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5日,青石乡的雪下得比往年早,细碎的雪花裹着寒风,落在薯条厂的铁皮屋顶上簌簌作响。车间里却暖意融融,工人踩着缝纫机封装薯条的声音、叉车搬运货物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货架上刚打包好的“青石乡薯条”箱摞得整整齐齐,正等着发往邻市的快餐店——这是今年最后一批订单,发完就能安心准备过年,连空气里都飘着踏实的年味。
李泽岚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攥着刚打印好的月度报表,指尖划过“12月销量同比增长30%”“种薯户冬季补贴100%发放”的红色字样,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掏出老式翻盖手机,按了半天才编辑好短信发给苏晴:“厂里活清了,明天一早去北京,票买好了,是靠窗的座。”
不到一分钟,苏晴的短信回得飞快,字里行间都透着雀跃:“我爸今天还问你呢!说要见见‘把薯条卖爆了’的小伙子,还让我把你直播穿的蓝衬衫找出来,说别总穿西装,太生分。对了,他炖了羊肉汤,就等你回来喝!”
李泽岚看着短信笑出了声——上次视频时随口提过直播卖薯条的事,没成想苏明远记这么牢。他转身回办公室,从衣柜最底层翻出那件蓝色衬衫,衣角还沾着点洗不掉的种薯地泥土味,这是去年冬天帮老周盖种薯地窖时蹭的,当时还被张卫国笑“不像书记像农民”。他把衬衫叠好放进背包,又装了两盒新包装的薯条礼盒——礼盒上印着雪后种薯地的照片,是上周刚换的设计,雪地里露出的嫩绿薯苗,看着就有盼头。
12月16日清晨,雪停了,天刚蒙蒙亮,李泽岚就背着包去了乡汽车站。开往县城的班车里,他靠窗坐着,看着窗外的雪景——种薯地盖着薄雪像铺了层白毯子,远处薯条厂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白烟,心里满是踏实。三个小时后,他在县城火车站坐上了去北京的绿皮火车,硬座车厢里挤满了返乡的人,他把薯条礼盒紧紧抱在怀里,生怕被挤变形。
下午四点多,火车抵达北京西站。苏晴穿着红色羽绒服,在出站口踮着脚张望,看到李泽岚,立刻挥着手跑过来,手里还攥着个热水袋:“冻坏了吧?快捂捂手!我爸在家炖了俩小时羊肉汤,就等你了。”
坐公交往苏明远家去的路上,苏晴小声凑到他耳边:“我爸昨天对着电视看你直播录像,看你蹲在地里跟老乡唠种薯,跟我妈说‘这小伙子不端架子,靠谱’。他年轻时候在陕北插队,最烦摆官谱的人。”
李泽岚心里的紧张松了大半,笑着问:“没说我抛头露面带货,不像干部?”
“怎么会!”苏晴拍了下他的胳膊,“我爸说基层干部就得这样,能帮老百姓把东西卖出去,比念十份文件都管用。”
苏明远的家在老城区胡同里,红砖墙爬着枯藤,门口挂着两串红灯笼,透着老北京的暖意。李泽岚跟着苏晴进门时,苏明远正坐在煤炉边看报纸,炉上的羊肉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香气瞬间裹住了他。
“泽岚来了,快坐!”苏明远放下报纸起身,目光落在他怀里的礼盒上,笑着说,“这就是你们乡的薯条?包装印着雪景,有年味。”
李泽岚把礼盒递过去,有点不好意思:“叔叔,用的是今年最后一批种薯,没加防腐剂,您尝尝。”
苏明远打开拿出一包,撕开口捏了一根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嗯,脆,还有土豆的香味,比超市里的强。我看你直播时教网友炸薯条,还跟老乡算种薯的收成账,挺实在。”
“去年冬天薯条卖不出去,老乡们急得睡不着,我想着能多卖一包是一包。”李泽岚坐直身子,“现在销路稳了,明年打算扩种种薯,再建个小车间做土豆泥,让老乡们多挣点。”
苏明远点点头,给他盛了碗羊肉汤:“基层工作,不怕办法笨,就怕不真心。听说你拒绝了南方那家集团的苛刻条件,没让老乡吃亏,这事做得对。”
李泽岚喝了口热汤,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刚到青石乡时,跟张乡长还闹过矛盾,后来才明白,不管搞产业还是做民生,都得围着老乡转。明年春天,我们想给种薯地修灌溉渠,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能跟同事拧成一股绳,才是真本事。”苏明远放下汤碗,语气认真起来,“泽岚,我和苏晴她妈都看在眼里,你踏实,对老百姓真心,对苏晴也用心。你们俩的事,我们没意见。我看明年5月1日就挺好,春暖花开,正好赶上种薯出苗,在青石乡办婚礼,让老乡们也热闹热闹。”
李泽岚猛地抬头,眼里满是惊喜,苏晴在旁边红了脸,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子。他连忙站起身,声音都有点发颤:“谢谢叔叔!我一定好好照顾苏晴,好好干,不辜负您,也不辜负青石乡的老乡们!”
“坐下说,不用拘谨。”苏明远笑着摆手,“我不要你保证,要的是你一直这样干下去——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比啥都强。”
晚饭时,苏明远又问了不少青石乡的事,从种薯的品种到薯条的包装,问得细致。李泽岚一一答着,说起老乡们拿到补贴时的笑脸,说起工人加班赶订单的干劲,眼里满是光。苏明远偶尔插两句建议,都是关于农村产业的实在话,李泽岚掏出小本子,一条条记下来。
第二天下午,李泽岚要回青石乡了。苏明远送他到胡同口,递给他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些农村产业政策资料,我标了重点,或许能用。记住,政策是助力,不是靠山,真正的底气是老百姓的信任。”
李泽岚接过信封,重重点头:“叔叔,明年5月1日,您和阿姨一定要来青石乡,看看出苗的种薯地,尝尝咱们自己种的土豆。”
“一定去。”苏明远拍了拍他的肩,“好好干,年轻人。”
坐上去火车站的公交,李泽岚打开信封,里面的资料每页都有红笔标注,字里行间都是用心。他掏出手机给苏晴发短信:“明年5月1日的婚礼,咱们在种薯地旁边搭个棚子,让老乡们都来吃喜酒,沾沾喜气。”
车窗外,北京的街道飘着零星雪花,李泽岚看着手里的资料,想着明年5月青石乡的模样——种薯苗绿油油铺满地,老乡们围着喜棚笑,他牵着苏晴的手,身后是蒸蒸日上的薯条厂。2010年的冬天,不仅让薯条厂稳住了脚跟,更让他笃定了未来的路——只要守住初心,带着老乡们踏实干,青石乡的春天,一定会格外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