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的杭州,已然入冬。与深圳尚存的暖意不同,钱塘江畔的寒风带着湿冷的穿透力,宣告着江南冬季的正式来临。天色是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似乎酝酿着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西湖的残荷在寒风中摇曳,平添几分萧瑟。
一辆出租车停在文一路附近一所高校的门口。萧远和周伟华下了车,一股冷风立刻灌入脖颈,萧远下意识地紧了紧风衣的领子。周伟华搓着手,哈出一口白气:“这鬼天气,比北京还湿冷。萧总,真有必要您亲自跑这一趟?就为了见个教英语的老师搞的什么……‘中国黄页’?”
萧远目光扫过略显陈旧的校门和里面郁郁葱葱、即使在冬季也大多保持常绿的香樟树,语气平静却坚定:“伟华,北京的资质能这么快批下来,你的关系网功不可没。但有些机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就能嗅到的。信息服务业,系统给出的潜力评级是‘极高’。这个马云,能被你北京的朋友顺便提起,必然有其过人之处。眼见为实。”
他口中的“系统”,自然是那个只有他能感知的存在。就在数周前,当周伟华在汇报北京事宜时,偶然提到通过文化圈的朋友听说,杭州有个叫马云的英语老师,辞了公职在折腾一个叫“中国黄页”的东西,到处推销却屡屡碰壁,但此人极有激情,口才非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萧远立刻暗中调用了系统的【行业趋势预测】功能,虽然无法精确到个人,但针对“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这一领域,系统反馈的回溯信息(对萧远而言是未来趋势)显示,这领域在未来十年内将呈现爆炸式增长,潜在价值无可估量。这进一步坚定了萧远前来一探究竟的决心。
“好吧,反正上海那边的事情也告一段落了,顺路来看看。”周伟华点点头,他对萧远的判断力早已信服,只是对杭州这湿冷的天气颇有微词。
两人按照事先打听好的地址,走进校园,七拐八绕,来到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教学楼。在二楼尽头,找到了一间挂着“翻译社”牌子,但旁边又用粉笔写着“中国黄页咨询处”字样的房间。门虚掩着,里面传来一阵略带沙哑却充满激情的讲话声。
萧远轻轻推开门。眼前的景象,即使以他见多识广的眼光来看,也堪称“简陋”。这似乎是一间废弃的教室或者杂物间改造的临时办公室,面积不大,墙壁斑驳,几张旧课桌拼凑在一起就成了办公桌,上面堆满了各种资料、宣传单和几台看起来颇为笨重的电脑。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灰尘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方便面味道。
一个身材清瘦、颧骨突出、长相颇有特点的年轻人,正站在一块小黑板前,挥舞着手臂,对围坐在课桌旁的寥寥数人(看起来像是学生或者最早期的志愿者)讲述着什么。他语速很快,带着浓重的江浙口音,但眼神明亮,仿佛有团火在燃烧。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帮企业在报纸上登个广告!那是传统思维!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信息,放到那个……那个叫Internet的国际网络上去!让全世界,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就能看到我们中国的产品!这是未来!是大趋势!”他用力敲着黑板,上面用粉笔画着歪歪扭扭的地球和网络连接线。
这人,正是马云。
看到萧远和周伟华这两个衣着体面、明显不像学生也不像本地小老板的生面孔进来,屋内的几人都停了下来,目光好奇地投向他们。马云也停下了宣讲,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立刻堆起热情洋溢的笑容,快步迎了上来。
“二位老板好!欢迎欢迎!我是马云,是这里负责的。请问你们是……”他的目光在萧远和周伟华之间扫过,最后定格在气度沉稳的萧远身上,敏锐地判断出他才是主导者。
萧远微微一笑,伸出手:“马老师,你好。我姓萧,萧远。这位是我的同事,周伟华。我们是从深圳过来的。听朋友提起过你和你的‘中国黄页’,很感兴趣,特意过来拜访一下,学习学习。”
“深圳来的老板?哎呀,失敬失敬!”马云双手握住萧远的手,用力摇了摇,热情得让人难以招架,“快请进,地方简陋,千万别介意。这边坐,这边坐!”
他手脚麻利地搬来两张还算干净的椅子,用袖子擦了擦,请萧远和周伟华坐下。然后又对刚才听他讲话的几人说:“今天先到这里,大家按计划去跑跑之前联系过的几家厂子,把我们的理念再跟他们说说。机会总是垂青于不放弃的人!”
那几人应声散去,办公室里顿时安静了不少,只剩下马云、萧远、周伟华,以及一位一直安静坐在角落整理资料、气质温婉的女子(萧远猜测是张英)。
趁着马云张罗着倒水(用的是那种印有“先进工作者”字样的旧搪瓷杯)的间隙,萧远不动声色地启动了系统的【人脉扫描】功能,目标锁定马云。
【目标:马云】
【年龄:30岁】
【当前身份: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师(兼职),“中国黄页”创始人】
【核心能力值:说服力\/感染力(92),战略眼光\/前瞻性(88),坚韧\/抗压能力(95),执行力(85)】
【诚信度:良好(当前无不良记录)】
【当前需求\/状态:极度渴望获得认可、资源(资金、技术、客户)支持,对自身理念充满近乎偏执的信念,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和社会不理解。】
【潜在风险\/特质: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商业模式极度不清晰,现金流紧张,项目失败风险极高。个人魅力极强,容易吸引追随者。】
系统反馈的数据让萧远心中一震。高达92的说服力和95的坚韧,以及88的战略眼光,这几乎是他在现实中见过的最高个人天赋组合之一。尤其是那95的坚韧,意味着此人拥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绝不会被轻易打倒。但同时,“商业模式极度不清晰”和“失败风险极高”的警示也异常刺眼。
“萧老板,周先生,请喝水,条件有限,多多包涵。”马云将两杯白开水放在他们面前,自己拉过一张椅子,坐在对面,身体前倾,目光灼灼地看着萧远,“萧老板从深圳特区来,见识肯定比我们广。不知道您对我们这个‘中国黄页’,有什么看法?”
萧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环顾了一下这间简陋的办公室,温和地问道:“马老师,能具体介绍一下,‘中国黄页’到底是什么吗?它如何运作?又如何盈利?”
这个问题,仿佛打开了马云的话匣子。他立刻又站了起来,走到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了他激情澎湃的演讲。
“萧老板,问得好!‘中国黄页’,顾名思义,就是要做一个面向全世界的、关于中国企业的黄色电话号码簿!但不是印在纸上的,是放在那个叫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东西上面的!”
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着、写着:“您想啊,现在老外想买中国的东西,多难?参加广交会?成本多高!我们呢,就把这些中国企业的信息,比如你是做服装的,我是做五金工具的,我们把你的工厂照片、产品介绍、联系方式,全都做成网页,放在网上!老外只要在电脑上输入一个地址,就能看到!这是多大的便利?这是多大的市场?”
他的手臂挥舞着,声音因为激动而更加沙哑:“我们现在已经联系了一些企业,帮他们制作简单的页面。虽然很难,很多人觉得我们是骗子,是天方夜谭!但是我相信,互联网一定会改变世界,一定会改变商业的规则!未来,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我们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他几乎是喊出来的,眼神中的光芒让人动容。
周伟华在一旁听着,眉头微蹙,显然对这种过于超前的理念和狂热的表达方式有些难以适应,觉得这更像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梦呓。他偷偷看了萧远一眼,却发现萧远听得很专注,脸上没有任何轻视或者不耐烦的表情,反而带着一种若有所思的神色。
萧远确实在认真倾听。马云的描述,在他这个来自2025年的人听来,自然是粗糙甚至可笑的,这所谓的“中国黄页”离真正的电子商务平台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马云话语中透露出的核心愿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以及他对互联网改变商业模式的坚定信念,却与未来阿里巴巴的成功内核惊人地一致。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正是系统评估中那“88分战略眼光”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萧远从马云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创业激情和近乎偏执的信念。这种力量,他在自己创业初期也曾拥有过,只是随着事业做大,逐渐被理性、谨慎和算计所部分取代。此刻,他被这种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微微触动了。
“很宏大的愿景。”待马云稍微停顿喝水时,萧远缓缓开口,“但是,马老师,据我了解,目前国内的互联网接入还非常困难,费用高昂,拥有电脑并能上网的企业和个人凤毛麟角。你如何解决访问量的问题?你的目标客户,那些中小企业主,他们甚至可能连电脑都没见过,你如何说服他们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付费?你的盈利模式,似乎完全依赖于向企业收取的页面制作费?这能支撑项目的长期发展和技术升级吗?”
萧远的问题一针见血,直接指向了“中国黄页”模式最核心的痛点——过于超前,与当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马云脸上的兴奋神色稍稍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理解难题后的认真。他并没有被问住,反而更加来了精神:“萧老板果然是明白人!您说的这些,都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困难!访问量的问题,要靠时间,靠互联网的普及,我相信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说服客户,靠的是我们的腿,我们的嘴,和我们帮他们做成生意后的实际效果!虽然难,但我们已经有了几个成功的例子,虽然很小……”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一些,但目光依然坚定:“至于盈利模式……现在确实很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先把这个平台搭起来,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信息放上去,形成规模,未来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广告?交易佣金?信息增值服务?路是人走出来的!”
他的回答,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在现实的商业逻辑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萧远心中暗叹,系统的风险评估是准确的。现在的马云,空有惊人的激情和远见,却缺乏将其落地实现的清晰路径和资源。此时大规模投资,无异于一场豪赌,失败的概率远大于成功。
萧远沉吟了片刻,没有直接评价马云的商业计划,而是换了个话题:“马老师,你对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具体有什么样的判断?比如,五年后,十年后?”
这个问题,再次点燃了马云。他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从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到沟通方式的改变,再到可能出现的全新商业模式……他的许多想法,在94年底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萧远却知道,其中不少在未来都成为了现实。
听着马云的描述,萧远更加确定,此人拥有着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潜力股”。但投资,讲求时机。
会谈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马云在讲,萧远在听,偶尔插话问几个关键问题。周伟华基本保持沉默,但也被马云的激情所感染,收起了最初的轻视。
最后,萧远站起身,再次向马云伸出手:“马老师,非常感谢你的分享。你的想法非常……有冲击力。让我对互联网的未来有了新的认识。”
马云紧紧握住萧远的手,眼中充满期待:“萧老板,您是有大见识的人!您觉得……我们这个项目,有没有机会合作?我们非常需要像您这样有远见的支持者!”
萧远微微一笑,笑容温和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审慎:“马老师,你的热情和远见令我印象深刻。不过,商业投资需要慎重的评估。这样吧,我们保持联系。这是我的名片。”
他拿出一张简洁的名片,上面只有名字和一个深圳的电话号码。“如果项目有任何重要的进展,或者遇到什么特别的困难,可以联系我。或许,在某些方面,我们能找到合作的可能。”
他没有承诺投资,但留下了联系的渠道和一丝可能性。这符合他稳健的风格,也是对马云这种高风险高回报项目的最佳应对策略——观察,保持联系,在关键时刻给予适当的、可控的支持,而非一开始就全力押注。
马云虽然略有失望,但能拿到萧远的名片,得到“保持联系”的承诺,已经比绝大多数直接将他拒之门外的人好太多了。他再次用力握手:“一定!一定!萧老板,谢谢您能来!您是我见过最能理解我想法的企业家之一!”
离开那间简陋的办公室,走在寒风凛冽的校园里,天空终于飘下了细碎的、如同盐粒般的小雪,落在香樟树的叶子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杭城的初雪,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到来了。
“萧总,您觉得这人……靠谱吗?”周伟华终于忍不住问道,“说的东西,感觉像做梦一样。”
萧远停下脚步,伸出手,接住几片冰凉的小雪粒,看着它们在掌心迅速融化。他脑海中回响着马云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以及系统给出的超高能力值和极高风险提示。
“伟华,”萧远看着远方灰蒙蒙的天空,缓缓说道,“你看这雪,现在只是零星几点,毫不起眼。但谁又能断定,它不会越下越大,最终覆盖整个西湖,成就另一番美景呢?”
他转过头,看着周伟华,眼神深邃:“这个人,是个天才,也是个疯子。他的想法,比这个时代早了十年。现在投资他,九死一生。但是……”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保持联系,密切关注。也许有一天,当雪真正下大的时候,我们就是他最需要的那件御寒的衣裳。而现在,我们只需要知道,第一片雪花,已经落下了。”
周伟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他记住了萧远的判断——天才,疯子,需要密切关注。
雪,渐渐密了起来。萧远裹紧风衣,和周伟华一起,踏着薄薄的雪迹,走向校门外。这次杭城之行,没有签订任何协议,没有投入一分资金,但在他心中,却埋下了一颗可能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这比任何短期的商业合同,都更具战略意义。系统的【行业趋势预测】功能,再次为他指引了一个可能的方向,但如何走,何时走,需要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判断。这才是系统真正的用法——辅助,而非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