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县城渐渐有了年味,晚星食府的客流却比往常少了些——不少百姓都在家琢磨着做年货,外出聚餐的需求淡了些。余晚星看着大堂里稀疏的客人,心里有了个主意:办一场“厨艺大赛”,邀请百姓参与,既能增加互动性,又能吸引客流,还能收集新的菜品灵感。
当天关店后,余晚星就和厨师、伙计们商量比赛细节。“比赛主题就定‘家常创新菜’,让百姓用常见的食材,做出不一样的味道。”余晚星提出想法,“这样既能让大家有参与感,又能保证菜品的实用性,说不定还能挖掘出适合咱们食府的新菜。”
厨师长立刻附和:“这个主意好!百姓的家常菜最接地气,要是能改良一下,说不定能成招牌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敲定了比赛规则:
1. 参赛要求:县城及周边乡镇百姓均可报名,菜品需用“猪肉、鸡肉、青菜、豆腐”等常见食材,突出“家常”与“创新”;
2. 评选方式:分“专业评审”和“观众投票”——专业评审由食府厨师长、县城有名的老厨师组成,占比60%;观众投票由现场食客参与,占比40%;
3. 奖励设置:优胜者可获“晚星食府100文免费餐券”,前三名的菜品还能被纳入食府菜单,标注“百姓推荐菜”。
规则定好后,余晚星让伙计们在县城各条街道贴告示,还让阿福骑着驴车去周边乡镇宣传。告示贴出的第二天,就有二十多位百姓报名,有擅长做红烧肉的大婶,有会做创意豆腐的书生,还有擅长炖鸡汤的农户。
比赛当天,食府大堂被改造成临时赛场,摆了五张灶台,每张灶台上都备好了常用调料和厨具。一大早,参赛选手就带着自己准备的食材赶来,观众也挤满了大堂,连窗外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人。余晚星穿着整洁的布衫,站在赛场中央,笑着宣布:“晚星食府第一届厨艺大赛,现在开始!”
选手们立刻忙碌起来,切菜声、炒菜声、炖菜声此起彼伏。李大婶做的“东坡肉改良版”,在传统做法里加了自家酿的黄酒,香气四溢;书生王小哥做的“翡翠豆腐卷”,把豆腐和青菜切碎包在薄饼里,造型精致;农户张大叔则炖了一锅“灵泉鸡汤豆腐”,用的是自家养的土鸡,还加了食府的灵泉水,汤鲜味美。
比赛进行到一半,余晚星还组织了“观众试吃”环节——选手们把做好的半成品分给观众品尝,让大家提前感受菜品味道,也为后续投票做准备。孩子们围着试吃台,吃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则认真点评,有的说“这红烧肉比我家做的香”,有的说“这豆腐卷创意好,孩子肯定喜欢”。
经过三个时辰的比拼,比赛进入评选环节。专业评审们仔细品尝每一道菜,从味道、造型、创新度三个方面打分;观众们则拿着投票券,为自己喜欢的菜品投票。最终,李大婶的“黄酒东坡肉”、张大叔的“灵泉鸡汤豆腐”、王小哥的“翡翠豆腐卷”分获前三名。
颁奖时,李大婶拿着餐券,激动得眼眶发红:“没想到我这家常菜还能获奖,以后我要常来食府吃自己做的菜!”张大叔也笑着说:“能把我的菜放进食府菜单,比拿奖还开心!”
比赛不仅让食府人气爆棚,还收获了不少惊喜——赛后一周,被纳入菜单的“百姓推荐菜”销量节节高,不少食客特意来食府尝鲜;还有更多百姓因为比赛知道了晚星食府,成了新客。余晚星看着热闹的大堂,心里满是欣慰:“这比赛没白办,既聚了人气,又添了新菜,以后每年都可以办一次。”
可余晚星没注意到,人群中,牛大海的管家正阴沉着脸看着这一切。他把比赛的热闹场景、获奖菜品的受欢迎程度,一一记在心里,回去后添油加醋地告诉了牛大海:“掌柜的,余晚星办厨艺大赛,食府现在比过年还热闹,咱们酒楼更没人去了!”
牛大海正为交不起房租的事发愁,听到这话气得拍了桌子:“她都有闲心办比赛了,我却连酒楼都快保不住了!不行,我不能让她这么得意!”他想了想,对管家说:“你去打听一下,下次比赛是什么时候,咱们找几个地痞去闹场,让她办不成比赛,再把食客都吓跑!”
管家犹豫道:“掌柜的,比赛现场人多,还有不少百姓看着,咱们闹场要是被官府抓了,后果更严重……”“后果?我现在都快饿死了,还怕什么后果!”牛大海嘶吼着,“你赶紧去办,要是办不好,你也别回来了!”
此时的余晚星,还在和厨师们商量如何改良新获得的“百姓推荐菜”,打算推出“家庭分享装”。她以为厨艺大赛能为食府带来更多客流,却丝毫没察觉到,牛大海正策划着在下次比赛时闹场。要是地痞真的来捣乱,不仅会破坏比赛秩序,还可能伤到食客,她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