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龙骧铁骑大营的积雪被踏成了坚实的冰面,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
校场上,新式板甲整齐排列,精钢打造的甲片反射出森冷的光芒,与将士们呼出的白气交织在一起。
朱瞻基身披墨色大氅站在点将台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佩刀。
台下正在进行最后的比武较量,刀剑碰撞声在空旷的校场上格外清脆。他注意到一个年轻百户的招式——干净利落,没有丝毫花哨,正是他亲自制定的新式战法。
“铛——”
随着最后一声锣响,比武结束。
朱瞻基缓步走下高台,鎏金腰牌在手中沉甸甸的。积雪在他靴底发出细微的碎裂声,每一步都让列队的将士们绷直了脊背。
当他走到那个获胜的年轻百户面前时,能清晰地看见对方甲胄上的霜花。
百户单膝跪地,粗糙的手指在接过腰牌时微微发抖,黝黑的脸上泛起激动的红晕,一道新鲜的刀疤从眉骨延伸到颧骨,还渗着血丝。
“末将定不负殿下厚望!”百户的声音有些发颤,但眼神坚定如铁。
朱瞻基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传来冰冷的金属触感。透过板甲缝隙,他能感受到底下结实的肌肉和沸腾的热血。这个动作让周围的将士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眼中的忠诚几乎要化为实质。
“好好干。”
朱瞻基的声音不大,却让每个人都听得真切。
“大明需要你们这样的勇士。”
寒风卷着细碎的冰晶掠过校场,却没有一个人挪动脚步。
这些精锐经过数月地狱般的训练,此刻眼中燃烧的不仅是斗志,更有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朱瞻基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坚毅的面孔,他知道,这些将士将成为他最锋利的剑,最坚实的盾。
远处传来战马的嘶鸣,与校场上肃杀的气氛融为一体。
朱瞻基转身时,大氅在风中扬起一道凌厉的弧线,身后的将士们依然保持着最标准的军姿,仿佛一尊尊铁铸的雕像。
初五迎财神这日,御膳楼前张灯结彩,大红灯笼将整条街映得通红。新装的玻璃窗擦得锃亮,透过窗子能看到街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王德海早已在二楼备好雅间,见朱瞻基一行人到来,连忙躬身相迎:“殿下,都按您的吩咐准备好了。”
雅间内,水晶吊灯将整个房间照得通明。林清浅轻抚窗边的玻璃,惊叹道:“这般通透的窗子,竟能将街景尽收眼底。”
李青萝姐妹俩一左一右趴在窗前,李青璇突然指着楼下:“快看那个老伯!”只见一个身着粗布衣裳的老者,正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铜钱,在御膳楼隔壁的杂货铺买了一小包白糖。
“寻常百姓也能买得起白糖了…”
林清浅轻声感叹,眼中泛起温柔的光。
朱瞻基微微一笑,可是特意将这些日用品的价格都打下来了。
如今有些日用品的价格比起以前的高价,那真的可以说是白菜价了。当然这也就是指低档品,那些包装精美和产品质量更好的中档品和高档品,价格也还是不菲。但哪怕就是低档品,那对比以前,那也算是高档品了。
随后朱瞻基摆摆手,示意众人入座。
侍女们鱼贯而入,端上一道道精致的菜肴。水晶肴肉晶莹剔透,八宝鸭香气扑鼻,新研制的“琥珀虾仁”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这道菜…”
李青萝夹起一块虾仁,入口后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怎的如此鲜美?”
王德海连忙解释:“回娘娘,这是用新法养殖的河虾,配上特制的酱料…”
秦红玉尝了一口清蒸鲈鱼,惊讶道:“这鱼肉怎的没有半点腥味?”
“是用殿下教的新鲜法子处理的。“王德海满脸堆笑,“去腥的同时还能保持鱼肉的鲜嫩。”
孙若微小口啜饮着新酿的果酒,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这酒…甜而不腻,还有果香…”
胡善祥细细品味着一道素菜,突然抬头:“这冬笋…是加了什么?怎的这般爽脆?”
“回娘娘,这是用新制的调料…”
王德海正要解释,朱瞻基笑着打断:
“先让她们猜猜。”
他转头对众女道,“谁能猜中这调料的配方,我重重有赏。”
席间顿时热闹起来。
李青萝说是加了蜂蜜,秦红玉猜是用了新式酱料,林清浅则认为是特殊的腌制方法。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笑声不断。
酒过三巡,侍女端上一道造型别致的点心。
李青璇好奇地戳了戳:“这是什么?”
“这叫财源滚滚。”
王德海介绍道,“是用新式烤炉特制的,外酥里嫩。”
众人分食后,都露出满足的神情。林清浅轻拭嘴角,柔声道:“殿下,这御膳楼的菜式,比宫里的御厨还要精致几分。”
朱瞻基笑而不语,只是为她又斟了一杯果酒。窗外,街上的灯笼越发明亮,将整个应天府映照得如同白昼。
夜深回宫时,朱瞻基在轿中翻开账册。
他借着轿内灯笼的光亮,看到御膳楼各分店春节七天的盈利已超五万两,工坊订单排到了三月,连最便宜的低档精盐都卖出十万斤。
这些数字在他眼中化作了无数百姓餐桌上多出的一勺糖、一块肉。
他望着窗外未熄的灯火,声音轻得像是自言自语。
“清浅,几年后…我要让大明再也没有乞丐,我要让大明成为真正的世界之巅。”
林清浅靠在朱瞻基肩头,发间新簪的玻璃蝴蝶钗在月光下流转着七彩的光芒。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握住了朱瞻基的手。远处传来零星的爆竹声,仿佛在预告着下一个更辉煌的年景。
轿子经过太孙工坊时,朱瞻基看到值夜的工匠们还在忙碌。
炉火透过窗子,将他们的影子投在雪地上,拉得很长很长。他突然想起那个买白糖的老者,想起街边乞儿接过糖包时惊喜的眼神,想起将士们眼中的忠诚。
这一切,都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以后的道路。
回到太孙宫,朱瞻基没有立即休息。他站在书案前,提笔在图纸上又添了几笔,那是他构思中的新式织机。
烛光下,朱瞻基的侧脸显得格外坚毅。
林清浅端来热茶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专注的侧影。她没有打扰,只是轻轻将茶盏放在案几上,然后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温柔地注视着这个心怀天下的男人。
窗外,新年的第一轮圆月悬在夜空,清冷的月光与城中未熄的灯火交融在一起,照亮了这个正在悄然改变的时代。
朱瞻基放下笔,走到窗前深吸一口寒冷的空气。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的景象——更多的工坊,更便宜的精盐白糖,更明亮的玻璃灯笼,以及百姓脸上更多的笑容。
这个新年,注定只是一个开始。大明以后,只会越来越兴盛。
他对此,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