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予辰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每天带回新的儿歌和小朋友的名字,他的世界像吸水的海绵,迅速膨胀。在规律集体生活之外,林星辰和陆见深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在自由玩耍中,什么能真正点燃他眼中的光芒,那或许就是天赋与热情的初始火星。
契机出现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陆见深在书房处理工作邮件,音响里随意播放着一首轻柔的古典钢琴曲。正在客厅地板上摆弄火车轨道的陆予辰,突然停下了动作,侧着耳朵,安静地听了一会儿。然后,他放下玩具,摇摇晃晃地走到书房门口,倚着门框,听得入了神。
林星辰注意到儿子的异常,悄悄对陆见深使了个眼色。陆见深也停下敲击键盘的手,夫妻二人默契地没有打扰他。一曲终了,陆予辰似乎意犹未尽,走到音响旁,用小手摸了摸冰凉的壳体,仰头问:“妈妈,好听。还有吗?”
这个细微的举动,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星辰的心。她想起之前带他去商场,他也总会在摆放电子琴的区域流连忘返,用一根手指小心翼翼地按响琴键,听到声音便咯咯笑。也许,不只是好奇?
“看来,咱们儿子对声音挺敏感。”晚上,哄睡孩子后,林星辰对陆见深说。
“嗯,注意到了。”陆见深表示同意,“他节奏感好像也不错,听到音乐有时会跟着摇摆。”
“要不要……带他去试试音乐启蒙课?”林星辰提议,“不指望学成什么,就当是个高级点的‘玩’,看看他是不是真有兴趣。”
陆见深思考了一下:“可以。但有几个原则:一,以体验和乐趣为主,绝不强迫。二,选择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游戏式教学。三,如果他不喜欢,或者感到压力,立刻停止。”
于是,下一个周末,他们带陆予辰去了一家以趣味性着称的音乐启蒙中心。教室里色彩明快,有各种适合孩子的小型打击乐器:沙锤、手鼓、小木琴。老师年轻有活力,课程更像是一场音乐游戏。一开始,陆予辰有些拘谨,紧紧挨着妈妈。但随着老师用故事引导,带领孩子们用乐器模仿雨声、风声、动物脚步声,他渐渐被吸引,试探着拿起沙锤,跟着节奏摇晃。
当老师弹起欢快的乐曲,让孩子们自由律动时,陆予辰竟然放开妈妈的手,跟着音乐扭动起来,动作虽稚嫩,却充满了快乐的感染力,眼睛亮晶晶的。那一刻,林星辰和陆见深在他脸上看到了平日里玩普通玩具时没有的、一种近乎沉醉的专注和喜悦。
课后,老师反馈:“予辰乐感和节奏感很好,最重要的是,他看起来真的很享受音乐。”
回家的路上,陆予辰还在兴奋地哼着课堂上的旋律。林星辰和陆见深心里有了答案。
他们没有立刻报长期课程,而是先买了几个简单的打击乐器回家,经常在家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观察他的反应。他持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能记住简单的旋律片段。于是,他们为他报了一周一次的音乐游戏课,作为常规幼儿园生活之外的“甜点”。
这件事给林星辰和陆见深带来了新的启示。早期教育,或许不在于填鸭多少知识,而在于提供丰富的环境,细心观察,发现孩子内在的“火花”,然后小心翼翼地添柴扇风,让兴趣自然生长。看到儿子在音乐中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们感受到的成就感,远比看到他多认几个字、多数几个数来得更深刻。这兴趣的闪光,不仅照亮了孩子潜在的可能性,也让父母领悟到,守护一份纯粹的热爱,是给予童年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第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