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六月十三,寅时三刻,南京城笼罩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
朱棣勒马立于钟山高处,铁甲上凝结的露水在渐亮的天光中泛着寒光。他身后的燕军将士肃立如林,只有战马偶尔不安地踏动马蹄,打破这死寂。
报——!金川门已开!李景隆、谷王朱橞献城!
斥候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朱棣嘴角微扬,马鞭轻叩掌心,眼神却锐利如鹰。传令:丘福率先锋控制城门,张玉、朱能分取皇城。若有抵抗...他顿了顿,声音冰冷,格杀勿论。
马和静立其侧,目光掠过脚下这座沉睡的都城。他注意到皇城方向隐约有火光摇曳,如同鬼火般在夜色中明灭。
陛下,他轻声道,城中百姓...
朕知道。朱棣打断他,声音低沉,但建文必须找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辰时初,燕军铁骑如潮水般涌入京城。马和紧随朱棣穿过洞开的金川门,见街道两旁门窗紧闭,唯有几只野狗在瓦砾间觅食。行至洪武街时,一阵凄厉的哭嚎声从巷内传来——几个士兵正在劫掠民宅。朱棣眉头紧锁,马和立即示意亲兵前去制止。
报!皇城尚有守军抵抗!徐辉祖率禁卫军死守东安门!
朱棣冷笑:倒是个忠臣。他转向马和,你去劝降。
东安门城楼上,徐辉祖的战袍满是血污,手中长枪却握得坚定。阉竖安敢劝降?他朝城下啐了一口。
马和不卑不亢:将军忠义可敬,然城中百姓何辜?若将军愿降,陛下必厚待之。
正当此时,皇城内突然黑烟滚滚。一队骑兵飞驰而来:奉天殿起火!
徐辉祖脸色骤变。马和趁势高呼:将军还要让更多将士送死吗?
沉重的城门缓缓开启,徐辉祖跪在门洞阴影里,卸下的佩剑在青石上发出清脆声响。
未时二刻,奉天殿的火势渐熄。朱棣站在焦黑的殿柱间,厉声喝问:找到建文没有?
尚未...丘福跪地回禀,只在灰烬中发现几具焦尸...
朱棣一脚踢开残椽:继续找!就是把皇宫翻过来也要找到!
马和注意到,燕王扶在断壁上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他悄悄吩咐士兵重点搜查密道暗阁。
申时,雨丝飘落。一个小太监战战兢兢地呈上一角未烧尽的龙袍衣料。朱棣盯着衣料上残存的龙纹,突然暴怒地将它掷在地上:这能证明什么?!
众将噤若寒蝉。马和拾起衣料细看,发现边缘有被利器割裂的痕迹。陛下,他轻声道,这衣料似乎...
似乎是被故意割下,系在尸体上的。
朱棣瞳孔骤缩。他快步走向那具穿着残破龙袍的焦尸,蹲下身仔细查验。突然,他猛地站起:这不是建文!指骨粗大,是个常年习武之人!
搜查持续了整整三日。这期间,朱棣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有太监因为端来的茶太烫被拖出去杖责,有侍卫因为搜查不力被降职。每个前来禀报的将领都战战兢兢,生怕带来的是坏消息。
陛下,马和在第四日清晨禀报,臣查遍了宫中的密道图纸,发现有一条暗道通往城外...
在哪?朱棣猛地站起。
图纸显示,出口在神策门外的一处荒宅。但...马和犹豫了一下,臣派人去查过,那处出口已经被落石堵死。
朱棣颓然坐下,喃喃自语:他到底去了哪里...莫非真如传闻所说,乘船出海了?
第六日,登基大典不得不举行。奉天殿前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在雨中跪候。虽然经过紧急修缮,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焦糊味。
礼部尚书手捧传国玉玺,跪呈朱棣:天命所归,请陛下继位。
朱棣接过玉玺,目光扫过台下群臣:朕本无意于此,奈何朝中奸佞当道,蒙蔽圣听。今日奉天靖难,实为不得已。
他的声音在雨中回荡,马和站在文官队列末尾,看见不少建文旧臣面色惨白。
封赏开始了。朱能封成国公,张玉追封河间王,丘福封淇国公...一个个名字被念出,一个个功臣受赏。
当礼部尚书念到内侍马和时,朱棣突然抬手打断:朕亲自来。
他站起身,目光落在马和身上:内侍马和,郑村坝献策,居庸定计,白沟献策,屡建奇功。朕念其忠勇,特赐姓郑,改名郑和,授内官监太监,赐绯衣玉带。
广场上一片寂静。在众多功勋卓着的武将中,这个赏赐显得格外特殊。
郑和缓步出列,跪在御阶前。雨水打湿了他的朝服,但他浑然不觉。
臣,谢陛下隆恩。
朱棣从龙椅上起身,亲自走下御阶。他扶起郑和,目光深邃:从今日起,你就是朕的郑和。
当郑和接过绯衣玉带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在昆阳仰望星空的少年,也不是那个在沙盘前献计献策的谋士,而是大明内官监太监——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