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的日子里,朱瞻基践行了他放权修炼的决心。
庞大的帝国机器,在他精心构建的框架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着。
军务,尽数交付于五军都督府。这个汇聚了帝国最顶尖将帅的军事委员会,负责日常军务调度、防务规划、新军训练及海外卫所轮换。
然而,朱瞻基深知平衡之道,他特意请动了虽已颐养天年、但威望与经验无人能及的太皇太上皇朱棣坐镇监管。
朱棣的“刀”虽已入鞘,但那双洞悉军略、深谙人心的鹰目,足以让五军都督府的任何决策都需慎之又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朱棣也乐于以此种方式,继续为帝国、为孙儿贡献余热,每日只需批阅几份核心军报,偶尔召见都督府重臣垂询,便足以掌控大局。
政务,则全权委托于内阁处理。
内阁大学士们皆是历经永乐、洪熙、武圣三朝考验的能臣干吏,深谙帝国运转之道。
朱瞻基同样设置了监督机制——由太上皇朱高炽负责监管。朱高炽性情宽厚仁和,更有着二十载帝王生涯积累的深厚政治智慧。
他无需事事躬亲,却能以超然的身份,敏锐察觉政策得失,调和阁臣分歧,确保内阁处理政务始终不偏离“仁政为本、实干强国”的轨道。
他每日悠闲地翻阅奏章摘要,召见阁臣闲谈,便能将朝堂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帝国的储君,太子朱祁铭,则成为了连接两端的枢纽,开始了更为严苛而全面的储君教育。
上午,他准时出现在文华殿或内阁值房,观政、议政、参政。他安静地旁听阁臣们激烈的辩论,学习他们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奏报中提炼核心,如何权衡利弊制定政策。
在朱高炽的亲自教导下,他需要就具体政务提出自己的见解,接受父皇(朱高炽)和阁老们的考校与指点。
朱高炽循循善诱,不仅教他处理政务的技巧,更着重灌输“以民为本”的仁君理念。
下午,他的身影则出现在五军都督府或京郊大营。
在这里,他旁听都督府关于战略部署、军械研发、后勤保障的会议,熟悉帝国庞大军队的运作脉络。
更重要的是,他接受着来自祖父朱棣和一众功勋卓着的名将(如英国公张辅等)的指点。
朱棣亲自为他剖析经典战例,讲解为帅之道、用兵之诡。
老将们则传授他治军经验、识人用人之法,甚至亲自带他观摩新式火器演练、骑兵冲锋。
朱祁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宝贵的军事经验,气质中那份沉稳之外,逐渐增添了一股英武果决之气。
至于帝国至高无上的武圣皇帝朱瞻基,则仿佛真的“闲”了下来。
他彻底从繁琐的军政事务中抽身,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关乎自身武道突破与帝国未来武运的宏图之中。
他的“闲”,是另一种更深沉的忙碌。
朱瞻基潜心钻研古籍丹方,结合自身对《万相神功》的理解和《小还丹》、《大还丹》、《培元丹》等丹药丹方,以及对人体经脉元气的精深认知,试图推演出能辅助突破瓶颈,或至少能大幅增进功力的丹药。
一道道密令发往帝国四方,乃至海外新土。不惜代价,搜寻年份久远、药性精纯的珍稀药材。
太医院、格物院中精研药理的大匠,以及那些隐于名山大川的丹道隐士,都被秘密征召或延请,在皇帝指定的隐秘丹房内,依据其提供的思路进行试验。
皇宫库藏和皇家园林中,积累的无数天材地宝,被流水般送入丹炉,空气中时常弥漫着奇异的药香。
每日雷打不动的大段时间,朱瞻基都用于潜心修炼《万相神功》。
他盘坐于皇宫深处引聚天地元气最盛的静室,或是直接登临紫禁城最高处,沐浴日月星辰之光,引导体内浩瀚如星海的先天真气,一遍遍冲击着第三层巅峰的壁垒。
每一次冲击,都伴随着筋骨齐鸣、气血如汞浆奔流的磅礴异象,那无形的瓶颈虽依旧坚固,却也在缓慢地松动着。
另外布武天下的计划,这是朱瞻基最为重视,也倾注心血最多的方向。
他不再满足于《龙象般若功》、《玄心诀》这类普及性极强的奠基武学,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物色那些,在现有体系下展现出惊人资质、悟性、心性的顶尖苗子。
另外,他也没有忘记听风卫的那些太监门徒。
如今他也已经不用担心太监门徒会背叛,以他如今的实力,真的就是“万人敌”。而且这一万人,哪怕都是那种堪比射雕五绝层次的高手,那也都是小菜一碟。
因此,朱瞻基大方的将完整版《葵花宝典》传授给了太监门徒。
而其他人,来源就比较广泛了。
有在宣武恩科武举中,光芒万丈的寒门天才。有在边疆血战中,证明忠诚与勇毅的年轻军官。有在格物院中,展现出惊人精神力与专注力的特殊人才,甚至包括一些对大明高度认同、天赋异禀的新土归化者。
然而,传授这些上乘武学之前,朱瞻基都会进行一场极其严肃、不容置疑的“面谕”。
“汝天赋异禀,心性尚可,朕今日授你神功秘典。”
他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违逆的威严,目光如实质般穿透对方心神。
“此功威力绝伦,亦能延年益寿,助你攀登武道高峰。然,朕授功,有一铁律。”
他停顿片刻,确保每一个字都烙印在对方灵魂深处,同时也悄悄使用了心相无痕。
“习此功者,需立下血誓:待尔等功参造化,寿元将尽,行将就木之时,须自愿将毕生凝聚之精纯功力,尽数‘归还’于朕!”
“此乃‘反哺归源’之道,亦是尔等为家族换取恩荣之机。届时,朝廷将赐尔等家族富贵、子孙恩荫,令尔等之名,光耀青史,福泽绵长!”
“若不愿立此誓,此刻便可退出,朕不怪罪,亦不传授。”
“若立誓习之,却存侥幸,妄图私传他人,或临期反悔……”
朱瞻基的眼神骤然变得冰冷刺骨,如同九幽寒风。
“一经发现,无论天涯海角,无论尔身居何位,朕必遣天兵,诛尔九族,斩尽杀绝!绝无姑息!”
这条件,冷酷而现实,带着赤裸裸的帝王权谋与利益交换。
面对这足以改变命运、通向武道巅峰的诱惑,以及那足以令家族万劫不复的恐怖惩罚,被选中者无不心神剧震。
有人因那“归还”之苛刻,而面露犹豫挣扎。
有人则被那朱瞻基面见的恩荣所吸引,眼中燃起狂热。更有人心志坚定,视武道为毕生追求,认为能习得绝世神功已是天大机缘,身后之事与家族荣华相比,自当有所取舍。
最终,绝大多数人都在帝王那深不可测的威压和对力量、恩荣的渴望下,郑重地立下了血誓。
朱瞻基则根据每个人的特质,慎重地挑选合适的功法片段或完整传承,亲自或指定绝对可靠的亲信。
如修为深厚的太监总管或隐秘高手进行传授,并建立了一套极其严密的档案记录,由听风卫和部分绝对忠诚的锦衣卫共同监控。
紫禁城的深处,朱瞻基的身影虽已隐于深宫,不再频繁现身于朝堂军营。
但他正以另一种方式,精心编织着一张覆盖天下顶尖武者的无形巨网。这张网既为他自身突破积蓄着磅礴的力量,也为其未来的“内力银行”体系,悄然埋下了精密而高效的种子。
在传授武功的选择上,朱瞻基极为谨慎。对于那些他认为过于玄奥或风险过高的“变态级”神功。
如《太玄经》、《洗髓经》、《无上瑜伽密乘》、《天蚕神魔功》、《嫁衣神功》、《明玉功》、《北冥神功》、《先天功》、《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吸功大法》等。
他要么完全不传,要么仅传授其最基础、最安全的简化入门版,断绝其通往核心奥义的可能。
而对于其余相对“正常”一些的上乘武功,如。
《乾坤大挪移》、《九阳神功》、《九阴真经》、《龙象般若功》、《金刚不坏神功》、《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玉女心经》、《葵花宝典》等。
朱瞻基会进行选择性的传授,反正最后练这些上乘武功的人都会把终身内力还给他,肉都是烂在锅里,所以他就大方了这么一把。
当然,即便是传授这些武功,朱瞻基也绝非倾囊相授。
他几乎无一例外地先传授基础简化版。
这如同设置了一道门槛和长期的观察期。他会通过听风卫严密监控,仔细评估受传者的表现、悟性、境界提升速度以及最重要的——忠心程度。
只有在经过相当时间的观察,确认其可靠且潜力可观后,朱瞻基才会酌情决定是否传授后续的精简版(包含更多核心精要)。
至于完整版神功秘籍,那更是最高级别的恩赐,非经年累月的忠诚考验与卓绝天赋不可得。
这种层层递进、严格控制的传授机制,正是他构建那张无形巨网、确保未来“内力银行”稳定运行的冷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