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胡同本该飘着早点摊的香气,这天却被一阵急促的广播声打破。张大爷举着半导体收音机,站在杂货店门口,声音带着颤:“各位居民注意!广东出现不明肺炎病例,传染性较强,大家尽量减少外出,注意个人卫生……” 街坊们围在旁边,脸上满是紧张,有人小声说:“听说县城医院昨天收了个从广东回来的,是不是就是这个病啊?”
晓雅书屋的玻璃窗关得紧紧的,沈浩正帮晓雅梳理语文古诗鉴赏的答题模板,笔尖在纸上划过,却总被外面的议论声打断。晓雅手里的英语笔记本滑到腿上,她抬头看向沈浩,眼里满是不安:“沈浩哥,他们说的‘不明肺炎’,会不会很严重啊?学校会不会停课啊?” 她昨天还听说班里有同学的家长去县城买药,口罩都卖断货了。
沈浩放下笔,心里也沉了沉。作为带着前世记忆的人,他比谁都清楚 2003 年非典的破坏力 —— 传染性强、物资紧缺,甚至会影响高考。但他不能表现得太焦虑,怕吓到晓雅,只能故作镇定地说:“别慌,咱们注意防护就好,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复习也别受影响。” 他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匆匆回家的街坊,心里默默盘算:得赶紧提醒爸妈囤点口罩和消毒用品,还要跟苏晴问问北京的情况。
没等他打电话,院门口就传来沈建国的喊声:“沈浩!有你的快递,从北京寄来的,特别沉!” 沈浩赶紧跑出去,只见快递员抱着个大纸箱,上面贴着 “易碎、急件” 的标签,寄件人栏写着 “苏晴”。
“是晴晴寄的!” 李秀莲也凑过来,帮着把纸箱搬进屋里。沈建国用剪刀拆开,里面的东西让一家人都愣住了 —— 一摞摞蓝色的口罩堆在最上面,旁边是桶装的消毒液,还有整箱的板蓝根颗粒,最下面压着张折叠的信纸,字迹是苏晴特有的温柔,却带着点潦草,显然是匆忙写就:
“爸,妈,沈浩,晓雅:
北京这边疫情已经严了,学校开始限制出入,我托学长好不容易才买到这些物资 —— 1000 个口罩,50 斤消毒液,200 盒板蓝根。你们住得近,这些可以分着用,街坊们要是有需要,也别吝啬,特殊时期互相帮衬才好。
沈浩和晓雅别慌,复习别停,我每天晚上八点都能视频,生物实验题和语文作文有不懂的,随时问我。我已经跟房东说了,租房那边我会定期消毒,阳台的花盆也浇了水,等疫情过去,咱们还是能一起去北京种小番茄。
你们一定要注意防护,别去人多的地方,爸别再去五金店扎堆,妈做饭前后记得洗手,沈浩和晓雅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复习的书桌每天用消毒液擦一遍。北京这边我会照顾好自己,你们别担心,等我回去给你们带未名湖的樱花标本。”
信纸的边缘还沾着点消毒液的痕迹,显然苏晴打包时还在忙着消毒。沈浩拿着信纸,手指反复摩挲着 “你们住得近,这些可以分着用” 这句话,眼眶有点发热 —— 苏晴在疫情严重的北京,自己都未必有足够的物资,却想着给家里寄这么多,还惦记着街坊和他们的复习,这份心意,比物资本身更暖。
“晴晴这孩子,太懂事了……” 李秀莲抹了抹眼泪,把口罩分成几摞,“咱们留一半,剩下的给晓雅家送去,还有张大爷、李婶他们,家里都有老人孩子,也得给点。”
“我现在就送过去!” 沈浩抱起一半的口罩和两桶消毒液,还有 100 盒板蓝根,转身就往晓雅家走。他知道,这个时候物资比什么都重要,晓雅家开着书屋,接触的人多,更需要防护。
走到晓雅家楼下,林父正拿着报纸发愁,上面印着 “县城出现输入性肺炎病例,学校启动半封闭管理”。“沈浩?你怎么来了?” 林父看到沈浩怀里的物资,愣了一下。
“晴晴姐从北京寄来的物资,让咱们分着用。” 沈浩把东西放在门口,“学校要半封闭,不住校生居家学,晓雅以后就跟我一起在家复习,消毒用品我妈说每天给你们送点,口罩记得出门戴。”
林母也跑出来,看着地上的物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晴晴这孩子,在北京那么危险,还想着咱们…… 真是太谢谢她了。” 她转身进屋里,拿了袋刚炒的瓜子,塞到沈浩手里,“让你妈也尝尝,别总麻烦你们。”
“林叔,您别客气。” 沈浩想起晓雅书屋,又补充道,“书屋是不是得暂停线下咨询?现在人多不安全,咱们可以改成电话答疑,学生有问题打电话来,咱们帮着解答,也不耽误他们复习。”
林父眼睛一亮:“你说得对!我刚才还在想怎么办,改成电话答疑正好,既安全又能帮到学生。” 他赶紧拿出纸笔,写下 “暂停线下咨询,答疑电话:xxx-xxxxxxx”,贴在书屋门口,又跟沈浩商量,“下午我把常用的复习资料整理出来,你和晓雅要是需要,随时来拿,咱们电话里也能一起给学生讲题。”
沈浩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些 —— 即使疫情来了,他们的复习和对学生的帮助,都没停下。
回到家,沈浩把苏晴的信拿给晓雅看。晓雅看着信里 “我远程陪你们复习” 的字样,眼泪掉在信纸上,却笑着说:“苏晴姐真好,就算在北京,也还想着咱们。” 她拿出手机,给苏晴发了条短信:“苏晴姐,收到你寄的物资了,谢谢你!我们会注意防护,好好复习,等疫情过去就去北京找你!”
很快,苏晴回复了短信,还附带了张她戴着口罩在实验室的照片:“收到就好,别省着用,防护最重要。晚上八点视频,我给你们讲生物实验题的新题型,记得准备好笔记本。”
接下来的日子,胡同里的氛围虽然紧张,却满是温情。李秀莲每天早上都会把消毒液分装成小瓶,给晓雅家和街坊们送去;沈建国把五金店的门开得只留一条缝,只卖急需的工具,还会提醒顾客戴口罩;林父和晓雅每天守在电话旁,解答学生的疑问,沈浩也会帮忙,尤其是数学和生物题,总能讲得清清楚楚。
复习的场景从晓雅书屋挪到了沈家客厅,桌上摆着消毒液和口罩,两人戴着手套整理资料,每隔两小时就用消毒液擦一遍书桌。晚上八点,苏晴的视频准时打来,她戴着口罩,只露出眼睛,却依旧笑着:“今天复习得怎么样?生物的‘免疫调节’那节懂了吗?”
“懂了!” 沈浩点头,把笔记举到屏幕前,“你画的示意图特别清楚,我还给晓雅讲了一遍。”
晓雅也凑过来,拿着语文作文本:“苏晴姐,我写了篇关于‘疫情中的温暖’的作文,你帮我看看好不好?”
苏晴认真地看,时不时点头:“写得特别好,把林叔电话答疑、沈阿姨分消毒液的事写进去,特别真实,比之前的作文更有温度了。” 她顿了顿,又叮嘱,“别因为疫情打乱复习节奏,每天的计划还是要完成,累了就看看北京的照片,咱们的约定还在呢。”
有天晚上,晓雅背书背到一半,突然说:“沈浩哥,你说疫情会不会影响高考啊?咱们还能去北京吗?”
沈浩放下笔,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会的,疫情总会过去,高考也会如期举行,咱们的约定也一定会实现。你看,晴晴姐在帮咱们,爸妈和林叔林婶也在帮咱们,还有街坊们互相照顾,咱们有这么多支持,肯定能挺过去。”
晓雅点点头,看着桌上苏晴寄来的口罩,还有北京租房的照片,心里又充满了力量。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疫情会过去,春天会来,北京也会来。”
夜深了,沈家客厅的灯还亮着,消毒液的味道混着墨水味,成了这段日子特有的气息。沈浩看着身边认真背书的晓雅,心里默默想:“前世我独自面对疫情的恐慌,这一世有家人、晓雅、苏晴和街坊们,就算有疫情,也不怕。守护好他们,守护好我们的约定,就是我现在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