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酒楼跟风推出低价“亲子dIY”活动的消息,并未让余晚星陷入焦虑。经过这段时间的竞争与磨合,她早已明白,一时的营销模仿难以撼动小吃铺的根本——真正能留住顾客的,是稳定的品质、贴心的服务,以及形成习惯的消费场景。而眼下,小吃铺正悄然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客流与时间逐渐固化,营收踏上平稳增长的轨道。
最先显现变化的是营业时间。此前为应对旺季或营销活动,小吃铺的开门关门时间常有调整,有时为了多做几笔生意,会延迟到戌时才闭店,累得大家筋疲力尽。随着经营逐步稳定,余晚星结合顾客的消费习惯,最终将营业时间固定为“卯时开门(清晨5点),酉时闭店(傍晚7点)”。这个时间既照顾到了早起赶工的街坊、上学的孩童,也能满足傍晚下班回家的顾客打包需求。
固定的营业时间,让顾客渐渐形成了消费惯性。每天卯时刚过,张大叔总会准时出现在店门口,点上三个猪肉包、一碗热乎的小米粥,坐在靠窗的位置慢慢享用,这是他坚持了大半年的早餐习惯;临近辰时,送孩子上学的母亲们会结伴而来,有的给孩子买个豆沙包当早点,有的则打包几份小吃带回家当午餐;到了下午未时,县城来的回头客会准时出现,他们大多是趁着工作间隙过来,就为了买上几块限量供应的桂花红薯糯米糕;傍晚酉时前后,下班回家的街坊们会扎堆来打包,店里的“团圆菜包”和“芝麻糖饼”,成了不少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更让余晚星欣喜的是,小吃铺的客群结构也趋于稳定,形成了“镇上熟客为核心、周边村户为补充、县城回头客为增量”的三维客群体系。镇上的熟客占比超过六成,他们不仅自己常来,还主动充当“宣传员”,带动亲戚朋友前来消费;周边村户则多在赶集日或周末前来,一次会买上不少小吃,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县城的回头客虽然占比不高,却消费稳定,且大多是冲着“桂花红薯糯米糕”等特色小吃而来,成了营收增长的重要补充。
为了进一步巩固客群,余晚星还做了一件暖心的小事——给熟客建立了“口味档案”。由许明负责记录,将每位熟客的偏好一一记下:李大娘牙口不好,爱吃软绵菜包,粥要煮得更烂;县城的李老爷喜欢喝温凉的小米粥,从不加白糖;甚至连隔壁村的王嫂不吃香菜、阿强的远房表哥爱吃辣这些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当熟客到店,不用他们开口,牛婶或阿强就会主动问道:“李大娘,今天还是软绵菜包和烂粥吗?”这种被记挂的感觉,让熟客们心里暖暖的,也让他们对小吃铺的归属感愈发强烈。
客流与时间的固化,直接带来了营收的稳定。以前,小吃铺的日营收时高时低,遇到雨天或酒楼搞活动,营收甚至会下滑三成。而现在,每日的营收波动控制在一成以内,即使县城酒楼推出低价活动,也只是影响了少数县城新客,核心客群几乎没有流失。许明每周结算账目时,都会欣喜地向余晚星汇报:“娘,这周的营收比上周又涨了两成,而且每天的营收都很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稳定的营收,让小吃铺的运营更有底气。余晚星不仅给牛婶、刘嫂、阿强涨了月钱,还每月给大家额外发放一些米面粮油作为福利,让大家干活更有干劲。团队里的氛围愈发融洽,每天清晨,大家准时到店,各司其职,厨房里蒸汽缭绕,前堂里笑语盈盈,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看着眼前这稳定而热闹的场景,余晚星心里充满了踏实感。她知道,小吃铺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初期,步入了稳定发展的正轨。但她也清楚,这只是长远发展的第一步,想要让小吃铺走得更远,还需要在制度体系上进一步完善,为后续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可就在这时,许明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娘,最近咱们的备用供应商响应速度有点慢,上次面粉快用完了,联系备用供应商,他们隔了两天才送货过来,差点影响了生意。”余晚星心里一沉,她知道,食材供应是运营的根基,备用供应商响应不及时,就等于给食材断供埋下了隐患。如何完善进货制度,解决备用供应商的问题,成了她需要面对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