建‘海洋科普角’,还请海洋馆专家来上课!现在基金够帮三所乡村学校建特色教室了!”老校长听得手直抖:“好啊…孩子们能学更多了…”
孩子们听说要建科普角,高兴得直蹦。小雨拽着陆星衍衣角:“会有小海豚模型吗?我能当讲解员吗?”“当然!你们来管理,给参观的小朋友讲海洋知识。”朵朵小声问:“那周老师会常来吗?还想跟她学画海豚呢。”苏念摸摸她的头:“会越来越多人来帮我们,你们的梦想都会实现的。”
天色渐暗,灯笼一盏盏亮起,在地上投下彩色的光斑。孩子们在操场追逐笑闹,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着伴奏。这时校门驶进一辆黑色轿车,下来个穿西装的男人:“我是影视公司制片张磊。看了电影和你们的故事很感动,想谈续集——我们打算请孩子们去影视基地拍戏,和城里小演员合拍‘梦想与传承’纪录片。还要加个神秘角色,原型就是那位匿名捐款人。”
陆星衍和苏念愣住了。张磊继续说:“导演下周来讨论剧本。另外想邀请孩子们下月进城参加启动仪式,很多媒体和明星都会来。”
小雨朵朵跑过来好奇地看着张磊:“叔叔,我们还能当演员吗?想把帮别的学校的故事拍出来!”张磊蹲下笑:“不仅能演戏,还能帮我们想故事。至于匿名捐款人…”他指指天上的星星,“就像不知道名字的星星,默默发光。等电影上映你们就知道是谁了。”孩子们仰头看天,小雨小声说:“我猜他肯定像陆老师这么温柔,或者像周老师那么喜欢海豚…”
送走张磊后,孩子们还在操场看星星,讨论着神秘捐款人和进城拍戏的事。老校长望着孩子们背影:“真像场梦啊…”苏念眼里闪着光:“而且这梦还在继续。”
陆星衍抬头看看星星,又看看墙上孩子们的画。手机忽然响起,作家发来消息说新书序言写好了,明天想和孩子们一起修改。他笑着对苏念说:“你看,明天又有新惊喜等着呢。”
夜色中的希望小学比白天还亮——灯笼的光、星星的光、孩子们眼里的光融在一起,照着前方更多待解的美好:匿名捐款人是谁?续集有什么新故事?进城之旅会怎样?这些悬念像夜空的谜题,正等着他们慢慢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