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天,明月听说寿康宫来了两位娇客,明月忙让芳容去打探消息:“芳容,去打听一下这两位格格。”
芳容不等明月问,就已经打探好消息,只等明月问起回话:“娘娘,这两位格格,一位是那拉家的,叫淑慎,8岁,一位是乌雅家的,叫惠宁,6岁。两位格格与六七八九四位阿哥年岁相当,想来是太后对阿哥们的福晋有想法吧。”
“这两位格格性子怎么样?”
“娘娘,她们年岁还小,看不出什么来,以后太后怕是要经常召他们进宫,到时候娘娘再观察也不迟。”
“是本宫着急了。”明月心底并没什么别的想法,儿子们的婚事她做不了主,就算是太后也做不了主,最终拍板决定的是皇上。
等到这天的傍晚,明月收到消息说,太后把几位阿哥全都叫过去陪她用膳了,明月心里不高兴,接到消息的皇上也不高兴,自己儿子是皇阿哥,可不是那拉家和乌雅家可以随意挑拣的。
“朕好久没有陪太后用膳了,苏培盛,起驾寿康宫,朕去陪太后用膳。”皇上放心不下几个好大儿,丢下御笔,奏折也不批了,决定去寿康宫当一个不速之客。
“皇上驾到!”寿康宫门口太监的唱喏声传来,正在给弘曦等几位阿哥介绍淑慎和惠宁两位格格的太后脸色一下子沉下来。
“给皇额娘请安。”皇上走进殿里,看到阿哥们正坐在太后左下,他们对面是两个小格格。
“儿臣给皇阿玛请安。”
“臣女参见皇上。”
互相行完礼,皇上坐下,太后没好气的问:“皇上不是在批奏折吗?怎么来哀家的寿康宫了?”
“朕好久没有陪皇额娘用膳了,听说皇额娘这里热闹,朕也来凑个热闹。”
“皇上政务繁忙,哀家能理解,有阿哥们陪哀家也是一样的。”太后可不想用膳的时候一直对着皇上那一张冷脸。
“他们几个性子跳脱,朕担心他们打扰了皇额娘的清净。”
“哀家一个老婆子,也想这寿康宫热闹点。”
“既然皇额娘不嫌他们吵闹,以后阿哥们就隔几天来陪皇额娘用膳吧。”皇上说完,随即板着脸对着几位阿哥说:“你们几个可不能仗着你们皇玛嬷荒废了课业,知道吗?不然朕要罚你们板子。”
“儿臣不敢!”几位阿哥只有私下里黏在皇上身边,其他场合一直都规规矩矩的。
“阿哥们很好,皇帝你不要吓到他们。”太后心里不高兴,总觉得皇上在敲打她。
正当气氛逐渐僵下来的时候,竹息适时出现了:“皇上、太后,晚膳已经备好,是否移驾用膳?”
太后起身,弘曦很有眼色的上前扶太后。
用了一顿气氛尴尬僵硬的晚膳,皇上借口阿哥们还有课业,先行让阿哥们离开,太后也让两位格格下去歇息。
“皇帝,你已同意哀家宣召两家格格进宫,今日为何出此一举?”太后攒了一肚子的怒气。
“皇额娘,朕的阿哥们是皇子,不是供人随意挑拣的货物,朕倒是想问问皇额娘,藐视皇权是什么罪?”皇上也生气了。
“是哀家想岔了。”太后一听皇上这么说,态度缓和下来,也知道今日她的做法不太妥当,不该这么急吼吼的把阿哥们叫过来。
“两位格格以后还是少进宫的好,若她们真的优秀,阿哥们年岁到了,自行参加选秀就是,朕还能让她们明珠暗投。皇额娘以后少操心些,在寿康宫颐养天年,儿孙自有儿孙福。”皇上觉得太后近来总是有些不可理喻,有必要告诫一通。
“罢了,就按皇帝的意思。”太后终究是拗不过皇上,只得偃旗息鼓。
雍正五年,明月再次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序齿为十阿哥和十一阿哥,皇上当即就赐名弘阳、弘暄。
皇上大办了十阿哥和十一阿哥的满月礼,邀请宗亲大臣来参加孩子满月礼。
明月早早地在月子期间就吃了产后修复丹,满月礼这天,整个人已经从怀孕后遗症里恢复,穿着一身皇贵妃吉服,看起来温婉亲和。
大家对明月这位给皇上四胎生了七个儿子的女人很好奇,在这个时代,能生是一种福气,皇贵妃章佳氏无疑是个非常有福气的,前头生下来的几个孩子都快养成人了,现在又生下一对双胎儿子。
不少有生子困扰的福晋太太们看向明月的目光热切,她们想知道明月是不是有生子秘方,眼巴巴的想求明月传授一些生子秘诀。
而有些看着席上的几位阿哥,想知道明月是怎么养孩子的,把阿哥们养的这么好。
不少福晋太太借着敬酒来和明月套近乎,明月都笑着回应了。
明月叔母也来了,满月礼结束,明月邀请了叔母到永寿宫叙话,这些年,明月不时召叔母进宫说话,章佳氏这些年有怡亲王和明月做后台,发展的很好。
先是互相问候各自好不好,随后叔母像是不经意的问起:“四阿哥已经十三了,娘娘是否有打算?族里愿为阿哥分忧。”
明月知道叔母的意思,只是皇上经过康熙时期的夺嫡,已经怕了,是不会允许大臣们站队阿哥们,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本宫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懂那些,四阿哥的前程有皇上做主,不过赫舍里氏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防。族里若是有意见,不妨多听听怡亲王的,怡亲王是皇上的左膀右臂,老成持重。”
“奴才知道了,会向族里转达娘娘的意思。”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四阿哥弘曦已经十五,皇上开始让四阿哥入朝听政,皇上怕四阿哥年幼不懂事,也怕朝中那些狡猾如狐的大臣欺骗,让弘曦跟着怡亲王,由怡亲王教导。
储位已经明朗,四阿哥毫无争议,明月还通过三九知道,皇上已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放了圣旨,名字正是弘曦。
雍正七年六月,皇上让弘曦去巡视黄河河道,这是弘曦第一次奉旨出京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