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星辰计划】以全票通过的决议,标志着红旗工业集团这艘商业航母,正式将航向转向了那片充满未知的星辰。
“烧钱”的授权,被何维牢牢地攥在了手里。
如何将这笔万亿级资金,转化为推动人类文明疆界向前拓展的真实力量,是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何维深知,载人登月这棵参天巨树,其根基深植于无数尖端科技的土壤之中。
而在这错综复杂的根系里,有一条最粗壮、最核心的主根,它决定了整棵大树的生死存亡。
那就是——能源。
没有一种高效、持久、安全、且能量密度远超现有化学电池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任何关于长期地外生存和星际航行的构想,都无异于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城堡。
计划通过后的第二天,何维便将他的第一道、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道指令,下达给了集团内部那个最神秘、最烧钱,同时也汇聚了最多“科学怪人”的传奇部门——红旗前沿科学院。
这座由何维一手创建,并由钱立群院士亲自掌舵的研究院,是整个红旗工业集团的技术“圣殿”和人才“摇篮”。
它不背负任何KpI,也不追求任何短期利润。
它唯一的使命,就是用集团那近乎无限的财力,从集团内部数以万计的顶尖工程师中,选拔出最具天赋和想象力的人才,去探索那些最疯狂、最不切实际、最有可能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未来科技”。
何维为这项全新的能源攻关项目,签下了一张让钱立群院士都为之心跳加速的“无限支票”。
他在授权书上只写了一行字:
“不计成本,不设上限,不问过程。只要结果。”
……
接到任务的钱立群,立刻将整个前沿科学院的运转,都调整到了“战时状态”。
他深知这个项目的极端重要性,也清楚现有技术路线的巨大瓶颈。为了避免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采纳了何维的建议,在科学院内部,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赛马”。
三支由红旗集团内部培养、在各自领域早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技术领军人物挂帅的攻关小组,被同时建立起来,他们将从三个完全不同的技术方向,向着能源的“圣杯”发起冲击。
甲组,“夸父”计划。
由一位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深耕多年的、三十五岁的青年博导领衔。
他们的目标,是最大胆,也是最遥远的——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与实用化。
他们试图将核聚变缩小到一个可以被塞进星际飞船的“能量核心”。
乙组,“精卫”计划。
由一位在材料科学领域拥有多项革命性专利的科学家负责。
他们的方向,是最具潜力的——高密度常温固态储氢技术。
氢是宇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燃料,但如何安全、高效、常温常压地将其存储在固态材料中,是困扰了科学界数十年的难题。
他们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晶体结构,来打造一个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满氢原子的“能量魔方”。
丙组,“羲和”计划。
由一位在光伏领域屡获突破的技术天才领导。
他们的赛道,看似最传统,却也最现实——第三代钙钛矿\/量子点叠层光伏技术。
他们不追求创造能源,而是试图将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效率,提升到一个理论上的极限,让未来的月球基地,可以铺设下面积更小、但效能百倍的“能量地毯”。
一场关乎未来的、赌上了红旗集团无尽资源和智慧的内部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何维没有直接干预任何一个小组的具体研究。
他只是作为一个拥有最高权限的“旁听者”,定期参加每个小组的技术评审会。
在“夸父”计划的会议上,当大家还在为托卡马克装置的磁约束稳定性而争论时,何维会通过后台,匿名向项目组的邮箱发送一份邮件,邮件内容可能只是一张潦草的手绘球形托卡马克磁场构型图,旁边标注着一行引导性的小字:“更高的β值是否意味着更紧凑的结构?”
在“羲和”计划的报告中,面对钙钛矿材料的不稳定性难题,他又会化身为某个Id为“观测者”的内部论坛神秘大佬,发布一篇技术帖,标题是《浅谈生物细胞膜自修复机制在无机材料中的仿生学应用猜想》。
而他倾注了最多“神启”的,则是乙组,“精卫”计划。
当小组负责人还在为究竟采用镁基储氢合金还是稀土储氢合金而犹豫不决,团队陷入技术路线纷争时,何维借助【启示】AI,进行了一次长达七十二小时的超算模拟。
最终,他将一份匿名加密的数据包,发送到了项目组负责人的终端上。
数据包里没有结论,只有一张极其复杂的、包含了钛、锆、钒、锰、铁、镍六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相图”,以及无数个标注着不同配比下“氢原子吸附能谷”的坐标点。
这种“只给地图,不给宝藏”的点拨方式,既能精准地指明方向,又不会打击科学家们的自主探索精神。
钱立群院士不止一次在私下里对自己的学生感叹:“每次项目陷入瓶颈,就仿佛有神明在背后,为我们轻轻拨开一小片迷雾。我总感觉,何总似乎能看到我们所有人都看不到的未来。跟着他,我们不是在做科研,我们是在‘复现’一个本就存在于他脑海中的未来科技!”
在何维这种近乎于“先知”的“神启”和集团不计成本的资源倾斜下,“精卫”计划的研究进展,一日千里。
半年后。
红旗前沿科学院,那座位于地下三百米深处的“终极实验室”内,一场足以改变人类能源史的成果展示会,即将举行。
实验室的中央,摆放着一个外形如同银色手提箱的、充满了极简工业设计美的金属盒子。
它的大小,与一个普通的登机箱相仿,重量约为三十公斤。
它的侧面,印着一个古朴而神秘的、如同盘龙般的篆体Logo——【烛龙】,以及它的正式编号——【烛龙-1型·高密度固态储能核心】。
钱立群院士亲自担任解说,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各位董事,先生们,”他指着那个金属盒子,眼中闪烁着创造者独有的光芒,“在你们面前的,就是‘精卫’计划耗时半年,投入超过百亿研发资金的最终成果。”
“这个箱子里,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电池’。它的内部,是一块由我们独创的高熵合金储氢材料。通过特殊的活化处理,这块仅有25公斤重的合金‘海绵’,在常温常压下,安全地‘吸收’了近两公斤重的纯氢!其能量密度,是目前最顶级的锂硫电池的——五十倍以上!”
“五十倍”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工程师倒吸了一口冷气!
“当然,我知道,”钱立群院士按下了控制器,“数据是苍白的。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做一个小小的、直观的展示。”
随着他的操作,【烛龙-1型】的输出端口,通过一根粗壮的电缆,被接入了实验室的应急电网。
而这个应急电网,连接的不仅仅是实验室的照明,还有红旗工业集团整栋总部大楼的中央空调、服务器集群和所有办公区域的供电系统!
“注意,我们将在一分钟后,切断市政电网对总部大楼的供电。届时,大楼的所有电力负荷,将全部由这枚【烛龙-1型】独立支撑!”
所有董事,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用一个手提箱,去支撑一栋容纳了数万人的、摩天大楼的全部电力消耗?
倒计时结束。
当市政电网被切断的瞬间,实验室内的灯光,出现了几乎无法察觉的、零点零几秒的微弱闪烁,但立刻就恢复了正常。
与此同时,监控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总部大楼各个区域的电网状态——全部绿色!
中央空调在正常运转,巨大的服务器集群指示灯在稳定闪烁,每一间办公室的电脑和照明,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而那个手提箱大小的【烛龙-1型】,只是安静地在那里,其侧面的状态指示灯,稳稳地亮着绿光,甚至连一丝轻微的噪音和震动都没有发出。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一小时……
十二小时……
二十四小时……
直到整整一周后,那枚【烛龙-1型】的指示灯,才首次由绿色,转为了代表“能量低于10%”的黄色。
至此,测试结束。
结果,已经无需用任何语言来形容。
在场的所有人,都用一种看“神迹”的目光,看着那个其貌不扬的银色手提箱。
他们终于从内心深处,理解了何维当初在董事会上所说的那句“我们投入到登月上的每一分钱,都会在下游产业上,为我们带回十倍、百倍的回报”的真正含义!
仅仅是眼前这枚【烛龙-1型】所展示出的、颠覆性的技术潜力,就已经不是一个千亿或者万亿级别的市场那么简单了。
它足以开启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