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探索,团队终于在一片相对安全的墓道平台找到了喘息之机。这个平台位于沉船墓的深处,是一个奇特的天然结构——仿佛被某种未知力量塑造,海水在这里被无形屏障阻隔,形成一个直径约十米的圆形气密空间。空气湿润而凉爽,带着淡淡的霉味和海洋的咸腥,但呼吸起来却异常清新,显然有某种通风机制在运作。平台由光滑的岩石和沉船木质结构混合而成,上面散落着一些古代器物碎片,如破碎的瓷器和锈蚀的金属工具,暗示着这里可能曾是墓穴的祭祀或过渡区域。
叶天率先踏入平台,卸下厚重的潜水装备,检查着团队成员的状态。深度计显示他们正处于182米的海底,压力巨大,但在这个气密空间内,环境相对温和。“所有人集合,检查装备和身体状况。”他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下令,声音在封闭空间中微微回荡。“我们目前深度182米,已经进入沉船墓的主结构。刚才遭遇的两种危险生物——那些发光海草和攻击性触手生物——说明这个墓葬确实不简单。我们需要休整一下,分析数据,再决定下一步。”
何甜甜小心翼翼地放置好采集的样本箱,里面装着从墓道中收集的发光海草和一些矿物碎片。她打开便携式分析仪,屏幕上的数据流让她眉头紧锁。“这些海草的发光特性很奇特,”她开始汇报,声音中带着科学家的兴奋,“初步扫描显示,它们不是通过生物发光,而是吸收墓穴中的特殊矿物质——主要是硫化锌和磷灰石——在黑暗环境中产生蓝绿色荧光。这类似于深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但在这里,它可能被用于墓穴的防御或照明系统。”她调出数据库对比,“历史上,类似现象在少数水下遗址中有记录。例如,1987年在黑海发现的古希腊沉船中,也有发光藻类,但那是自然形成的。而这里,海草的分布 pattern 显示人为种植,可能作为陷阱或标记。”
直播间弹幕疯狂滚动,观众们还在为刚刚经历的惊险一幕惊叹不已。团队的下潜全程直播,吸引了全球观众,弹幕上充满了各种反应:
“龙渊小哥哥太帅了!水下动作美如画!刚才那个闪避触手的动作,简直是武术大师!#崇拜”
“叶天是怎么知道那些海草的弱点的?他好像提前就读过攻略一样!#百科全书”
“孙雪小姐姐好像很不安的样子,脸色好苍白,是不是感觉到什么了?#灵异预感”
“深度182米,还能有气密空间?这科学吗?#怀疑论”
“那些发光海草好美,但好危险,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特效级”
“团队配合真默契,何甜甜分析数据好快,龙渊保护大家,叶天指挥,孙雪监控——完美组合!#团队精神”
“这个墓穴到底藏着什么?期待挖出大秘密!#考古迷”
孙雪确实显得忧心忡忡,她靠在平台边缘,手中紧握着环境传感器,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黑暗的水域。“越往深处走,那种被注视的感觉就越强烈。”她低声对叶天说,声音微微颤抖,“从进入主结构开始,我的生物传感器就检测到异常波动——不是机械或自然现象,而是类似生命体的信号。这个墓穴里,一定有什么东西还‘活着’。或许是某种深海生物寄居,也可能是……更古老的东西。”她分享了一个案例:“记得2018年我们在马里亚纳海沟探索时,也遇到过类似感觉,后来发现是一种未知的章鱼物种,但这里的感觉更诡异,像是有意识的存在。”
叶天点头,表情严肃。他转向龙渊,后者正擦拭着武器——一把特制的水下声波枪,刚才用它击退了触手生物。“龙渊,你怎么看?那些生物的攻击模式有规律吗?”叶天问道,试图从实战角度分析。
龙渊收起武器,冷静地回答:“第一种生物——发光海草——似乎通过释放微电流驱散入侵者,弱点是根部矿物依赖,一旦切断能源就会枯萎。第二种触手生物,我观察到的,类似深海乌贼但更大,攻击性强,可能被墓穴环境驯化。历史上,类似防御机制在古墓中常见,比如埃及金字塔的机关,但水下版本更罕见。我们需要更谨慎。”他补充了一个数据点:“根据全球水下探索数据库,自2000年以来,共有12起类似生物攻击事件,多数发生在深度超过150米的沉船中,死亡率约15%。但我们装备更好,风险可控。”
何甜甜插话,继续她的分析:“对了,我从海草样本中检测到高浓度的放射性元素痕迹——微量铀和钍,这可能是墓穴特殊矿物质的一部分。在明代,这些矿物可能被用于保存尸体或作为祭祀用品。例如,中国历史中,有些墓葬会使用朱砂(汞化合物)防腐,但水下应用是首例。数据显示,这种放射性环境可能影响了局部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变异。”她调出图表,“看,辐射水平轻微升高,但对人体无害,除非长期暴露。我们短暂休整没问题。”
团队开始正式休整。叶天组织大家坐下,分发能量棒和饮用水,同时检查装备损耗。潜水服的氧气储备还剩60%,机器人电池续航约4小时,声纳和通讯系统运行正常。叶天打开全息投影,展示沉船墓的3d地图:“基于刚才的扫描,主结构分为三层:我们所在平台是入口层,下方还有两个疑似墓室和祭祀区。历史案例中,明代海葬墓穴通常有主棺室、陪葬品库和防御通道。例如,福建沿海发现的‘海陵王墓’,就有类似布局。但这里更深,可能藏有更珍贵的物品,如郑和时代的贸易宝藏。”
直播间弹幕持续互动,叶天偶尔回应以保持观众参与:“谢谢大家的关心!是的,龙渊的动作确实专业——他受过海军特种训练。那些海草的弱点?我从古籍中读到过,明代航海日志记载过类似植物,称为‘荧光草’,用于标记危险区域。孙雪的感觉很重要,我们不会掉以轻心。”他转向孙雪,“雪姐,你能详细说说那种‘被注视’的感觉吗?有没有数据支持?”
孙雪深吸一口气,整理思绪:“从生物传感器来看,波动频率在20-30hz之间,类似深海动物的声纳通信,但更复杂。我调出了数据库:在百慕大三角的沉船探索中,也有过类似记录,最终归结为地磁异常。但这里,它似乎有智能性——比如,当我们移动时,波动会变化。或许是一种未知生物,或者是墓穴的古老机制仍在运作。”她引用了一个着名案例:“1995年,日本团队在冲绳海域发现一艘战国时期沉船,内有自动机关,利用水流驱动,守护墓穴。这可能类似。”
叶天与龙渊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都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龙渊低声说:“叶天,我建议下一步优先探索下方的墓室,但需要加强防御。我们可以放出更多机器人侦察,或者我带头进入。”叶天摇头:“不,安全第一。我们先分析完所有数据。何甜甜,继续研究样本;孙雪,监控环境;龙渊,你负责警戒。休整30分钟后,我们再行动。”
团队陷入短暂的沉默,各自忙碌。何甜甜沉浸在数据中,龙渊巡逻平台边缘,孙雪调整传感器,叶天则规划路线。直播间弹幕渐渐平静,但观众期待值飙升:“快点继续啊!#迫不及待” “希望不要有怪物跳出来!#紧张” “叶天团队加油,科学探索万岁!”
休整结束时,叶天站起,总结道:“好了,团队,我们经历了第一波挑战,但更深的秘密等着我们。记住,无论遇到什么,保持冷静,依赖数据和技术。出发吧,向着沉船墓的核心前进。”随着他的话语,团队重新装备,准备再次潜入黑暗——在深海的幽暗中,未知的危险与历史宝藏交织,等待着他们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