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星”号的舷梯宽阔而稳固,陈阳步履沉稳地踏上甲板。江风立刻变得强劲,裹挟着细密的水汽扑面而来,吹动他的发丝和西装衣角。身后,刘石屹、王渊、吴振华、张嘉等一众核心人物紧随而上,脚步声在金属甲板上显得格外清晰。
甲板平整开阔,漆成深灰色的防滑涂层在雨水中泛着湿亮的光泽。巨大的集装箱底座排列有序,等待着货物的满载。船艏高耸,破开前方浩渺的江面。
邹凯院士作为技术总负责,亲自在前引路讲解,声音在江风中依然洪亮清晰:“各位领导,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这艘船的核心,LNG燃料储供系统。请这边走。”
众人沿着甲板一侧的通道,走向船体中部的巨大隆起部位。那里覆盖着银白色的保冷材料。
“这里就是LNG储罐区。”邹院士指着那巨大的银白色结构,“我们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c型独立液货舱设计,由我集团与沪东中华联合攻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单个储罐容积达到3500立方米,足以支持‘长江新星’号满载状态下连续航行超过3000海里,完全覆盖长江干线及近洋航线需求。内胆采用9%镍钢,外壁是强化保温层,确保-163摄氏度的LNG在运输过程中蒸发率低于0.1%……”
他引着众人来到一个观察窗口前,透过厚厚的特种玻璃,可以看到内部复杂的管道和阀组。“这是汽化撬和供气系统。LNG经过增压、汽化,变成常温气态天然气,然后输送到主机和发电机。整个系统由智能控制单元实时监控,压力、温度、流量全部数字化,任何异常都会立刻报警并启动安全联锁。”
陈阳凝神细看,目光扫过那些精密的仪表和闪烁着信号灯的控制器,问道:“安全性如何保障?尤其是长江航道船舶密集,碰撞风险不容忽视。”
“陈司长问到了关键!”邹院士精神一振,“安全性是我们设计的重中之重!首先,储罐本身采用双壁结构,内外壳之间抽真空并填充珠光砂,绝热性能极佳。其次,储罐位置经过精心计算,位于船舶最安全区域,并有双层船壳保护。第三,我们设置了多重安全屏障:包括紧急切断阀、泄漏监测报警系统、水幕系统、氮气惰化系统……一旦发生极端的碰撞或泄漏,系统会自动切断燃料供应,防止气体聚集。此外,船体结构也进行了加强,抗碰撞能力远超规范要求。”
吴振华司长点头:“安全是绿色航运的前提,决不能以牺牲安全来换取环保效益。这套系统听起来很可靠。”
“不仅如此,”华立的张嘉总工补充道,他手中的平板电脑上调出了复杂的系统图,“我们将LNG储供系统的全部运行数据,也接入了‘船联网’平台。船舶的位置、燃料存量、系统压力温度、乃至每一个关键阀门的状态,都实时上传到岸基监控中心。一旦出现任何偏离正常值的参数,监控中心会立刻收到预警,并可以远程提供技术支援,甚至必要时远程干预。这就将单船的安全管理,上升到了系统级的保障。”
刘石屹书记感叹道:“这就是智能化带来的变革啊!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从单打独斗到系统联防。”
众人沿着干净的通道继续向前,进入宽敞明亮的船舶驾驶舱。
这里仿佛是科幻电影的场景。
巨大的弧形落地窗前,视野极其开阔,浩荡长江和两岸码头尽收眼底。
面前不是传统的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和舵轮,而是数块巨大的高清液晶显示屏,上面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图表、电子江图。
操作台简洁现代,只有几个多功能控制杆和触摸屏。
“这就是集成桥楼系统(IbS)。”一位年轻的船舶驾驶员起身介绍,他是江南造船派来的试航工程师,眼神中带着自信,“我们实现了‘一人桥楼’设计。所有导航、通信、操舵、机舱监控、货物管理功能都集成在这些屏幕上。驾驶人员可以通过触摸或语音指令完成大部分操作。”
他演示着:“这是电子江图,融合了北斗高精度定位和实时水文信息,可以自动规划最优航线,避开水下障碍和浅点。这是智能避碰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全景摄像头融合感知周围船舶动态,一旦有碰撞风险会自动报警并给出避让建议。这是数字孪生系统,船体后方每一个集装箱的重量、位置、温度甚至内装货物信息都实时可视,确保配载平衡和运输安全……”
王渊推了推金丝眼镜,看着屏幕上流畅切换的画面和数据流,忍不住问道:“如此高度的自动化,对船员的要求是不是也更高了?传统的水手、舵工岂不是要失业?”
年轻的工程师笑了笑:“王主任,自动化不是取代人,而是提升人。船员不再需要从事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和枯燥的仪表监控,而是转变为系统的管理者、决策者和应急处置者。当然,这对船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懂信息技术、懂数据分析、懂设备维护。我们正在与交通院校合作,开发新的培训体系。未来的船员,更像是‘船舶工程师’或‘航运分析师’。”
陈阳站在巨大的窗前,望着窗外。雨势渐小,江面开阔,百舸争流。巨大的货轮、小巧的驳船、疾驰的快艇,在古老的黄金水道上穿梭往来,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远处,金陵长江大桥如钢铁长虹横跨两岸,更远处,新城的高楼大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一条长江,半部国史。”陈阳忽然轻声感叹,声音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千百年来,它滋养了华夏文明,也见证了无数兴衰荣辱。过去,它是天堑,是屏障;后来,它是通道,是纽带;而现在,我们要让它成为驱动发展的动脉,成为智慧与绿色的典范。”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各位,我们脚下这艘船,不仅仅是一艘运输工具。它是一个信号,一个标志。标志着长江航运从‘汗水驱动’转向‘智慧驱动’,从‘资源消耗’转向‘绿色可持续’。它更是一个支点,一个能撬动庞大产业链、创造新需求、重塑区域经济格局的支点!”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洞见和激情:“当前经济,看似体量庞大,实则隐忧重重。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内部传统动能衰减,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压力山大,社会阶层流动放缓……这些问题,盘根错节。单纯依靠货币放水或财政刺激,如同扬汤止沸,甚至可能加剧资产泡沫和债务风险。”
“根本的出路在哪里?”陈阳自问自答,目光如炬,“在于培育新的、强大的、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能!在于推动一场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智能航道,就是我们选择的突破口!”
他走到电子江图前,手指划过长江蜿蜒的曲线:“为什么是航道升级?因为物流是经济的血脉!血脉不通,则肢体萎靡;血脉畅通,则身强体健!长江经济带覆盖九省二市,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0%!但长期以来,内河航运效率低下、成本高企、污染严重,其巨大潜力远未发挥。”
“我们推动智能航道,提升航运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不仅仅是让船公司多赚钱,更是要降低整个长江经济带所有企业的流通成本,提升所有商品的竞争力!这带来的效益是全局性的、普惠性的!”
“更重要的是,”陈阳语气加重,“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能在当下创造巨额的有效投资,消化钢铁、水泥、装备制造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吸纳大量就业!新型船舶制造、智能设备研发、大数据中心建设、5G网络覆盖、新能源加注站布局……这每一个环节,都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也能创造大量高技能岗位!这是真正的‘一举多得’!”
“至于回报周期长?”陈阳看向王渊,微微一笑,“我们看待这类国家级战略投资,不能只看项目本身的财务回报,更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社会总效益账!智能航道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时间节约、环境污染减少、安全事故降低,这些隐性收益是巨大的!它提升的是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营商环境,吸引的是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聚集,最终带来的是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和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划得来的!”
王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镜片后的目光深邃。他不得不承认,陈阳的格局和视野,确实高远。他沉吟道:“陈司长高瞻远瞩,我佩服。只是,如此宏大的布局,牵动利益甚广,推进过程中,必然触及深水区的改革。比如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如何化解?项目建设资金如何保障而不加剧整体债务风险?新增的就业岗位如何与转型中可能流失的岗位实现平稳衔接?还有,这巨大的投资所带来的增长红利,如何能够更公平地惠及广大民众,而不仅仅是聚集于少数资本和技术拥有者?这些问题,都需要极其精巧的制度设计和坚定的改革决心。”
陈阳颔首,语气沉稳:“王教授所虑,皆是深层次的关键问题。债务问题,需‘疏堵结合’。一方面,要严控新增隐性债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另一方面,要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引入ppp模式、设立政策性产业基金等方式,开辟合法合规的融资渠道,将部分有稳定收益的项目与政府信用适度剥离。智能航道项目,本身具备较好的现金流预期,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融资解决大部分资金需求。”
“至于财富分配问题,”陈阳目光扫过窗外江面上那些辛勤工作的拖船和驳船,“这更需要顶层设计。初次分配,要确保劳动者在技术进步中不被抛弃,通过技能培训、转岗安置等方式,提升人力资本价值,让普通工人也能分享智能化带来的生产率提升红利。再分配环节,财政税收政策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网,缓解后顾之忧。甚至……可以探索让民众通过养老金、社保基金等方式,间接投资于这些国家级大项目,共享发展成果。”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既有战略高度,又具操作细节,听得在场众人频频点头。
即便是心存较量的王渊,此刻也不得不收敛心思,认真倾听思考。
考察接近尾声,众人在船上用了简便的工作午餐后,陆续下船。
王渊和陈阳落在了最后。
两人默契地没有立刻跟随大队人马,而是信步走到了“长江新星”号宽阔的船艏甲板前端。
这里视野最为开阔。春雨初歇,江风带着湿凉的水汽吹拂而来,极目远眺,长江如一条巨龙,奔流东去,气势磅礴。两岸,古老的石头城与现代的摩天楼交织,历史与未来在此刻碰撞。
“说实话,陈阳,我有时真的很佩服你。”王渊望着江面,忽然开口,语气多了几分复杂,“甚至……有些嫉妒。”他自嘲地笑了笑,“你提出的这些构想,展现的魄力,掌控局面的能力,远超同龄人,甚至让我们这些浸淫庙堂多年的人都感到压力。”
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探究:“我只是好奇,你入主李家之后,推动的诸多事宜中,为何将智能航道这类大基建项目放在如此优先的位置?你应该明白,这类项目投资巨大,回报周期漫长,政治风险也不小,这不像急功近利的政客所为,更不像……一个需要快速证明自己的‘赘婿’会做的选择。相比起来,整合玄门,或者掌控江南书院,似乎更能快速巩固李家的影响力和你个人的权威。”
陈阳双手扶着冰冷的船舷栏杆,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声音平静而蕴含着力量:“玄门整合、书院掌控,固然重要。但智能航道、东海风电,则是面向未来的长矛,是真正能重塑格局、造福黎民、夯实国本的千秋之业。”
他微微侧头,看向王渊:“王少,你我所处的家族,站在这片土地的顶端,享受了太多的资源与荣耀。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我们不能只想着如何巩固自身的地位,更要思考如何让这艘大船行稳致远。经济是根基,民生是土壤。根基动摇,土壤流失,再高的亭台楼阁也会倾覆。当前经济困境,表面是需求不足,深层是结构失衡、分配不均、内生动力缺乏。国家经济体量大,转型难。房地产、基建、出口这三驾狂奔了二十年的马车,如今已是强弩之末。房地产过度金融化,绑架了银行信贷和地方财政,吸干了居民储蓄和消费能力,留下的是天量库存和债务堰塞湖!基建拉动边际效应锐减,许多项目成了无效投资和债务黑洞!出口则受制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成本优势削弱,增长乏力。”
他指向两岸:“你看那棚户区里的老人,菜市场的小贩,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基石。当财富创造的引擎房地产、基建、出口逐渐熄火,而财富流动的管道又被既得利益阶层层层设卡、淤塞不通时,底层的活水就会枯竭!消费就会萎缩!内需这个最大的引擎就点不着火!这就是‘财富流动的堰塞湖’!湖面之上,是少数人纸醉金迷的盛宴;湖面之下,是沉默大多数日益干涸的河床!长此以往,何谈稳定?何谈复兴?”
王渊默然。作为顶尖政治家族的核心成员,他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凶险。
陈阳续道:“智能航道这类项目,恰能在一定程度上疏通血脉、创造需求、优化结构、提升效率。虽然艰难,虽然漫长,但这是正道,是大义。总需要有人去做,去扛。”
王渊轻轻叹了口气:“道理我何尝不懂。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不是不想做,而是阻力太大,掣肘太多。你的魄力和……运气,确实比我好。”他这话似有所指,暗示陈阳得到了李家毫无保留的支持,而这在派系林立的王家是很难实现的。
忽然,王渊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甚至带着一丝兄长般的调侃,尽管这调侃背后藏着锐利的审视:“说起魄力……陈阳,你如今地位非同一般,可谓身处风口浪尖。有些方面,或许……也该稍加收敛些才好。”
陈阳目光微动:“王少指的是?”
“自然是你的‘人缘’。”王渊笑了笑,笑容却未达眼底,“徐医生、宋总裁、周律师、沈经理,还有那位苏州唱昆曲的柳大家……个个都是人间绝色,且对你情深义重。年轻人风流倜傥本是常事,但如今你身份不同,树大招风。温柔乡是英雄冢,更何况……有些温柔,未必如表面那般纯粹。我想你应该有必要知道,那位柳大家,可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她十六岁赴英伦三岛,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主修社会心理学,辅修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师从的导师,是研究‘文化认同与意识形态渗透’的泰斗级人物!回国后,她放弃顶级学术机构或智库的offer,一头扎进冷门的昆曲传承,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反常!她接近你,难道真的只是倾慕你的才学,或者感念你的救命之恩?在这多事之秋,还是明察秋毫些为好,不要被人钻了空子。”
王渊的话语,看似关心提醒,实则是精准地抛出了一个疑虑,一个关于柳砚卿真实身份和目的的疑虑。
陈阳脸上那惯常的温和笑意没有丝毫变化,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波澜,快得让人无法捕捉。对于柳砚卿的背景,他了解不多,也确实没有深层次调查过。
他迎着王渊探究的目光,语气淡然却带着一种超然的笃定:“多谢王少提醒。世间万物,皆有其缘法,亦有其因果。陈某行事,但求问心无愧,光明磊落。至于他人是真心还是假意,是单纯还是复杂,时间自会给出答案。慧眼识人,固然重要,但若因惧怕暗流便封闭心扉,拒绝一切善意与美好,岂不是因噎废食,失去了人生许多真趣?何况……”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浩瀚江面,语气变得深邃莫测:“真与假,敌与友,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关键在于自身是否立得正,只要根基稳固,纵有万千魅影缭绕,亦不过是为这波澜壮阔的画卷,增添几笔别样的色彩罢了。”
王渊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深深看了陈阳一眼,不再多言。他知道,陈阳听进去了他的提醒,但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自信。这种自信,源于绝对的实力和掌控力。
两人并肩立于船头,望着脚下奔流不息的长江,各有所思。
江风浩荡,吹动着他们的衣袂。
而王渊关于柳砚卿的那句话,像一条无声潜入的毒蛇,在陈阳看似平静的心湖中,投下了一抹难以驱散的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