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城的往事带来的冲击尚未完全平复,另一份“礼物”又不期而至。
周五傍晚,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公寓,在楼下的信箱里发现了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牛皮纸文件袋。我的心瞬间提了起来,警惕地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异常后,才迅速将文件袋拿回屋里。
关好门,反锁,我小心翼翼地拆开文件袋。里面没有信件,没有留言,只有一个普通的黑色U盘。
苏雨薇。
这个名字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除了她,不会有别人用这种方式联系我。
我将U盘插入电脑,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病毒?陷阱?还是……
U盘里只有一个pdF文件,文件名是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和字母组合。我点开文件,里面是一份经过大量删减和技术处理的学术文档摘要。标题是:《特定频谱生物电信号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非线性干扰模型及其在病理状态下的表征分析》。
文档内容极其晦涩,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频谱分析图和神经电生理学的专业术语。它看起来就像一篇尖端而冷门的学术论文,讨论的是一种特定模式的生物电信号如何像干扰波一样,对神经突触的传递功能产生非线性的、复杂的影响,并可能因此引发生理性的紊乱甚至病理性的改变。
通篇没有出现“纳米虫”、“异能”、“普罗米修斯”等任何敏感词汇。但我的呼吸却越来越急促。
因为文档中描述的那种“特定频谱生物电信号”的特征——其频率范围、振荡模式、非线性干扰的波形……与我感知到的、那个钢琴家体内的“不和谐音”(dissonance),以及我自身能力发动时那种微妙的“触感”,存在着惊人的、高度吻合的对应关系!
文档试图用严谨的、近乎枯燥的科学语言,为那种诡异的现象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它指出,这种干扰并非随机噪音,而是遵循着某种潜在的、尚未被完全理解的物理规律。它甚至提出了一些数学模型,来预测这种干扰在不同强度、不同作用时间下,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的不同层级的效应——从轻微的功能紊乱到严重的器质性损伤。
这不再是模糊的感知和猜测,而是试图将超自然的现象,拉回到科学的范畴内进行解释和量化!
虽然这份摘要经过大量删减,很多关键数据和实验细节都被隐去,结论部分也显得语焉不详,但它无疑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大门。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反复咀嚼着那些晦涩的段落和公式。很多地方我无法完全理解,尤其是涉及到高等数学和深度物理学的部分。但每看懂一点,我对我自身能力的理解,就加深一分。
它让我意识到,我所拥有的,或许并非什么神鬼莫测的“超能力”,而是一种对某种未知物理现象极其敏感的特殊知觉。这种能力,是可以被研究、被理解,甚至……在未来,或许可以被一定程度地控制和运用的。
苏雨薇为什么要给我这个?
是为了证明她的诚意,表明她确实在履行“合作”的承诺,以她认为安全的方式提供帮助?还是为了引导我,让我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价值,从而更死心塌地地为她提供“临床数据”?
或许两者皆有。
但无论如何,这份“馈赠”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减轻了我内心深处对于自身“异变”的恐惧和排斥感。当一种现象可以被科学理论所描述时,它就不再是纯粹的、不可控的怪力乱神。
我熬夜研读这份文档,直到窗外天色泛白。头痛欲裂,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特的兴奋状态。
我仍然对苏雨薇充满警惕,对她背后的动机疑虑重重。但不可否认,她抛出的这根带着理论蜜糖的绳索,我已经身不由己地牢牢抓住。在这片未知的黑暗海域中,任何一点微弱的光亮,都显得弥足珍贵。
我知道,沿着这条理论指引的道路走下去,我或许能更快地掌握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也可能,更深地陷入“普罗米修斯”编织的巨网之中。
前途未卜,但我已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