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补天”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个前哨站科研氛围热火朝天之时,一股不太和谐的音符,开始在一些基层弟子和工作人员中悄然流传。
这日,沈墨霆正在审阅“星穹学院(异界分院)”的筹建方案,负责内部纪律和思想工作的悟能和尚,以及人事主管(由一位原玄云宗长老转任)联袂来访,脸上带着些许忧色。
“执行官,近来弟子和员工中,出现了一些……议论。”人事主管斟酌着用词,“主要集中于几点:
一者,认为协会过于偏重技术研发,尤其是‘补天’等项目消耗资源巨大,却未见明显短期收益,对日常福利和薪酬提升有所影响。
二者,部分从本土招募的弟子,觉得我等‘蓝星’来的核心成员,与他们之间似有隔阂,难以真正融入核心圈子。
三者……甚至有人私下抱怨,说协会规矩太多,行事过于‘机械’,缺乏人情味……”
悟能和尚也补充道:“阿弥陀佛,贫僧亦察觉,部分弟子心浮气躁,或急于求成,或对前途感到迷茫。长此以往,恐生内耗。”
沈墨霆放下手中的方案,揉了揉眉心。他知道,这是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以前规模小,目标明确,大家同舟共济。现在摊子铺大了,人员成分复杂了,各种思想和利益诉求也就随之而来。
“技术研发投入大、见效慢”,这是现实;“本土与蓝星员工的隔阂”,源于文化和认知差异;“规矩多、缺乏人情味”,则是标准化管理带来的必然阵痛。
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确实可能从内部瓦解团队的凝聚力。
“看来,是时候搞点‘企业文化’建设了。”沈墨霆若有所思。
他并没有采取高压政策去压制议论,而是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首先,他成立了“员工发展基金会”,明确宣布,从“星界速递”、“万宝阁”等盈利业务的利润中,拿出固定比例,用于提升全体员工的福利、培训和奖励。
并且,定期公布“补天”等核心项目的进展(非机密部分),让所有人明白巨额投入的意义和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回报,将个人利益与协会发展深度绑定。
其次,他推动了“跨文化交流月”活动。鼓励蓝星员工学习修仙界的语言、历史和风俗,也鼓励本土弟子了解蓝星的科技发展史、思维方式和……娱乐活动(比如组织观看经过翻译和本土化改编的蓝星电影,举办“灵能电竞”比赛等)。
沈墨霆甚至亲自下场,和几名本土弟子组队,在一款模拟阵法布置的游戏里被林晓风带队虐得惨不忍睹,其“菜鸟”表现反而拉近了不少距离。
最后,针对“规矩多、缺乏人情味”的抱怨,沈墨霆在坚持核心原则和安全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了一些非必要的管理规定。比如允许员工在非工作区域穿着个性化服饰(需符合基本安全规范),设立了“意见箱”和“执行官接待日”,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他甚至默许了以林晓风为首的几个活跃分子,组建了一个“星穹文工团”,在休息时间表演一些融合了修真与科技元素的……奇葩节目,虽然效果感人,但确实活跃了气氛。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蓝逸轩在一次“道韵”测试间歇,被王磊等人鼓起勇气询问修炼心得时,竟然没有拒绝,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点出了几名本土弟子修炼中的关窍,让他们受益匪浅。此事传开,极大地缓解了本土弟子对核心高层的距离感。
这一系列“软性”措施的效果是显着的。内部的杂音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积极、包容和充满期待的氛围。
员工们意识到,协会并非不关心他们,而是在为更宏大的目标奋斗,并且愿意与他们分享发展的成果。
那种“我们是一起的”认同感,开始慢慢取代之前的隔阂。
林晓风看着如今变得更加融洽的前哨站,对沈墨霆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沈,我现在真怀疑你是不是还有什么‘人力资源管理’的隐藏灵根!这手‘胡萝卜加大棒再加感情牌’,玩得溜啊!”
沈墨霆笑了笑:“管理一个宗门(企业),和管理一个家族、一个国家,本质上并无不同。无非是‘道’与‘术’的结合, ‘利’与‘义’的平衡。”
就在内部危机悄然化解,整个“星穹一号”凝聚力更上一层楼之时,一个来自遥远星图坐标的、微弱但持续的求救信号,被“破晓号”的深空监测阵列捕捉到了。
信号源,指向一个名为“废土界”的低魔(低能量等级)位面。
信号内容断断续续,似乎源于某种古老的、即将耗尽的设备,重复着同一个词:
“庇护……知识……”
新的挑战,或者说,新的机遇,似乎总是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