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洒在晚星杂货铺的货架上,许兰正蹲在粮油区清点灵泉大米的库存,手里的账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许伟则站在日用品区,拿着销量记录表,对比着草本皂近一个月的销售数据——这是余晚星交给他们的新任务:学习制定“进货计划”,为店铺的货品周转把关。
此前,杂货铺的进货一直由余晚星亲自负责。随着店铺生意越来越好,货品品类从最初的几十种增加到上百种,余晚星渐渐觉得精力不足,便想着把这项工作交给孩子们:“兰兰细心,适合统计销量、核对库存;伟伟对数字敏感,能算出补货周期。你们学着做,不仅能帮娘分担,对自己也是种锻炼。”
刚开始学习时,姐弟俩闹了不少笑话。许兰第一次统计润肤膏销量,漏算了会员的预订订单,导致库存预估少了一半;许伟算灵泉大米的补货周期时,没考虑到秋收后百姓囤粮的需求,差点让店铺断货。余晚星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拿着过往半年的销售数据,一点点教他们分析:“你们看,夏季天气热,灵泉果汁和洗衣液销量会涨三成;冬季干燥,润肤膏和草本皂的需求会增加,这些都要提前预判。”
为了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余晚星还画了一张“销量趋势图”:用红线标注粮油的销量变化,绿线标注日用品的波动,让姐弟俩清晰地看到“节日、季节、天气”对销量的影响。比如春节前一个月,粮油销量会达到峰值;下雨天,雨伞和防滑鞋的销量会突然上升。
经过半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姐弟俩渐渐摸透了规律。许兰负责的日用品板块,做得越来越顺手——她会把草本皂、润肤膏、洗衣液按“热销款”“常规款”“滞销款”分类,热销款每周盘点一次,常规款每两周盘点一次,滞销款则每月评估是否需要减少进货量。有次她发现儿童款草本皂销量连续两周上涨,立刻提醒余晚星:“娘,最近买儿童皂的客人变多了,咱们得提前补货,不然可能会断货。”余晚星查看数据后,果然按她的建议增加了进货,避免了缺货情况。
许伟则在粮油和季节限定商品上展现出天赋。他会用算盘精准计算每种粮油的“库存预警线”——灵泉大米库存低于500斤、面粉低于300斤时,就启动补货;还能根据节气预判需求,比如重阳节前,提前增加糯米的进货量,因为很多客人会买回去做重阳糕。有次他发现秋季梨汁的销量比去年同期高了两成,主动提出:“娘,今年梨汁卖得好,咱们可以多进些梨,多做些库存,免得后面不够卖。”余晚星采纳后,秋季梨汁的销量比去年又多了一成,还减少了临时补货的成本。
姐弟俩的进步,不仅减轻了余晚星的负担,还让杂货铺的库存周转效率提升了近四成——以往偶尔出现的“缺货”“积压”问题,现在几乎不再发生。伙计阿力笑着说:“兰兰和伟伟现在比我还懂货品,有他们在,咱们再也不用怕断货了!”
余晚星看着孩子们认真工作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她特意给姐弟俩各买了一本新的账本,作为奖励:“你们做得很好,以后这进货计划,就主要交给你们负责了。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跟娘商量。”许兰和许伟接过账本,用力点头,眼里满是成就感。
可余晚星没注意到,牛大海的管家最近总在杂货铺附近徘徊。他看到许兰和许伟负责进货,还把姐弟俩统计数据、盘点库存的场景偷偷告诉了牛大海。牛大海正为酒楼停业整顿的事憋着火,听到这话,眼睛里闪过一丝算计:“两个小屁孩也能管进货?肯定会出错!你去打听一下他们的进货渠道,找机会在货品上做手脚,让他们进一批劣质货,到时候客人投诉,余晚星的杂货铺名声就臭了!”
管家犹豫道:“掌柜的,他们进货前都会检查货品,要是发现劣质货,咱们不就白费功夫了?”“白费功夫也得试!”牛大海咬牙切齿,“我就是要让余晚星知道,她的孩子再能干,也斗不过我!”
此时的许兰和许伟,还在一起核对下个月的进货清单,许兰说:“草本皂要多进些桂花味的,最近很多客人问;”许伟补充:“灵泉大米也要多进200斤,快到冬至了,百姓要囤粮。”余晚星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丝毫没察觉到,一场针对进货渠道的恶意算计,正在暗中酝酿。要是牛大海真的在货品上做手脚,不仅会让店铺蒙受损失,还可能影响姐弟俩的信心,她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