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提出的人工成本上涨问题,像一根细刺扎在余晚星心头。眼下小吃铺客流稳定,若为控成本缩减人手,必然会影响出餐效率与服务质量;可若维持现状,随着下午茶套餐等业务的拓展,人工成本只会越来越高。思来想去,余晚星意识到,破局的关键不在于“减人”,而在于“提效”——通过优化出餐流程、明确时效标准,让每个人的劳动力都得到最大化利用,用效率对冲成本上涨的压力。
在市井里,小吃铺的出餐效率直接关系到生意兴衰,顾客多是赶时间的贩夫走卒、学子匠人,最忌久等。余晚星结合这份人群的消费特性,开始对“制作-打包-配送”全流程进行时效管控。
首先是制作环节定“时辰”。余晚星根据不同小吃的制作工艺,结合“一炷香约半个时辰”的计时习惯,给每款小吃定下了明确的蒸制、烙烤时长:
? 猪肉包、豆沙包等蒸制类小吃,严格控制在“一炷香”(约30分钟),时间短了夹生,长了口感发柴;
? 芝麻糖饼、葱花油饼等烙烤类小吃,每炉限定“半炷香”(约15分钟),确保外皮酥脆不焦糊;
? 小米粥、南瓜粥等粥品,需提前“两炷香”(约1小时)熬煮,保证米粒软烂、汤汁浓稠。
为了精准把控时间,余晚星还特意让许明去铁匠铺打了一个简易的“香漏”,挂在后厨显眼位置。刘嫂负责制作时,每下锅一批小吃,就点燃一炷香,香燃尽即起锅,再也不用凭经验估算时间。起初刘嫂还有些不适应,几次下来,便精准掌握了节奏,制作出的小吃口感愈发稳定。
其次是打包环节限“手速”。顾客多是“现买现走”,打包速度直接影响前堂流转效率。阿强作为打包主力,余晚星给他定下了“半炷香打包20份”的标准。为了提升手速,阿强自己琢磨出了“提前备料”的法子:每天早上提前把打包盒、油纸、麻绳按份数整理好,顾客点餐后,直接舀取小吃、封装、系绳,动作一气呵成。有次镇上的货郎着急赶车,点了5份猪肉包,阿强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打包完毕,货郎惊叹:“你这手速,比我赶车还快!”
最关键的是高峰时段搞“分流”。市井的客流高峰多集中在“辰时(早7-9点)”和“申时(下午3-5点)”,前者是学子上学、匠人上工的时辰,后者是商贩收摊、行人返程的时段。为了应对这两个高峰,余晚星制定了“订单分流”机制:
? 牛婶在前堂负责引导点餐,遇到着急的顾客,会主动询问:“客官可是赶时间?若不介意,可优先打包带走。”
? 许明则在后厨与前堂之间“传菜”,同时记录订单类型,若堂食订单过多,就提醒阿强先暂停清洁,过来帮忙打包;若打包订单扎堆,就让刘嫂先集中制作易打包的小吃。
有一次辰时高峰,店里一下子涌进二十多位顾客,有要堂食喝粥的,有要打包赶路的,场面一度有些混乱。余晚星当即启动分流机制:牛婶引导堂食顾客落座,按顺序点餐;阿强专注打包急单;许明快速传递订单;刘嫂则优先蒸制批量较大的猪肉包。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前堂就恢复了秩序,没有一位顾客抱怨等待。
为了让大家熟悉流程,余晚星还特意在每天闭店后,组织大家进行“半炷香演练”——模拟高峰时段的订单量,让每个人按照时效标准操作,演练结束后一起复盘问题。比如有次演练中,发现刘嫂制作粥品的速度跟不上,大家就一起商量,改成提前一晚浸泡米粒,第二天熬煮时节省“一炷香”时间。
时效管控落地后,小吃铺的出餐效率大幅提升。高峰时段的出餐速度比之前快了三成,顾客等待时间缩短,满意度显着提高;更重要的是,人力得到了高效利用,虽然人工成本没有降低,但因出餐量增加,人均产出反而提升了,间接对冲了成本压力。
看着后厨里按香计时、忙而不乱的场景,前堂里顾客满意的笑脸,余晚星心里很是欣慰。她知道,时效管控不仅解决了当下的效率问题,更为后续业务拓展打下了基础。
可就在这时,许亮突然跑进来,拉着余晚星的衣角说:“娘,刚才有个穿绸缎的老爷,说咱们的小吃好吃,想让咱们每天给他家送10份,但是要求申时之前送到,还得用精致的食盒盛着,咱们能做到吗?”余晚星心里一动,她知道,这或许是拓展“外送业务”的机会,但交通不便,如何保证按时送达、维护小吃品质,成了她需要解决的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