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敏感的家人立刻察觉他笑容勉强,不似往日那般爽朗。
两个女儿也感受到他的低落,不再叽叽喳喳,只是静静依偎在他左右。
刘照天拥紧两个孩子,心中涌起一阵暖意。
工作十多年,突然离开,确实难以割舍。
他也担心继任者会肆意妄为,挥霍公司积累的基业。
第二天,刘照天照常去向领导汇报。
屋里烟雾缭绕,烟灰缸里堆满烟头。
刘照天心知肚明,却仍开口问道:“是上面要我把魔方交出去吗?”
领导点头。刘照天轻笑:“而且是无偿转让,对吧?”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嗤笑一声:“好。”
随即拿起纸笔,先写下授权书,又撕下一页,写下辞职申请。
“刘照天,真有这个必要吗?”
“你走到今天不容易,别太冲动。”领导惋惜地劝道。
“我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但别人会这么想吗?”
“请您告诉我,这件事是怎么定性的?”
领导低语:“私自挖公司业务。”
刘照天听完笑出声,不屑地说:“冤枉你的人,比你还清楚你有多冤枉。”
“如果我不顺他们的意辞职,下次恐怕就是贪污受贿的罪名了。”
刘照天话音落下时,辞职报告也已基本写好。
报告里清楚写明:本人患有先天性脊椎疾病,因工作压力过大旧疾复发。因无法弯腰,又恐脊椎受压折断,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特此提出辞职,恳请领导批准。
领导死死盯着刘照天递来的辞职信,半晌,叹了口气道:“事情都到这地步了,还有必要再恶心那些人一下吗?”
刘照天没再多说,只在临走时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两天后,他的辞职信被正式递交。
在有心人的推动下,信的内容也被公之于众。
有人暗骂,有人惋惜,也有人如愿以偿。
辞职申请当天就获得批复。
刘照天抱着纸箱走出中司大楼时,外面正飘着蒙蒙细雨。
有同事想送他,被他婉拒,只接了门卫递来的一把伞。
楼上众人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只觉得萧索而落寞。
或许有人不认同刘照天的做法,却也不得不承认他走得潇洒,毫无牵挂。
这些下属清楚刘照天近十年来的经历——以白身之姿,三十岁左右便跻身高位。
他们相信他不可能不懂审时度势,却仍走到了这一步。
换做是他们,自认绝做不到刘照天这般。
刘照天上午离职的消息,中午就传遍了整个香江。
丰汇的沈璧得知后,给自己奖励了一杯红酒。
刘照天此次离职,未必没有他的推手。
刘照天一家并未灰溜溜返回内地,也未躲起来舔舐伤口,而是大刀阔斧启动招人计划。
他特意通过猎头从倭国挖来一批不得志的人才:有画漫画的,有做游戏的,也有从事软件设计的。对人才,刘照天向来来者不拒。
刘照天的举动很快引起各方关注。
他本已是小报花边新闻的常客,如今见他大手笔挖人,众人不禁感到好奇。
不少人开始调查这些人才所入职的公司。
结果发现,这些公司背后的股东竟皆是海外企业,自然人股东仅有刘照天一人,而他所占股份也不过百分之五左右。
刘照天虽是公司负责人,却更像是一个被推至台前的“白手套”。
而公司背后的股东身份,至今成谜。
刘照天的突然离职透着一丝蹊跷。
在未查清公司股东背景之前,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自从领导驳回刘照天的新项目时,他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他不过是在借势壮胆。
那些持股公司结构复杂、层层嵌套。
别说外人,就连刘照天本人看了也觉纷乱。
但内地反对派一心要将刘照天逼入绝境。
造谣毕竟不需要成本。
短短数日,举报刘照天贪污受贿的信件便如雪片般飞散。
高层一直密切关注着刘照天。
这份关注可追溯至他在钢铁厂升任厂长之时。
多年来,他的资料已积攒厚厚一沓。
随着职位不断升高,
其档案的保密层级也相应提升。
其中几乎记录了他从出生到赴港期间的一举一动。
身份背景、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详尽介绍。
包括他如何被父亲“点醒”,又通过何种手段升上厂长。
不论大小事,皆有细致记载。
部分事件的应对方式还被红笔圈注。
其中有设计陷害父亲刘海中,也有与四合院邻里不和的种种。
当然,也记载了两位夫人与两个孩子的情况。
财产来源方面,写了他靠反季节蔬菜盈利,以及娄家所给的补偿金等。
虽然某些做法值得商榷,有些事情也难以常理解释,
但上级对刘照天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切以经济为重的今天,能出一个像刘照天这样善于经营的人并不容易。
尽管小节有失,但每逢大事,刘照天始终秉持为国为民的立场。
这一点尤其令人赞赏。
此次反对派针对刘照天,其实也是上级默许的结果。
他们清楚刘照天的态度,也了解他的能力。
唯一令他们顾虑的,是他从不肯吃亏的性子。
若要委以重任,必须看他能否包容那些打压过他的人。
因此,他们有意借这股反对浪潮,试探他的器量。
而刘照天最终做出了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选择——
不仅主动辞职,还在离职后杀出一记回马枪,
将举报者们的违法证据悉数上交。
内容的详尽程度令人震惊。
最终不得不对一些人进行了处理。
刘照天和反对派同时收到了上级的指示。
内容严肃且只有一句话:适可而止。
大家领会到字数越少、语气越严厉的含义后,纷纷停止了行动。
针对刘照天的问题,上面也召开了一次小型会议。
最终达成了统一意见。
刘照天不是喜欢借势做大吗?
这次就让他如愿以偿。
将中投正在布局的一些行业直接并入刘照天的新公司。
这些项目原本就是由刘照天一手负责。
如果没有他的后续支持,很可能会半途而废。
不如直接加以利用,变废为宝。
经过与内地人员一个下午的商谈,
游戏、漫画和魔方业务正式并入刘照天的公司。
对方持有百分之四十的股份,
并承诺只参与分红,不干预经营。
这次也算是对刘照天的一种新尝试。
目的是观察民营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灵活应对、发展壮大。
双方各得其所,实现了双赢。
刘照天也将承诺的两千万现金注入公司。
目前公司几乎是一个空壳。
唯一能算作资产的只有魔方这一项。
游戏公司仅拥有几款游戏的版权,漫画公司也只有一部未上市的作品《功夫熊猫》。
但员工却增加了不少,每天一睁眼就是大笔开销。
由于游戏项目周期较长,他提出几个新方案后便不再过多关注。
考虑到手头有不少漫画人才,他决定暂不发行单行本,
而是先创办一本漫画杂志。从集英社挖来的运营高管也派上了用场。
直接借鉴日本畅销漫画杂志的模式,他打算先模仿,待时机成熟后再进军日本市场。
接着,他构思了一些漫画角色和剧情主线。
待人物设定确定后,他为他们立好人设,粗略说明剧情走向,其余内容则交给编辑和作者完成。
因为这些项目虽前景看好,但短期内难以变现。
要想快速盈利,必须从现在开始推广魔方赛事。
为了让魔方赛事吸引更多关注,必须立即深耕东南亚渠道,
促使各地渠道商配合官方赛事进行筹备。
一个月后,充分筹备的刘照天在东南亚各城市掀起魔方赛事热潮,参赛者踊跃。有人为丰厚奖金而来,也有人为展示实力报名。
刘照天不仅为比赛设置高额奖金,还宣布前五名选手将推出联名魔方,每售出一个联名产品,对应选手都可获得可观分成。
魔方赛事如火如荼地进行。因在东南亚宣传效果显着,不仅魔方发明者鲁比克前来竞争,其他授权商也瞄准了这片市场。但比赛规定必须使用“六芒星”品牌,因此尽管市面出现多种魔方,大众仍首选六芒星——无论品牌知名度还是顺滑度,它都更胜一筹。
虽然三阶魔方已被注册专利,但刘照天注册了魔方内部结构的专利。他在提升运行流畅度上投入了大量心思与资金。
面对鲁比克等人进军东南亚,刘照天转而瞄准对方大本营——市场更广阔的欧美地区。他在当地设立分公司,积极拓展渠道合作。随着赛事奖金提高,欧美玩家的热情也被点燃,参赛人数激增带动魔方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尽管销售数据亮眼,刘照天清楚这只是抢占先机的短期现象。随着市场回归理性,更多生产商将涌入,各类赛事会层出不穷。加上魔方非消耗品,人均保有量渐趋饱和,未来必将进入细水长流的阶段。
得知销售数据后,有人动起心思,提议增资扩股将刘照天从大股东位置撤下,由他人接管魔方业务。刘照天得知后只能苦笑摇头。
三日后,他以六千万的低价将六芒星魔方六成股份转让给华信公司。此次收购并未获得一致支持:有人认为对刘照天不公,也有人坚信只有他能引领魔方事业的未来走向。
刘照天以低于市价三成的价格出售股份,但多数人并不在意。他们觉得魔方市场已经完全成熟,有没有刘照天都一样,甚至有人巴不得像之前那样免费转让才好!
六芒星魔方赛事起步最早,专业度最高,同价位中运行也最流畅,因此成了购买魔方的首选。这笔生意怎么算都不亏。
刘照天卖完股份后,转头开始生产比赛用的计时器。这东西对魔方爱好者来说不仅是比赛必备,日常练习也少不了。
他也没打算撇开内地独资经营。一来不想因此和内地产生隔阂,二来经济建设处处需钱,能帮一点是一点。今后的现金或分红,他打算只做财务投资,不再以个人名义创办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