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谈判”结束后不久,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意外”风暴,便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那几家曾带头质疑“心联”项目的公司核心层。
最先出事的是那位言语间充满贪婪与暗示的王总。
三天后,他被发现死于自家别墅的室内恒温泳池中,初步鉴定为“酒后失足溺水”。现场没有任何搏斗痕迹,他当晚确实饮了大量酒水,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然而,他公司内部少数知情人却感到脊背发凉,因为他们清楚,王总虽然爱酒,但水性极好,而且...他正是在与星瀚集团“谈判”归来后,才开始变得心神不宁,酗酒度日。
紧接着,是那位言辞犀利的李教授。他在一场前往海外参加学术会议的途中,其乘坐的小型私人飞机于恶劣天气中“意外”坠毁在公海,搜救队连黑匣子都未能找到,官方结论指向“极端天气导致的航空事故”。一个以逻辑和证据着称的学者,以这样一种“湮灭”的方式消失,引发了学术圈小范围的震动与猜疑。
随后,另外几家参与谈判的公司主要负责人或关键技术人员,也在短短一周内,以各种看似毫不相干的“意外”接连出事——深夜加班后的突发心梗、家中燃气泄漏引发的爆炸、甚至是一场看似普通的交通追尾...
这些“意外”发生的时机如此集中,目标如此明确,且都精准地指向了不久前曾联合向星瀚集团发难的核心人物。
如果说一两次是巧合,那么如此密集且针对性的“巧合”,就像夜空中突然熄灭的几颗明星,再如何用乌云遮掩,也无法消除人们心中那逐渐凝聚成型的问号和寒意。
舆论,瞬间炸开了锅。
最初只是小范围的技术与伦理争议,顷刻间升级为笼罩在恐怖阴影下的社会性事件。
各大媒体、社交平台、行业论坛...所有能发声的渠道,都被这股骇人的浪潮淹没。
“细思极恐!所有质疑‘心联’隐私问题的人,都在短期内‘意外’身亡?”
“是巧合还是灭口?星瀚集团的‘共赢’邀请,难道是死亡请柬?”
“资本的力量可以如此为所欲为吗?我们必须要求一个真相!”
“星瀚集团必须对此负责!这是对法律和生命的公然践踏!”
恐慌如同病毒般蔓延。之前还对“心联”项目持观望态度或抱有好奇的用户,此刻只觉得那看似美好的“情感联结”承诺背后,透着一股粘稠的血腥味。
质疑声、声讨声、要求彻查的呼声,如同海啸般扑向星瀚集团。
集团的股价应声下跌,虽然幅度在可控范围内,但那种无形的信任崩塌,比市值的蒸发更为致命。
所有的矛盾点,所有的怀疑目光,在这一系列令人不寒而栗的“意外”之后,都无比清晰地指向了星瀚集团,指向了那个始终立于风暴中心却沉默如谜的女人——星沉浦。
面对这滔天巨浪般的舆论压力,星瀚集团并没有立刻回应。这种沉默,在外界看来,更像是一种默认,一种不屑一顾的傲慢。
直到舆论发酵到顶峰,几乎要引发明面上的监管介入和更大规模的抵制行动时,星瀚集团才终于派出了其权威的发言人,一位以逻辑严密着称的副总裁,召开了紧急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镁光灯疯狂闪烁,记者的问题如同连珠炮般尖锐。
发言人站在台上,面容肃穆,语气沉痛而坚定:
“首先,对于近期几位业界同仁不幸遭遇意外,星瀚集团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惋惜。生命无常,我们对此感到无比痛心。”
他首先定下基调,将事件定性为独立的、令人痛心的“意外”。
“但是,”他话锋一转,眼神锐利地扫过台下,“将这一系列不幸的偶然事件,与星瀚集团正常的商业活动,特别是与‘心联’这一旨在造福人类、促进情感连接的项目强行关联,并进行不负责任的臆测和指控,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是对星瀚集团数万员工辛勤付出的亵渎,更是对法律和事实的公然蔑视!”
他的声音提高,带着一种被冤枉的愤慨:
“星瀚集团始终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尊重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我们此前发出合作邀请,是秉持开放、共赢的态度,希望与业界同仁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我们无法理解,也更无法接受,某些舆论将我们善意的举动,扭曲为莫须有的威胁和迫害!”
“关于‘心联’项目,”发言人继续道,语气转为自信与专业,“其所有技术流程和数据处理,均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已通过国内外多家权威第三方机构的独立安全与伦理审计。我们欢迎基于事实和技术的理性讨论,但坚决反对任何毫无根据的污名化和恶意中伤!”
他抛出早已准备好的厚厚一沓审计报告摘要和专家背书,试图用“事实”和“权威”来对抗“猜测”与“恐慌”。
然而,真正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言辞。
在发布会召开的同时,星瀚集团庞大的资本机器和影响力网络,已经全速运转起来。
财力上,星瀚旗下的资本迅速入场,强势托盘,稳住了震荡的股价,甚至逆势小幅拉升,展现出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市场信心。
同时,与星瀚关系密切的几家大型投资基金,“适时”地宣布对那几家群龙无首的质疑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或“业务整合”,实质上迅速接管并稳定了这些公司可能引发的市场连锁反应,用资本的力量将可能的火苗提前扑灭。
影响力上,与星瀚交好的官方背景学者、行业权威专家、主流媒体评论员,开始密集发声。他们从“商业竞争复杂性”、“避免阴谋论”、“相信法律与监管”等角度,引导舆论走向。大量经过精心筛选和加工的“正面报道”和“理性分析”充斥网络,将那些质疑的声音逐渐淹没、边缘化。
一些关键的网络舆论阵地,质疑的帖子被限流、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对星瀚集团“社会责任”、“科技向善”的赞美。
更重要的是,星瀚集团动用了其盘根错节的政治资源。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议员或政策顾问,开始在不同场合暗示,过度针对像星瀚这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巨头,可能损害国家产业利益和创新环境。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本欲深入调查的某些监管部门,也变得投鼠忌器,行动迟缓下来。
在新闻发布会后的一周里,公众看到的景象是:星瀚集团“诚恳”地回应了质疑,展示了“合规”的证据,股价“稳健”回升,市场“秩序”井然,权威声音都在呼吁“理性”。
而那些曾经喧嚣一时的质疑和恐惧,在爆炸性证据的情况下,面对这堵由财力、权力和话语权共同筑起的铜墙铁壁,开始显得苍白无力。
质疑的声音,如同撞上礁石的浪花,虽然依旧存在,却不得不慢慢变小,变得分散,最终化作了互联网信息海洋中几缕微不足道的涟漪。
资本与权力的绝对影响力,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可以用最“文明”的方式,抹平血迹,扭转乾坤,将一场潜在的毁灭性危机,化解为一次“成功的公关应对”。
星瀚集团依旧屹立不倒,甚至因为这次“危机”的“成功”处理,在某些圈子里,其“不可挑战”的形象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在那座奢华庄园的最深处,星沉浦站在书房的落地窗前,听着助理汇报着外界舆论逐渐平息的“好消息”,脸上却没有丝毫轻松。
她用最冷酷的手段扼杀了外部的威胁,用最强大的资源平息了舆论的风波。
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那萦绕在“心联”项目之上的血腥疑云,并未真正散去,只是暂时被压了下去。
而她脚下这座看似稳固的帝国,其地基之下,已然多了一道由猜疑、恐惧和未干血迹构成的细微却无法忽视的裂痕。
更重要的是,在她心中那个关于女儿的秘密,如同一个不断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其引爆的后果,将远比任何外界的质疑,都更加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