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宋晓辉神秘一笑,掏出那块黑石头,指尖金光微闪,在那石头上某个不起眼的凸起处轻轻一按!
“咔哒”一声轻响。
那看似浑然一体的石头,竟然如同莲花般,从中间裂成了整齐的八瓣!露出了里面包裹着的东西——那是一枚鸡蛋大小、通体剔透如冰、内部却仿佛有金色流沙缓缓旋转的玉珠!玉珠出现的瞬间,一股温润祥和、仿佛能安定神魂的气息弥漫开来!
“这是……‘定魂珠’?!”苏文君失声惊呼,美眸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古籍记载,乃先秦方士蕴养神魂之宝,早已失传!你……你怎么知道……”
何允儿、蓝凤凰等人也看得目瞪口呆。
宋晓辉把玩着这枚绝世奇珍,看着身后远处还在原地发愣的赵楷,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弧度:
“所以说,他把握不住。”
“捡漏的乐趣,就在于……”
“知识、眼力,还有那么一点点,运气。”辉在琉璃厂“捡漏”先秦奇珍“定魂珠”的消息,不知被谁传了出去,虽然细节模糊,但“宋晓辉眼力惊人,于琉璃厂觅得重宝”的说法,还是在京华的小圈子里不胫而走。这让他“文华阁”树立的风雅高人形象,更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赵楷得知消息后,气得砸碎了一套心爱的紫砂壶,更是将宋晓辉恨到了骨子里。
这一日,一封制作考究、带着淡淡梅香的诗帖,送到了后海四合院。帖子上书:
“敬呈 东海宋晓辉先生 文君女史 雅鉴:
时维孟夏,惠风和畅。西山红叶虽未染霜,然云海松涛,别具清趣。仆等不揣冒昧,拟于本月望日,于西山‘停云别业’设一雅集,以诗会友,以文论道。素仰先生才高八斗,文君女史锦绣天成,诚邀二位拨冗莅临,共襄盛举,则蓬荜生辉,文坛幸甚。
发起人:王涣之、李青崖 顿首”
这王涣之、李青崖,皆是京华文坛年轻一辈的翘楚,家学渊源,与苏文君素有往来,属于相对中立清高的文人。由他们发起诗会,格调足够,也避免了直接被贴上某方势力的标签。
“西山诗会……”苏文君看着帖子,眼中流露出期待之色,“王、李二位兄长方正不阿,他们的雅集,在京华文人中极受推崇。这是一个真正融入京华文脉的好机会。”
何允儿分析道:“虽是中立发起,但杨、赵那边的人必定也会到场。这更像是一个公开的擂台,让我们和他们在文化层面上再较量一次。”
蓝凤凰挑眉:“比诗?那不是送上门给文君妹妹和宋晓辉扬名吗?”
姜灵儿兴奋道:“可以去可以去!我还没见过古代……啊不,这种高级文人是怎么开派对的呢!需要我带什么设备记录吗?”
宋晓辉放下帖子,笑道:“既然人家诚心邀请,哪有不去之理。文君,这回可能要借重你的妙笔了。”
苏文君浅浅一笑,如空谷幽兰:“能与知己同往,文君之幸。”
就在众人商议之际,周文渊再次来访,带来了更深入的消息。
“宋先生,西山诗会,恐怕不止是吟诗作对那么简单。”周文渊神色严肃,“我收到风声,杨家请动了一位‘外援’。”
“外援?”
“嗯。”周文渊点头,“江南大儒,沈墨林。此人学问精深,尤擅诗词,性情孤高,极少参与京华聚会。不知杨家用了什么手段,竟将他请来。据说,他此次是冲着你‘诗仙’的名头来的。”
“沈墨林?”苏文君秀眉微蹙,“此人我听说过,才学是有的,但为人倨傲,目无余子,曾放言当代无真才子。他来,必是存了打压之心。”
宋晓辉闻言,非但没有担忧,反而眼中兴趣更浓:“江南大儒?有意思。希望他名副其实,别让我失望才好。”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仿佛不是要去参加文雅的诗会,而是准备上场进行一场有趣的游戏。
“告诉王、李二位,宋某与文君,准时赴会。”
“我也很想看看,这位江南大儒,能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
西山之巅,文战将起。这场诗会,注定不会平静。
望日,天朗气清。西山“停云别业”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今日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京华文坛的耆宿、青年才俊、乃至一些慕名而来的世家子弟,济济一堂。王涣之、李青崖作为发起人,周文渊亦在座帮忙照应。
(本章字数:218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