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夏。夷洲(台湾),基隆港。
蔚蓝的海湾如同一块巨大的宝石,镶嵌在苍翠的山峦之间。昔日简陋的营寨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初具规模的港口城市。以水泥(月英指导烧制的原始版本)与巨石砌成的防波堤如同坚实的臂膀,将风浪阻挡在外,守护着港内平静的水域。
岸上,规划整齐的街道纵横交错,高大的仓库、冒着袅袅青烟的工坊、整齐的营房与逐渐繁荣的市集井然有序。更远处,片片新垦的稻田随风泛起绿浪,菜圃里果蔬繁茂。来自荆益的移民与当地纹面的平埔族土着在市场上比划着手势交易,孩童在街巷间追逐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甘宁作为此地的镇守使,早已将这里经营得铁桶一般。他不仅拥有一支由二十余艘“破浪”级战舰为核心、数十艘艨艟走舸为辅的强大水师,更编练了一支五千人的步卒,其中不乏熟悉山林作战的当地勇士。
此刻,在港湾最深处,被列为军事禁区的巨型干船坞内,正举行着一场庄严而激动人心的仪式。船坞的闸门在绞盘的嘎吱声中被缓缓提升,海水奔涌而入,托起了一艘让所有初见者都为之震撼的巨舰。
这艘船的长度接近三十丈(约70米),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感,船首尖锐如破浪之斧,与当下主流的方头船截然不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三根高耸入云的桅杆,上面悬挂着面积远超寻常的硬帆,帆面以特制的桐油浸泡过,坚韧且防水。但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船身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带有木质遮板的水轮结构,如同巨兽的脚蹼。阳光照射在船体水线以下的部分,反射出金属的光泽——那是打磨光滑的铜皮,用以防止海蛆蛀蚀和海洋生物附着。
“夫人,先生,请看!”甘宁难掩激动,声音洪亮地向亲自乘船前来视察的月英和诸葛亮介绍,脸上充满了自豪,“此舰,按夫人赐名,谓之‘逐浪龙舰’!乃是集合了夫人提供的天工图样、我‘金鳞’工匠数年心血,以及末将等海上儿郎的经验所成!”
他如数家珍般地指向各个关键部位:“平日航行,可借这三面巨帆,无论顺风、侧风,效率皆远超旧式帆船,航速快近一倍!若遇无风或逆风之境,便可封闭部分帆缆,由底层舱内一百二十名精壮士卒踩动踏板,通过精密的齿轮连杆,驱动这两侧明轮划水,仍可保持高速,进退自如!”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中满是惊叹:“妙哉!如此一来,天时(风)不尽,亦可靠人力弥补,几无航行死角!真乃巧夺天工!”
甘宁继续道:“先生再看,此舰采用夫人强调的‘水密隔舱’设计,船底被分隔为十二个独立舱室,即便一两处被撞破进水,亦不致全船沉没,生存能力大增!全舰可载精锐水军八百人,配备改良重型拍竿四座,床弩二十架,并在甲板上预留了六处坚固基座,”他看向月英,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专为安装夫人麾下‘神机营’那威震天下的‘震天雷’而备!假以时日,此龙舰列装火炮,在这茫茫大海上,便是无敌的霸主!”
月英抚摸着冰凉而坚实的船舷,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艘船,是她的知识与这个时代智慧、汗水融合的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准近代战舰。“兴霸将军与诸位工匠辛苦了!此舰乃我辈走向深蓝的基石,亦是未来开拓万里波涛的依仗!”
甘宁抱拳,声震云霄:“夫人!先生!宁愿为这龙舰之先锋!只待您二位一声令下,东讨那不服王化的倭寇,南下探索那香料群岛,乃至跨海远征,为我‘金鳞’开疆拓土,宁,万死不辞!”
月英与诸葛亮相视一笑,目光同时投向东方那水天一线的远方。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无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