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提到,电影制作加宣发总成本5000万,上映前通过广告植入和海外版权销售已收回近2000万。
现在总票房10.3亿元,首先需缴纳8.3%的特别营业税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剩余约9亿多。
在先与院线分账,他们这次定的,是院线拿53%,制作方,也就是俞良他们几家出品方,分得33%多,就当做34%,发行方获得剩余部分。
算出的结果是,制作方实际分得约3.3亿,俞良团队占比35%,可获得1.13亿。
可能有人觉得少,但是吧,真不少了。
要考虑到俞良方实际投资仅500万元,这一下,投资回报率超过20倍。
纵观当前电影市场,即便算上电视剧项目,能达到如此高投资回报率的能有几个。
而且再说一点,俞良投资这部电影,固然是为了盈利,但也是为了将来。
好吧,其实也是为了钱,但他是为了将来能赚更多的钱。
他拍《唐人街探案》之前就想,上映后积累了大量忠实观众,为这个Ip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果第一部成了,形成了Ip,那么拍摄续集,票房表现必然不俗。
届时俞良作为制作方的分成比例肯定会更高,毕竟第一部已经证明了成功,那第二部就是别人求他了。
陈思成当年也是这么操作的。
不过续集不会急着启动。
正如之前所说,影视行业即将进入爆发期,届时演员片酬、制作成本和票房市场都会水涨船高。
俞良计划将第二部推迟几年拍摄,以实现收益最大化。
布局这一块的。
不过呢,他想等等,但是别家不这么想。
先说这次票房大爆,其他投资方和合作方那对俞良是相当满意。
杜阳现在天天打电话嘘寒问暖,中影那边虽然含蓄些,但俞良听说,韩三平经常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对他赞不绝口。
好大姐公司那边更是把俞良和好大姐吹到天山了,原本以为,只是李董想照顾自己的“晚辈”,没想着赚多少,但是结果却是将近二十倍的投资回报。
而且这些钱还不算什么,重点是公司股价涨了好几个点。
就这么说吧,这次成功,让好大姐从董事升级成董事长的宝座,又近了一步。
所以呢,好大姐现在对他是更温柔了。
“国强”终于不再是吸血鬼了!~
会反哺了!~
但就像刚才说的,这三家联系俞良时,除了表达赞赏,都有一个共同问题。
那就是什么时候拍第二部?
万达表示可以立即启动项目,并提供更大规模投资,分成也好说,中视也差不多。
中影则承诺如果去美国拍摄,他们能协调各种事务,让俞良无后顾之忧。
俞良很理解他们的急切,第一部大获成功,结尾彩蛋又吊足了观众胃口。
可为了长远利益,这两年肯定不会启动续集。
但他也不能直接拒绝,毕竟这几家都不好惹,所以他找了个“剧本还在打磨”的理由,同时保证,如果拍续集,需要投资时一定优先考虑这他们三家。
总算安抚住了他们躁动的心。
总之,都是好事儿。
不过除了这些好事儿,俞良也有些烦心事。
因为已经有媒体将他列为年轻一代演员的代表人物。
这倒无所谓。
他本来就是代表!
咳咳……低调低调。
真正让他头疼的是,有媒体开始计算他这次赚了多少钱。
虽说实际上到手1亿多,但这笔钱还要给主创和王保强分红,而且剩余部分若从公司取出还需缴纳高额税费。
所以他决定将资金留在公司账户。
但这等于没赚到现钱嘛……
但有些记者胡乱报道,把整个制作方的收益都算到他一个人头上,声称俞良靠这部电影赚了好几个亿。
恰逢业内明星片酬普遍上涨,俞良凭借《唐探》的成功成了“高收入代表”。
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捧杀。
俞良实在不想被贴上“暴发户”标签。
在国内,这种情况,太出风头可不是好事。
不过他脑子转得快。
既然被认为赚得多,那就做慈善呗,就像上次雅安地震捐款那样。
但眼下风调雨顺,没有重大灾情,直接捐款缺乏由头。
但这难不倒俞良,他觉得,既然没有合适的捐赠对象,那就自己创办一个慈善机构!
他决定要大张旗鼓地做慈善,机构里的每一分钱都会真正用于公益,绝不中饱私囊。
俞良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妙,既能行善积德,又能树立良好形象,还能堵住悠悠众口。
“一箭三雕”了属于是。
当然,创办慈善机构也不是动动嘴那么简单,需要资质,需要去各个部门办理,不过手续虽不复杂,委托专业人士就行。
但在正式启动前,得先想好机构名称。
俞良想着,这种好事怎么能忘了义父?
于是乎,他特意去找张义谋说了这件事儿,同时希望对方赐名。
张义谋听后非常支持,连夸俞良是个好孩子,并真的给出了一个名字。
俞良听后,觉得这个名字确实不错。
最终,这个慈善机构定名为。【善念良行慈善基金会】
(嘿嘿,都以为只有一章吧,两章~
说一下今天的事儿,就是进小黑屋了,不过进的不长,两个小时就出来了。
原因嘛,就是我有的时候,忘记改明星真名了,比如小杨,不过最严重的,还得是小赵,我是怕了真的,搞的我现在都不敢写小赵了...
其实也没多大事儿,但是这多少改变了我后面怎么写。
点点催更,今天等于五章,鼓励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