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周延儒所料,皇帝封赏的旨意抵达济南后不久,第二波来自京师的旨意便接踵而至。这一次的旨意,语气更加“恳切”,甚至带着几分“商量”的口吻,但其中蕴含的机锋,却让王小伟及其核心幕僚瞬间警惕起来。
旨意首先再次高度赞扬了王小伟的“不世奇功”,然后笔锋一转,提到皇帝陛下经此大变,深感国事维艰,亟需文武栋梁共商大计。尤其是王爱卿如此大才,久镇地方,实属屈就。恳请王爱卿接旨后,妥善安排山东事务,即刻动身入京陛见,接受封赏,并入武英殿,参赞军国机务。
旨意中还提到,朝廷已为王小伟在京师准备了府邸,并希望他能将山东练兵、理财、御虏的先进经验,“传授”于京营及诸边镇,以便“推广天下,共强王师”。
“参赞军国机务”?“入京陛见”?“推广经验”?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其含义不言而喻:朝廷想要王小伟离开山东,进入北京。明面上是升官、荣耀、委以重任,实则是调虎离山!
一旦王小伟离开山东老巢,进入北京,那便是龙游浅水,虎落平阳。生死荣辱,皆操于他人之手。所谓的“参赞机务”,很可能只是虚衔,实权必然被周延儒等人架空。而“推广经验”,更是想轻易夺取他辛苦摸索出的强军、理财之法的核心机密。
书房内,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徐锐、周遇吉等将领脸色铁青,手按剑柄。幕僚们则忧心忡忡。
“督师!此乃鸿门宴!绝不可去!”徐锐第一个站出来,语气激动,“周延儒老贼分明没安好心!您若进京,必然被其软禁甚至加害!山东大局怎么办?新军怎么办?”
“是啊,督师!朝廷这是鸟尽弓藏!”周遇吉也愤然道,“我们在前方浴血奋战,保住了京城,他们却在背后算计!这京城,去不得!”
老成持重的张文弼则捻着胡须,眉头紧锁:“圣旨已下,若抗旨不去,便是公然与朝廷决裂,正好授人以柄。周延儒便可借此大做文章,煽动天下口舌,甚至请旨讨伐…届时,我们政治上将极为被动。”
去,是险境;不去,是抗旨。似乎陷入了两难。
王小伟沉默地听着众人的争论,手指轻轻敲打着那份明黄的旨意。他的脸上看不出太多的表情,但眼神深处却闪烁着冷静的光芒。
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功高震主,这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没想到,周延儒如此迫不及待,手段也如此直接。
“诸位稍安勿躁。”王小伟缓缓开口,声音平静,“陛下的旨意,自然是要接的。入京参赞机务,也是皇恩浩荡。”
众人一愣,不解地看向他。
只见王小伟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但是,如何入京,何时入京,入京后做什么,却未必全由他们说了算。”
他心中已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周延儒想把他骗进京城拿捏,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借着这次“奉旨入京”的机会,亲自去这龙潭虎穴里走一遭,去探一探朝廷的虚实,去会一会那位周首辅,甚至…去亲自看看那位崇祯皇帝!
当然,这需要周密的准备和巨大的勇气。
“回复朝廷:臣王承渊接旨,感泣天恩!然山东经虏骑威胁,百废待兴,防务交割、政务梳理需时日。待臣处置妥当,必即刻启程入京,面圣谢恩,以供驱策!”王小伟对书吏口述回文,先用了一个“拖”字诀,争取时间。
然后,他看向徐锐和周遇吉,语气变得无比严肃:“我走之后,山东就交给你们了!徐锐主持全面军务,周遇吉辅之,遇事不决,可共同商议,必要时可启动紧急预案!内部肃清要加强,尤其要警惕朝廷派来的人!军队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督师!您真要去?”徐锐和周遇吉惊道。
“去!为什么不去?”王小伟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人家搭好了台子,唱起了大戏,我这个主角不去,岂不是扫兴?我倒要看看,这出鸿门宴,到底是谁的鸿门宴!”
一场深入虎穴、惊心动魄的京师之行,就此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