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
心满意足的村民们,哼着小曲,挺着滚圆的肚子。
下溪村村委会,一间临时腾出来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省报记者老李,正坐在桌前,对着一堆写满了笔记的稿纸,愁眉不展。
他的两个年轻同事,小张和小王,也同样是一脸的凝重。
屋子里,烟雾缭绕。
桌上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写不出来……真的写不出来……”小张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素材太多了,脑子都乱成一锅粥了。”
“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每一件,单独拎出来,都足够当一次头版头条了。”
小王也跟着附和:“是啊,先是那场刷新三观的分红大会,家家户户万元户,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分红十二万八。”
“然后是今天,全村杀猪,百桌盛宴,那场面,比电影里演的都夸张。”
“我感觉,我这两天按下的快门,比我过去一年都多。”
“可问题是,怎么把这些东西,都串联起来?怎么写,才能把我们内心的那种震撼,给表达出来?”
这个问题,也正是老李所苦恼的。
他从业二十多年,自认为笔杆子还算硬朗。
可面对下溪村这两天的所见所闻,他第一次,感到了“词穷”。
他总觉得,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出,他内心感受到的,那种复杂而又磅礴的情感。
那是一种,对财富最原始的崇拜。
一种,对一个新生模式的惊叹。
一种,对一个传奇故事的敬畏。
还有一种,对未来华夏农村,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或许,我们一开始就想错了。”老李掐灭了手中的烟,缓缓开口。
小张和小王,都看向了他。
“我们不应该,想着去描绘这一切。”
老李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我们应该做的,是记录。”
“用最朴实,最白描的笔法,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拔高。”
“因为,事实本身,就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
他拿起笔,在一张新的稿纸上,写下了他构思的第一个标题。
《一个千万合作社的诞生:我们探访麓山县下溪村》
“第一部分,我们就写分红大会。”
“把那些数字,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写出来。”
“下溪村七十二户,户均分红超过一万五千元。最高一户,三万两千元。”
“管理层分红,从一万五,到五万,再到总经理林小燕的八万。”
“最后,是总社长林冒烟的,十二万八千。”
他每说一个数字,小张和小王的心,就跟着颤抖一下。
这些数字,他们已经听了好几遍,但每一次,都依然感到心惊肉跳。
“第二部分,写杀猪宴。”
“就从村民的那句话写起,‘我们现在发愁,这肉,该怎么吃才好吃’。”
“通过新旧对比,来体现下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写人。”
老李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我们要写,那个带领大家创造奇迹的,十九岁的女cEo,林小燕。”
“我们要写,那个憨厚朴实,却成为全村首富的,刘根生。”
“我们更要写,那个创造了这一切的总社长林冒烟。”
“我们要通过采访,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他们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这,才是这篇报道的灵魂!”
老李的一番话,让两个年轻人茅塞顿开。
是啊,他们被那些表面的宏大的场面,给迷惑了。
却忽略了这些场面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
“可是……李哥,”小张有些为难地说道,“那个林小燕,我们白天也试着采访了,她很客气,但说的话都很官方。”
“至于那个林冒烟,我们根本就没机会跟她单独说话。”
老李笑了笑,显得胸有成竹。
“他们不愿意说,不代表我们没办法。”
他指了指门外。
“别忘了,福娃合作社里还有一个我们的老同事。”
小张和小王瞬间反应了过来。
田苗!
那个曾经的县报一枝花,如今的水产基地负责人!
说干就干。
三人立刻起身,找到了还在办公室里,忙着核对账目的田苗。
看到昔日的同事深夜来访,田苗有些意外,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几位大记者,这么晚了,还不休息啊?”田苗笑着给他们倒了水。
老李开门见山:“田苗同志,我们是来向你求助的。”
他将自己的困惑和报道的思路,和盘托出。
田苗听完,沉默了片刻。
她知道这篇报道,对于福娃合作社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次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绝佳的宣传机会。
她看着眼前这几位曾经的同事,那真诚而又渴望的眼神。
她做出了一个决定。
“李哥,你们想知道的我都可以告诉你们。”
她顿了顿,补充道:“但是,有一个前提。”
“这篇报道的最终稿必须先给我,或者说给我们小燕总过目。”
“我们不要求你们夸大,但必须保证报道的内容是真实且积极向上的。”
老李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这是自然!我们是党报记者,有我们的原则!”
得到了保证,田苗不再保留。
她开始向他们讲述,福娃合作社,这一路走来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她讲了,冒烟是如何用一个简易温室,种出天价福气菜,赚到第一桶金的。
她讲了,冒烟是如何力排众议,让小姑林小燕,当上cEo的。
她讲了,冒烟是如何请来周全和顾城天,建立起加工厂和研发部的。
她讲了,冒烟是如何提出沼气构想,解决了养猪场的污染问题,还让全村人用上了清洁能源的。
她讲了,冒烟是如何设计出会员卡充值模式,在一周内,回笼了四十多万现金流的。
她讲的全是细节全是故事。
那一个个看似天马行空,却又无比精准的决策,是如何从一个七岁女孩的口中说出,又是如何被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三个记者听得如痴如醉。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震惊和不可思议。
他们感觉,自己不是在听一个商业故事。
而是在听一个,近乎玄幻的,传奇神话。
当田苗讲完最后一个故事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三个记者已经彻底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了。
他们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被重塑了。
良久,老李才颤抖着手,点燃了一根烟。
他深吸一口,缓缓吐出。
他看着窗外,那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喃喃自语。
“我错了……”
“这篇报道,不应该叫《一个千万合作社的诞生》。”
他转过头,看着自己的两个同事,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光芒。
“它应该叫——”
“《一个女孩和她的农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