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5)
海瑞:“家人们周末好呀~今儿个咱就来唠唠那位‘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的嘉靖皇上[吃瓜表情包]”
秦良玉:“哟,海大人今儿是抢沙发了呀。”
朱厚熜:“海瑞你这开场白礼貌吗?我前期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好吧!”
海瑞:“但那是你前期。”
朱厚照:“前妻?谁搁这儿闹离婚?”
朱元璋:“朱厚照你又想整啥幺蛾子?[敲打表情包]”
朱雄英:“正德这是八卦看多了吧,哈哈。”
秦良玉:“别唠闲嗑了,赶紧开讲!”
朱厚熜:“行,那我就开说了。我叫朱厚熜,老家在湖广布政司安陆州,论辈分,我是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孙子,明孝宗弘治皇帝的侄子,兴献王朱佑杬(yuán,同“元”音)的儿子,朱厚照是我堂哥,我登基后年号就叫嘉靖。”
朱厚熜:“我再细说一下。我是兴献王朱佑杬的二儿子。我爸的封地在现在的湖北钟祥,咱大明朝那会儿叫承天府,是三大府之一。
1507年,也就是正德二年9月16日,我在湖广安陆的兴王府出生。我爸是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四儿子,1487年受封兴王,1494年就去湖广安陆州上任。
我妈蒋氏是北京中兵马指挥使蒋斅(xiào,同“笑”音)的女儿,后来被追封玉田伯,她1493年跟我爸成亲,1494年跟着我爸去安陆赴任。”
朱厚熜:“我小时候可聪明了,我爸教我读诗,教几遍我就会背。长大点后,在我爸指导下学古籍,《孝经》《大学》还有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都懂。不光这样,我爸还让我参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礼,所以我很小就熟悉各种礼仪规范。”
朱厚熜:“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我爸去世,当时我才12岁,就继承了兴王爵位,在长史袁宗皋(gāo,同“高”音)的辅佐下接管了王府。”
朱厚照:“哟,堂弟这履历写得比简历还详细,12岁就接管王府?比我当年靠谱点,不过我12岁已经能骑烈马了[酷表情包]”
朱元璋:“总算有个开局正经的!12岁袭爵还能稳住王府,比某些只会捕鱼的强,不过别高兴太早,后面修道的事还没跟你算账。”
朱棣:“还懂《孝经》《大学》?不错不错,比朱厚照那小子天天琢磨打猎强。不过光读书不行,得学会治天下——别学你堂兄本末倒置。”
朱高煦:“12岁管王府?小屁孩能懂啥?换我当年,早带着护卫去演武场了,不过你爸教得还行,没让你学些花里胡哨的。”
朱雄英:“嘉靖这开头挺正能量啊,又是读书又是学礼仪,跟正德完全两个画风。看来兴献王教孩子有一套。”
秦良玉:“年少袭爵还能稳住局面,可见皇上幼时就有城府。长史袁宗皋也算是慧眼识珠,辅佐有功。”
朱厚熜:“那是自然,我爸教我的都是实打实的本事。哪像某些人,12岁还在琢磨怎么骗太监的点心。”
海瑞:“年少聪慧是好事,但治国更需持之以恒。皇上前期虽有作为,后期……额,算了不说了。”
杨廷和:“1521年,正德十六年4月20日,正德皇上驾崩。因为正德皇上没有子嗣,在他快不行的时候,我作为首辅,预料到继承人的问题,就援引《皇明祖训》里‘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正德皇上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下了敕令,让兴王缩短为他爸服丧的时间,承袭兴王爵位。
正德皇上驾崩当天,我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兴王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朱祁钰:“你看,又是一个藩王当皇帝,我们王爷当得好好的,结果被拉上皇位,不过,嘉靖比我好得多[叹气表情包]”
朱厚熜:“可不是嘛,我当时还在给我爸服丧呢,好家伙,一道圣旨直接把我从安陆拽到北京,这皇位跟天上掉馅饼似的[惊讶表情包]”
朱厚照:“天上掉馅饼也得接住!想当年我爸直接传位给我,都没这么多弯弯绕。堂弟,刚接到圣旨时是不是懵圈了?”
朱元璋:“懵圈也得挺着!朱家的种就得有这担当。不过杨廷和你这操作够快的,没出乱子,算你大功一件。”
朱棣:“藩王进京当皇帝,规矩得懂!你这‘兄终弟及’虽合祖训,但刚进京时怕是不少人给你使绊子吧?”
朱高煦:“嘿,又是藩王继位!我当年咋就没这好运?不过嘉靖你可得记住,进京第一件事就得把兵权攥手里,不然容易被文官拿捏。”
朱雄英:“从兴王到皇帝,这跨度比坐火箭还快!嘉靖当时才多大?14岁?带着王府那套礼仪去紫禁城,会不会水土不服?”
秦良玉:“14岁就要面对朝堂波诡云谲,不容易。还好有杨首辅主持大局,不然新君初立,真怕出乱子。”
杨廷和:“说起来都是泪,当时朝堂上下盯着,一步错满盘皆输。我特意让人拟定了登基礼仪,就怕出岔子——结果这位新皇上一到北京,就跟我们杠上了[捂脸表情包]”
朱雄英:“哦,展开说说[吃瓜表情包]”
朱厚熜:“1521年,正德十六年4月22日,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来到安陆,我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了诸臣的行礼,然后就跟使团去北京。
我和使团到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就干起来了。按杨廷和的安排,礼部要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我,就是从东华门进,住在文华殿。
我一听就不乐意了,对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是让我继承皇帝位,可不是让我当皇太子。”
朱厚熜:“双方谁也不让谁,最后太后让群臣上笺劝进,我在郊外接受了笺,从大明门进,接着在奉天殿即位。”
朱厚照:“哟,刚进京就跟文官硬刚?可以啊堂弟!换我直接掀桌子,不过从大明门进确实排场,比东华门那太子道气派多了。”
朱元璋:“就该这样!当皇帝就得有这股子硬气!太子礼仪?那是给储君的,你是来继位的,凭啥委屈自己?杨廷和就是想给你个下马威。”
朱棣:“我当年靖难进南京,也没人敢跟我提这茬!嘉靖这步走对了,新君登基先立威,不然文官能骑到你头上拉屎。”
朱高煦:“还是年轻气盛!换我直接让护卫把礼部的人绑了——跟皇上谈条件?胆子肥了!不过你能逼得太后出面,也算有点手段。”
朱雄英:“好家伙,这就是传说中的大礼议前奏?14岁就敢跟内阁叫板,嘉靖这气场可以啊,比正德那套‘朱寿大将军’靠谱多了。”
秦良玉:“皇上这是懂名正言顺的重要性。从哪个门进看似小事,实则是确立皇权正统的第一步,一步退了,步步都得被牵制。”
杨廷和:“当时我哪是想给下马威,就是按规矩来!历朝历代藩王继位都得走这流程,谁知道这位新皇上油盐不进,非要按‘嗣皇帝’的规格来——最后太后发话,我们也只能认了。”
朱厚熜:“规矩是人定的!遗诏写得明明白白‘嗣皇帝位’,凭什么让我按太子礼走?真按杨首辅的来,我不成了孝宗叔的嗣子?我爸怎么办?”
海瑞:“虽说是维护正统,但刚登基就与群臣僵持,恐伤和气。还好最终圆满解决,不然刚稳定的朝局又要动荡。”
王阳明:“从良乡之争就能看出,皇上对名分看得极重。这不仅是礼仪之争,更是皇权与阁权的第一次较量,年少便能如此,不简单。”
朱祁钰:“太懂这种感觉了!我当年继位也有人嘀嘀咕咕,说我是‘暂代’,没嘉靖你硬气,直接从正门进,早知道我也跟他们杠到底。”
朱厚照:“哎哎,你们发现没?堂弟这较真劲儿,跟海瑞有一拼!一个争礼仪,一个争朝政,都是犟脾气[偷笑表情包]”
朱厚熜:“我这是原则问题!跟某些人逛妓院能一样?再说了,最后我从大明门进,奉天殿即位,规矩没乱,面子也有了,这叫双赢[酷表情包]”
朱元璋:“少得意!赢了第一步不算啥,后面整那些修道炼丹的事,看我怎么收拾你。”
朱棣:“@杨廷和 下次机灵点,新君登基就得给足面子,不然刚上任就跟你对着干,有你好受的。”
杨廷和:“我记住了……就是没想到这位兴王看着文弱,骨子里比谁都倔。”
朱厚熜:“好了,今天到此结束吧,有劳@秦良玉 将军了。”
朱高煦:“嘿,这句话成了传承了啊,你们都这么说。”
秦良玉:“@朱厚熜 好的嘉靖皇上,那明天继续。”
“啪!”
朱厚照:“to know what will happen next, please listen to the next chapter.”(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请听下一章的内容。)
朱雄英:“正德你哪里都好,就是不务正业,好了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