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用一种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继续讲述安南局势的急转直下。
“其实啊,在永乐初年那个阶段,”朱迪钠分析道,“对于刚刚经历靖难、又要防备帖木儿的大明来说,永乐皇帝朱棣是真不想在遥远的南疆再开战端。哪怕陈天平已经逃到了南京,哪怕证据确凿地指控黎氏篡逆,朱棣最初的处理方式还是相对克制的。”
画面中出现了朱棣召见安南使臣的场景。
“朱棣开出的条件,在当时看来,甚至算得上‘宽宏大量’。”朱迪钠解释道,“他并没有要求黎季犁父子立刻下台滚蛋,只是要求他们必须‘还政于陈’,也就是让陈天平回去当名义上的国王。至于实际的权力,朱棣暗示,仍然可以由你黎氏担任丞相之类的要职来把持。说白了,就是要个名分,维持表面上的‘正统’,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就行。”
“然而,”朱迪钠的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安南的黎季犁父子,不知道是过于自信,还是错误判断了形势,或者干脆就是脑子进了水,竟然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堪称自取灭亡的决定!”
天幕画面变得紧张起来,显示出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的明军队伍,在边境地区遭遇伏击的场景。
“他们表面上假意同意迎接陈天平回国,却在边境地区设下埋伏,突然袭击了护送的明军!”朱迪钠的语气带着震惊和一丝荒谬,“护送军队措手不及,寡不敌众,陈天平本人被安南军队俘虏。”
“更令人发指的是,”朱迪钠沉痛而愤怒地说,“黎氏政权不仅俘虏了陈天平,还公然以极其残忍的酷刑——凌迟,将他处死!这已经不是在挑战大明的底线了,这简直是把大明的脸面按在地上,还狠狠踩了几脚!”
“消息传回南京,”朱迪钠描述着朱棣可能的反应,“可以想象,永乐皇帝会是何等的震怒!他之前为了大局,已经做出了让步,只求一个名义上的‘正统’。可黎氏父子非但不领情,反而用如此狠毒和羞辱的方式,回应了他的‘宽容’。”
“伏击天朝军队,杀害大明承认并护送归国的合法君主继承人,还是用凌迟这种方式!”朱迪钠强调,“这任何一个行为,都足以构成大明兴师问罪的理由,更何况是三罪并罚!黎氏父子的这一系列操作,彻底堵死了和平解决的道路,也亲手将安南拖入了与庞大明帝国战争的深渊。”
朱迪钠最后总结,带着一丝历史的讽刺:“所以说,有时候,作死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步一步,通过一系列愚蠢的选择,硬生生把自己逼上绝路。黎氏父子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冷笑一声:“蠢货!给脸不要脸!这等情况下,老四若再不出兵,他这个皇帝也不用当了!” 他甚至觉得,这黎氏父子比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还要混账,至少他那几个儿子(目前看来)还没蠢到主动去挑衅一个根本无法战胜的庞然大物。
就在朱迪钠准备继续往下讲时,一条弹幕迅速引起了注意。Id名为【考据强迫症晚期】的网友提出:“主播,说到安南之战的导火索,你得详细讲讲永乐派去的那两个使者是怎么死的啊!尤其是那个薛嵓(yán),他的经历简直可以单独写本书了!”
这条评论立刻得到了众多网友的附议,还不等朱迪钠翻找资料,热情的网友们已经开始“科普”起来。
Id【历史圈吃瓜群众】率先发言:“这个薛嵓可是个妙人!靖难之役的时候,他受建文帝之命去北平跟朱棣和谈。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居然私下印了几千份策反传单,跑到朱棣地盘上散发,号召燕军将士‘弃暗投明’!直接被朱棣手下绑成了粽子送到朱棣面前。就这,他还能脸不红心不跳,梗着脖子等朱棣砍他,简直是视死如归!”
紧接着,【今天也不想上班】补充道:“这完全是大汉使者的风骨啊!我估计他出发前就跟建文帝谈好条件了——万一我死了,史书上必须给我单独立传,名字得写醒目点!不过朱棣那时候还承认建文这个皇帝,看他拿着建文的节杖,居然没杀他,把他放了。”
【爱嗑cp的史官】接力道:“等朱棣打进南京坐了天下,薛嵓可没像方孝孺那么头铁。他觉得这是老朱家叔侄内部矛盾,谁当皇帝不是当?于是果断转变阵营,继续在永乐朝当官。这次出使安南,他表现得特别积极,我严重怀疑他就是想出名想疯了,憋着劲要青史留名呢!”
气氛到了这里,Id【大明影帝培训班】的网友甚至开始了即兴创作,模仿起一段对话:
(模仿使者语气)使者:陛下,此去南越,山高路远,蛮夷凶顽,臣恐怕……不能生还矣!
(切换汉武帝威严口吻)汉武帝:无妨,朕许你青史留名。
(使者声音顿时激昂)使者:臣去!
(汉武帝加码)汉武帝:朕允你史书单独立传。
(使者声音带着一丝扭捏和急切)使者:那个……陛下,南越王太后与臣早年有些……旧缘,臣甚是思念……
(画面感极强,仿佛使者已经迫不及待要出发)
这番跨越时空的戏谑编排,让天幕上的画风瞬间从严肃的历史讨论歪到了轻松诙谐的频道。
天幕之下,大明洪武十一年,刚刚通过观政进入大理寺,连奉天殿广场都没资格站,只能在自己衙署院内仰望天空的薛嵓本人,此刻面红耳赤,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如今不过是个小小的观政士,籍籍无名,哪里想得到自己在未来会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事,更被后世之人如此调侃!尤其是那句“与南越太后有旧缘”的杜撰,更是让他头皮发麻。
“这……这……成何体统!”薛嵓心中哀叹,同时又隐隐有一丝异样。经天幕这么一“宣传”,他想不出名都难了。可以预见,明日一早,他必将成为整个南京城的谈资。他甚至暗自揣测,恐怕不用等到明天,宫里那位关注天幕的洪武皇帝,就会一道旨意下来,他这个大理寺观政士的板凳还没坐热,估计就得被调到需要“胆识”和“口才”的岗位上去,比如……礼部?或者鸿胪寺?
就在网友们对薛嵓的“黑历史”津津乐道时,一条颇具总结性的弹幕飘过,Id名为【历史天平】的网友提议:
“主播,虽然咱们这系列叫《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但薛嵓和跟他一起遇害的使者聂聪,虽然并非宗室,可他们这死法——作为国使被蓄意虐杀,其引发的后果之重大,绝对值得单列一章!这不仅是他们的个人悲剧,更是用生命点燃战火的典型案例啊!”
这条评论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朱迪钠看着飞速滚动的附和弹幕,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
“好!既然大家觉得有必要,那我们就特别加入这一条!”朱迪钠调整了一下语气,从之前的调侃转为庄重,“那么,现在正式记录——《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第35种死法:作为国使殉职,用鲜血为帝国开疆拓土的薛嵓(及聂聪)。”
他再次梳理了事件的核心:“薛嵓,这位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官员,连同另一位使者聂聪,肩负着永乐皇帝‘以政治手段解决安南争端’的最后期望,出使安南。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已然利令智昏、狂妄自大的黎季犁父子。”
“黎氏政权不仅拒绝了和平解决的最后机会,”朱迪钠的声音沉痛而有力,“更是悍然践踏了自古以来的外交准则,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杀害了大明使者薛嵓和聂聪!这是对大明国格的公然侮辱,是对宗主权威的彻底蔑视!”
他的语调转而高昂,带着历史的定论:“然而,黎季犁父子绝不会想到,他们以为可以随意抹杀的两个使者,他们的鲜血,却成了大明对安南正式用兵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宣战书!薛嵓和聂聪,用他们两人的性命,在道义和法理上,为大明王朝换来了一个彻底平定安南、将其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管辖(设立交趾布政使司)的绝对理由!”
朱迪钠最后总结,掷地有声:“从这个意义上说,薛嵓与聂聪,虽非战死沙场的武将,但他们作为使者的殉职,其价值堪比千军万马。他们用生命,为大明‘挣’回来了整整一个安南省!他们的名字,理应和这场战争一起,被铭刻在历史之中。”
天幕下的薛嵓,听着后世之人如此评价自己的“死法”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心中的尴尬逐渐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所取代——有对未来的恐惧,有对使命的沉重感,或许,也有一丝微弱的、属于士大夫的“青史留名”的悲壮与慰藉。而他也非常明白,经此一事,他在洪武朝的未来,已然注定要与“外交”、“出使”这些词汇紧密相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