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几声呐喊,每个人的情绪飞速高涨。
无论下首众人征鲜卑是为了钱财,为了前程,还是为了忠心,亦有为了家国,此刻全部化为沸腾的热血。
士气高涨,出征就在今日!
就在全军寂静,心中激荡之时。
“唳!”
一只巨鹰从极远处,从袁基后方飞来,发出刺耳鸣叫。
见状,典韦立马挪动脚步,想上前挡住袁基。
袁基抬手拦住典韦,回头看着鹰,双眼微微眯起,藏着一丝笑意。
在东汉人眼中,此为吉兆,代表上天认可此次出征。
它来得恰到好处,来得凑巧,仿佛天地都认可袁基此战之胜,势不可当。
就连袁基这半个现代人都陷入了某种神秘莫测之感中,更别说在场的士兵们了。
众人简直是如看神迹一般。
所有人亲眼所见,一只巨鹰从极远处,直直向军阵方向飞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台下躁动不安,皆兴奋不已。
现在摆在袁基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一,则是没有任何举动,仅此场面,亦为提升士气之奇景;
二,则是射鹰,士气可提至最高,亦能将此巧合,变为一段传奇。
缺点就是,一旦袁基没射中,或者仅是射伤,射箭之举就会成为极损威严之事,此刻众人的神迹之感更会大打折扣。
但袁基没多思考,就将亲卫一直捧着的主帅弓箭拿在手中。
他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
若是连此魄力都没有,若是连这只鹰都射不下来,若是连这等机遇来临之时都犹豫不决,他谈何成为天下之主?!
若能作为时不作为,他不如不征鲜卑。
袁基沉稳搭弓。
今日,他为显郑重,戴的是他最喜欢的扳指。
袁基用力拉动弓弦,箭矢指天。
“唳!”
巨鹰飞得越来越近,它仿佛感知到危险一般,不时上上下下,或左右盘旋,飞得曲折。
袁基只宁心静气,盯住箭矢,盯住鹰——
撒放!
“嗖!”
箭光凌凌,刺得所有注视之人,眼前骤然一亮。
一阵光闪过后,箭矢穿喉而过!
“啸!”
“咚。”
巨鹰应声而落,沉沉坠地。
全场寂静。
袁基放下搭弓的手,将弓放回目露震惊、崇敬,乃至虔诚的亲卫手中。
袁基没有看向被他射落的巨鹰,而是回身,看向一众士兵。
“此鹰飞于长天,我犹能射,檀石槐又何足道哉?此乃天意,天佑我军,则此战必胜!”
听闻此话后,不知何人最先回神,高喊:“袁骠骑威武!”
甚至有袁基部曲失神,失口大喊:“主公!”
众人纷乱地大喊着。
但最终,每个声音都化为了:
“将军威武!此战必胜!”
“将军威武!!此战必胜!!!”
众人高声喊着,发泄刚刚沉浸在玄妙氛围中的情绪,喊了许久。
亲卫将巨鹰放于军阵前,众人看着射穿老鹰的箭矢,喊得更加高亢有力。
“将军威武!!!!!”
袁基最后指着巨鹰,放言:
“以此一役,葬尽鲜卑!大军过处,敢立兵锋者尽斩!”
“王道荡荡,王师万胜!!”
此言一出,顿时将一众士兵震在原地,此战的总目标从此深深印刻进每个人的心里。
——将鲜卑王庭,犁庭扫穴!
“万胜!”
“万胜!!”
“万胜!!!!!”
袁基将两份节杖和旌旗交予贾诩、荀攸。
最后大喝一声:
“出征!”
大军应声开拔,三路出发,直奔弹汗山而去。
另一边。
在草原上侦查动向的鲜卑骑兵,见此动静,见汉军先后从三地跨过长城出兵,立刻快马加鞭返回鲜卑,将此事报告给众位大人。
“报!汉军于雁门郡出兵!直奔王庭而来!”
“报!汉军于云中郡出兵!……”
“报!汉军于代郡出兵……”
檀石槐召集每一路将领,并将此事通知下去。
鲜卑不可能再于长城下同袁基对战。
也不可能让袁基打到家门口再防守。
所以鲜卑方见袁基军出兵,必然会及时响应,立即出兵,双方的三路大军注定会在路上遭遇。
随着檀石槐一声令下。
三路鲜卑大人尽皆出兵。
中路,乌洛兰、和连,领十数邑落大人,领兵三万;对阵袁基、吕布、典韦、公孙瓒、张杨,以及使匈奴中郎将,领兵两万五。
西路,段日逐,领十数邑落大人,领兵两万;对阵贾诩、董卓、文丑、黄忠、护乌恒校尉,领兵一万。
东路,拔石,领十数邑落大人,领兵一万五;对阵荀攸、曹操、颜良、孙坚、夏侯渊,领兵两万。
当然,每路大军,对外宣称时都扩展了二至五倍不等。
就连鲜卑的三路也都是虚数,主打一个让对手摸不透底细。
但袁基知道,鲜卑总骑兵数定然不少。
十几万是很有可能的。
上次打没的两万骑兵,几乎只是鲜卑的零头。
此次出兵的鲜卑骑兵,也只是剩余数量中的半数骑兵。
鲜卑方需要留兵马防守更北方的其他民族,防备周边敌视鲜卑的南匈奴、乌桓,也要留人防守王庭。
所以鲜卑不可能一战就将家底掏出来打,就如大汉不可能掏空所有兵马剿灭鲜卑一样。
袁基早早同贾诩和荀攸预估,鲜卑最终会出兵六、七万人。
汉军的总体数量定然小于鲜卑。
但战场决胜,有时并不纯粹比拼数量。
正如袁基这条主路,无论对方多少兵马,此路依旧目标明确,即——以此路最快的速度,甚至可在援兵到来之前,取得胜利!
所以一经出征,作为前军的吕布就兴奋地冲在最前端。
他拿起自己新得到的武器“戟”,开始不断在手中耍弄,并拿出腰间环首刀与一众士兵一同除草,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此句话,对于中路的地形来说,一点不为过。
中路地形较为复杂,山林多,有河流,有山谷,所以五千板楯蛮族壮士,全被袁基带到了此路。
此地形让一群巴人,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