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培训正式进入临床见习阶段。学员们被分成小组,跟随杂交中心的医生们参与实际的诊疗工作。这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王副院长的“关照”如期而至,但方式颇为“体面”。
晨交班后,杂交中心的医生办公室内,苏晚晴拿着刚收到的本周手术排班表,眉头微蹙。
“林默,这周分到我们组的病例……有点意思。”她将排班表递给林默。
林默扫了一眼,立刻明白了其中玄机。排班表上,分给星火学员跟随见习的病例,清一色是那种“高难度、高风险、但预期效果可能并不显着”的类型。比如:
病例A:高龄、基础病多的二次心脏手术,粘连重,耗时长,术后恢复慢,很容易拉低科室的平均住院日和药占比指标。
病例b:终末期心衰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手术是最后一搏,成功率本就不高,极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
病例c:罕见病种,手术方式不确定,需要术中探索,对主刀要求极高,且极易因为诊断不明或手术不顺引发医疗纠纷。
“王院长这是给我们送了份‘厚礼’啊。”张浩也看明白了,语气带着不满,“这些病例,做好了是应该,做不好或者指标难看,就成了我们‘星火计划’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证据。还能顺带消耗我们中心的精力。”
埃里克在一旁听着中文翻译,若有所思:“很聪明的策略。不直接阻止,而是增加难度和风险,让你们在疲惫和压力下自行出错。”
林默将排班表放在桌上,表情没什么变化:“既然送来了,就收下。正好让学员们看看,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我们如何决策。”
他看向苏晚晴和张浩:“调整带教方案。重点不是追求手术的‘完美展示’,而是让学员全程参与术前评估、方案讨论、风险告知和术后管理。让他们理解,面对这样的病人,我们如何权衡利弊,如何与家属沟通,如何在逆境中寻求最佳路径。”
王副院长的“绊子”,被巧妙地转化为了更深层次的教学素材。
当天下午,林默亲自带领全体学员进行大查房。这是学员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林默在临床工作中的风采。
查房队伍浩浩荡荡,穿过杂交中心的病房走廊。林默走在最前面,白大褂的扣子一丝不苟地系着,步伐沉稳。他所到之处,无论是护士还是住院医,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带着敬畏。
学员们屏息凝神地跟在后面,感受着这股无形的气场。
来到病例b(终末期心衰合并肺高压)患者的床前。患者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面色晦暗,呼吸急促,即使吸着氧,指脉氧也仅在90%左右徘徊。
主管住院医汇报病史,声音有些紧张。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病例,手术与否,进退两难。
林默默默听完,拿起床旁的听诊器,仔细听诊了患者的心肺。他的动作专注而沉稳,仿佛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
听完后,他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先看向患者,语气温和:“老李,感觉怎么样?比昨天好点没?”
患者艰难地点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求生欲。
林默这才转向查房队伍,目光扫过一众学员,最后落在刘鑫身上:“刘医生,如果你是主管医生,你的建议是什么?手术,还是保守?”
刘鑫没想到会被突然点名,楞了一下,硬着头皮回答:“患者心功能太差,肺高压严重,手术风险极高……我认为应该继续保守治疗,优化药物。”
这是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答案。
林默不置可否,又看向赵德明:“赵医生,你的看法呢?”
赵德明仔细看着监护仪上的数据,又回想了一下患者的影像资料,谨慎地说:“药物优化似乎已经到了瓶颈,患者症状还在加重。也许……可以尝试评估手术的可能性,但需要非常充分的准备和预案。”
林默依旧没表态,目光转向埃里克:“施密特医生,在苏黎世,你们会如何处理这类病人?”
埃里克抱着手臂,用清晰的英语回答:“我们会进行更精确的右心导管检查,获取真实的肺血管阻力数据。同时,可能会考虑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作为手术桥接或术后支持。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个能应对最坏情况的多学科团队。”
学员们听得入神,不同的观点碰撞,开阔了他们的思路。
最后,林默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都只看到了一个侧面。”
“刘医生看到了风险,这是对的,但忽略了患者正在走向终点的趋势。”
“赵医生看到了趋势,这也是对的,但低估了手术本身的巨大挑战。”
“施密特医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思路,但这依赖于我们目前并不完全具备的条件和资源。”
他走到患者床前,指着监护仪说:“医学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对于老李,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简单地选择‘做’或‘不做’手术。”
“第一步,是进行埃里克提到的更精确的评估,但不是简单的右心导管,我们要做药物负荷下的右心功能评估,看他的心肺储备到底还有多少。”
“第二步,同步进行手术可行性探讨,不是空谈,是具体到如果手术,需要哪些特殊器械、血源准备、麻醉方案、以及最关键的——Ecmo团队能否随时待命。”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第三次深度沟通。不但告知风险,还要共同决策。要把我们评估的所有数据、所有可能性、所有最好的和最坏的结果,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讲清楚。让他们知道,无论选择哪条路,我们都会全力以赴,但也要让他们明白,医学有其极限。”
他环视所有学员,眼神锐利而深沉:“‘星火计划’要教的,就是这种在迷雾中寻找微光、在绝境中建立信心的能力。不是机械地套用指南,而是基于证据、结合人性、权衡资源后,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找到那条最适合他的路。”
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原本纠结复杂的病例,瞬间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不仅镇住了学员,连杂交中心自己的住院医们都露出了恍然和敬佩的神情。
这才是真正的查房!不是走过场,不是秀权威,而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一次决策的示范。
刘鑫低下头,脸色变幻不定。他不得不承认,林默的这种临床思维和掌控力,是他远远不及的。
埃里克看着林默,眼中欣赏之色更浓。他低声对旁边的翻译说:“他不仅是个外科天才,更是个战略家。他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棋盘上,走出最精彩的棋局。”
查房继续,每到一个疑难病人床前,林默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核心,引导学员思考,并给出极具建设性的指导。他话语不多,但每每切中要害,展现出对疾病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临床洞察力。
学员们跟在他身后,仿佛目睹一位大师在挥毫泼墨,将复杂的医学难题化为一幅幅清晰的画卷。那种源自绝对实力的自信与从容,比任何华丽的言辞都更具说服力。
王副院长送来的“厚礼”,非但没有难住林默,反而成了他展示“星火”理念和个人魅力的绝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