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结束后,有些人觉得不应该就这样让百姓们离开。
毕竟在经过这些天的培训和工地的实干后,这些百姓已然成为熟练工人。
根据地马上还要有许许多多的建设任务,包括学校、民房等等,任务很重,华夏也不可能再从现代社会,再抽调同样数量的工人参与进来。
所以,让这些熟练工人直接转变成职业工人,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经过开发委慎重的考虑,如今也到了该播种的时节,思想没有转变的百姓们,对于土地还有很深的眷恋,这是一时半会儿消除不了的。
只有让他们消除这些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的转变为工人,去往各地进行新时代的建设。
所以,开发委下令。
华夏军的战士们用军车将百姓送回自己的村子,并给他们交代,这次播种华夏军会全程帮忙。
百姓们原本还有些疑惑,在上千年的耕种中,种地已经成为了百姓的本能。
华夏人但凡看见一块好地方,心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
这块地不错,不种粮食可惜了。
怎么可能还会需要人帮忙呢。
只是百姓们不知道的是,这次华夏军要给他们一个小惊喜。
经过中海的同意,开发委以央企的名义,向一拖、雷沃、中联、东风、常发五家拖拉机厂家,每家六千台,共计三万台拖拉机,合计金额五十四亿的超级大合同。
采购的型号为2004拖拉机,200马力,一台拖拉机平均每天可以播种近180亩地。
而且要求订单中,其中一万五千台在七天内交付。
只要拖拉机到位,方圆一百公里的根据地,最多两天就能全部耕种结束。
五家公司的负责人接到订单头都炸了,平时如果有这样的单子,他们肯定要高兴的几天睡不着。
要知道这款拖拉机虽然方便,可是对于现代来说,市场并不大,一年才能卖出去一万台。
开发委的订单,基本上是他们三年的销量。
可偏偏订单下了死命令,还有中海办公室亲自打过来的电话,这一万五千台必须在七天内交付,推迟一天都不行,这可就要了命了。
七天,每家三千台拖拉机。
现在一天最多生产200台拖拉机,就是干死他们也完不成这个任务。
五个老总一商量,外包!
于是无数勉强度日的小厂家,纷纷被喂到一口饭,每家按照日产量进行分配,工期只能提前,不能推后。
华夏作为在世界上,唯一拥有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工业体系的完整堪称吓人。
在应对每一次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时,华夏的全工业体系,都展现出过强大的应急保障能力。
区区一万五千台拖拉机,在这种强大的全工业体系支撑之下,仅仅只用了五天就全部交付完毕。
当明末世界的百姓们,家家户户扛起锄头准备下地播种的时候。
一道声音在各个村子里响起。
“突突突—!”
“这是啥声音?”一位扛着锄头,准备出门的男人疑惑的问道。
“俺不知道啊,可能又是华夏军在唱戏吧?”女人头也不抬的说道。
说着她又利索地收拾着准备好窝窝头,那是他们在地里的午饭,农忙的时候没工夫回家做饭,就提前将窝窝头做好,带到田里。
饿的时候就着水,一吃一喝就算是吃过饭了。
“啥表演,人家华夏军都说过多少回了,那是演习,没文化真可拍。”男子撇撇嘴说道。
女人将窝窝头和一个装着水的陶罐,轻轻放进挎篮中,白了男人一眼。
“你有文化,你那么有文化,你咋不进学堂考个秀才哩?”女子开口呛道。
男子微微一囧,“你懂啥,我那是不想学,要是想学...”
“快憋住吧,想学你也学不会。”女子丝毫不惯着,直接揭开男人的老底:“赶紧走吧,有天没日头了。”
两人一边拌着嘴,一边匆匆朝着门外走去。
这时,一道喊声传入两人耳朵。
“父老乡亲们,快出来啊,华夏军带着个大家伙,还有种粮来帮咱种粮食来了!”
两人急忙打开房门,只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正在街上边跑边喊。
“二狗,你说啥?华夏军真来了?”男人拦住小男孩急声说道。
“呼呼...是嘞,刘叔,华夏军说帮咱们种粮食来了!”男孩喘着粗气说道。
听到这句话,男人一把拉过自己媳妇儿。
“走,咱快过去看看。”
村子里的百姓在男孩的呼喊声下,一个接一个的走出家门来到田间地头。
几个红色的大家伙,威风凛凛的停在一片空地上,不远处还停放着一辆运输车,上面装的是种子,它叫玉米。
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明朝没有玉米,其实早在明朝嘉靖三十年的《襄城县志》中就首次出现文字记载。
四年后,即嘉靖三十四年,由云南土司进贡的玉米在送入京师的途中经过南河巩县(现巩义),又被《巩县志》记录下来。
但遗憾的是,明朝的政治环境动荡、当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口感和产量并未达到人们的期望。
玉米的传播范围始终十分有限,也一直未能成为主粮种植,包括红薯同样如此。
拖拉机的一旁,几个年轻的战士,正在等着村民。
“乡亲们,我们来帮你们播种了,看见我身后的大家伙没有,这个大家伙叫拖拉机,别看它现在一动不动,但是它动起来一天能种180亩地!”
一位士兵笑着向乡亲们介绍起拖拉机,还有一旁的玉米种子。
当战士介绍它亩产能够超过1000斤时,百姓们的脸上瞬间涨红惊呼起来。
“哇!这么厉害!”
“真的吗?要是真的,这是神粮啊。”
“要是早点有这么高产量的粮食,俺老汉就不会饿死了...”
“......”
村民们一阵长吁短叹后,皆是狂热的看着华夏军的战士们。
战士们也在村民的催促声中,将拖拉机开进田里。
“突突”的声音在半空中回荡,伴随着的还有惊呼声和欢笑声。
这让华夏军所有帮助村民们播种的战士们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播种粮食种子,更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也代表了百姓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他们无不满怀热情的等着种子快快成熟。
好日子也快快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