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的深秋,林奕暖坐在剑桥图书馆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楚晔辰送她的《国际并购案例精析》已经翻到了最后一章。
她的指尖轻轻划过书页上楚晔辰曾用钢笔做的批注——凌厉的字迹,像他本人一样锋芒毕露却又暗藏缜密。
这三个月的日子过得规律而充实。
她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
清晨六点,林奕暖会准时出现在公寓楼下的跑步机上,耳机里循环播放着《华尔街日报》的金融速递;
七点准时抵达图书馆预习当日金融课程;
九点准时踏入金融商学院阶梯教室,永远坐靠前的位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案例分析几乎占满每一页空白;
午后则泡在图书馆,直到闭馆铃声响起才收拾笔记离开。
前三个月的金融基础课程让林奕暖暂时避开了黎玥的干扰。
为期一年的金融mbA的课程紧凑而高效,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知识。
课后,她会独自留在空教室复盘教授的推导过程,偶尔遇到瓶颈,她便带着问题去金融系的答疑角,那里总有博士生愿意解答。
每周三和周六的下午,她会准时出现在剑桥郊外的射击场。
那是她唯一允许自己放纵情绪的地方。
这是林奕暖为自己安排的额外训练——并非楚晔辰的要求,而是她需要一种方式释放那些无法言说的压抑。
射击场的枪声沉闷而干脆,林奕暖戴上隔音耳机,举枪,瞄准,扣动扳机。
人形靶的眉心瞬间多出一个黑洞,子弹穿透靶心的瞬间,林奕暖总是微微眯起眼,仿佛看到裴焰之和明薇蔷额间绽开的血花。
她面无表情地换弹匣,继续射击,仿佛那不是靶纸,而是裴焰之冷笑的脸、明薇蔷讥讽的嘴角。
砰!
十环、十环、还是十环。
射击场内的英国教练说她很有射击天赋。
只有林奕暖自己知道,那些深夜惊醒的冷汗,那些被刻意压制的噩梦,都化作了扣动扳机时的绝对冷静。
每次射击直到手臂因后坐力发麻,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林奕暖才会摘下降噪耳机,放下训练手枪。
回公寓的路上,她都会会经过康河,她偶尔驻足,却从不停留太久——
那些欢声笑语似乎属于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她的路还很长。
林奕暖隔段时间便会主动准时整理一份学习报告发到楚晔辰的邮箱。
不是敷衍的进度汇报,而是详细到某个金融模型的理解偏差,或是她发现的某篇论文与实战的差距。
她不知道楚晔辰是否会仔细阅读,但她坚持这么做——这是她唯一能向楚晔辰表达的感谢。
林奕暖希望楚晔辰能看到她珍惜这次来剑桥成长的机会。
楚晔辰的回复总是简短,有时是几处批注,有时只是一句注意休息。
但每封邮件末尾,都会附上一份新的资料包:可能是华尔街最新的对冲策略,或是某场未公开的并购案内部分析。
林奕暖将这些东西存在加密硬盘里,时常反复研读。
她社交圈维持着恰到好处的尺度——
与卡特教授讨论课题时谦逊好学,和同组师兄师姐聚餐时谈笑风生,却从不接受任何私人邀约。
每隔一段时间,林奕暖都会收到未署名的包裹,包裹里基本都是精致的礼盒——
有时是瑞士进口的胶原蛋白肽,有时是法国实验室专研的抗氧化精华,甚至还有专门针对熬夜学习的护肝片,礼盒里从不附卡片,但林奕暖知道是谁送的。
她的衣柜里,不知不觉多了几套剪裁精良的商务套装;书桌上,出现了一台最新款的轻薄笔记本;就连射击俱乐部的会员卡,也不知何时被升级成了终身VIp。
这些细节,林奕暖从未开口感谢,但每次与楚晔辰聊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
护眼仪很好用。
新笔记本运行速度很快,写金融代码都不卡顿了。
另一边的楚晔辰每次看到这些信息都会不自觉地勾起嘴角。
林奕暖和楚晔辰之间仿佛达成某种默契——
她主动报备成长,他暗中护她周全;
她克制着不越界,他忍耐着不打扰;
一场无人说破的相思,在距离和时间里静默生长。
英国初冬的某个夜晚,林奕暖在剑桥图书馆熬夜赶完一份关于跨境并购的案例分析,合上电脑时,窗外已飘起细雨。
她撑着伞走回公寓,发现门口多了一个包裹——
打开是一把黑伞,伞柄刻着细小的Y.N.字样,伞面比普通雨伞大许多,足够遮住她和她的书包。
林奕暖握着伞柄,突然想起上周微信聊天时,她随口提过一句剑桥的雨水总是猝不及防。
雨声渐密,她的心却前所未有地平静。
这三个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缅北的噩梦,只有纯粹的知识、精准的子弹、和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
林奕暖轻轻摩挲着伞柄上的刻痕,第一次允许自己露出一个真心的微笑。
她正在努力蜕变。
而楚晔辰,始终在暗处守护着这个过程。
三个月过去,她的射击成绩升到了俱乐部的前三,金融建模作业被教授选为优等生范本。
林奕暖眼神愈发锐利知性,曾经那些怯懦与彷徨,早已被冷静与笃定取代。
偶尔在深夜,当她合上电脑,会不自觉地望向窗外的月亮——
同样的月光,是否也照在云城那个人的肩头?
这个念头总是转瞬即逝。
她摇了摇头,继续埋首于数据之中。
复仇的路还长,而时间,从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