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念柔一天天长大,范柔柔的“奇珍试验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那些从遥远异域传来的种子,在她精心照料下,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金黄色的南瓜,一个个滚圆饱满,堆在凤仪宫的墙角,真跟一座座小金山似的。宫女太监们路过,都要探头探脑地看上几眼,啧啧称奇。这瓜不仅产量高得吓人,还极耐储存,味道甜糯,无论是蒸着吃还是煮粥,都成了宫里近来的稀罕美味。
还有那不起眼的土豆,从地里刨出来,一提溜就是一大串。这东西不挑地,不怕旱,煮熟了粉糯香甜,完全能当主食。
长得比人还高的玉米,一根杆子上结着好几根沉甸甸的棒子,籽粒饱满,产量是粟米的好几倍。
范柔柔抱着一根刚掰下来的玉米,看着这些丰硕的果实,心中某个念头破土而出,疯狂滋长。
她自己吃饱穿暖,家人平安喜乐,儿子健康成长。
可这皇城之外呢?大夏朝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百姓,在为一顿饱饭而挣扎。
前世,流民遍地,饿桴载道的惨状,是她午夜梦回都挥之不去的梦魇。那时她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这一世,她手里握着这些能改变国运的“神物”,她不能再坐视不理!
必须推广出去!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抑制不住。
她风风火火地冲进李承稷的书房,也不管他正在和几位大臣议事,直接宣布:“我要征用你的人!”
李承稷和几位大臣都愣住了。
“柔柔,何事如此着急?”
“天大的事!”范柔柔一挥手,毫不客气地指了指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内阁的学士,翰林院的画师,还有工部的巧匠,全都借我用用!”
不等李承稷发话,她就自顾自地安排起来,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于是,整个皇宫最奇特的一幕出现了。
凤仪宫一时间书香墨香与泥土气息齐飞,平日里清净的宫殿,愣是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农技推广站。
一群平日里之乎者也、满口锦绣文章的大学士,此刻正人手一个土豆,对着个头小,其貌不扬的块茎愁眉苦脸。
“都给我听好了,记下来!”范柔柔叉着腰,俨然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女将军,声音清脆响亮。
她不像那些文人,她用的是最简单、最直白的大白话,亲自口述。
“这玉蜀黍,得这么种!一行一行,中间要留出能走开人的空隙,不能太密,不然它们自己就打起来了,都想抢太阳!”
一位老学士颤颤巍巍地举手,试图用更雅正的词句来润色:“皇后娘娘,臣以为,或可书‘株距有度,疏密合宜,以利光照’……”
“不行!”范柔柔一口回绝,“就按我说的写!要让不识字的老农,听村里识字的人念一遍就能懂!你写那么复杂,给谁看?”
老学士被噎得满脸通红,默默地低头,老老实实地记录:“……不然它们自己就打起来了。”
范柔柔又拿起一块切好的土豆,指着上面的小点。
“还有这个洋芋!切块的时候,每一块上面都得有个芽眼,看见没?就是这个小坑!不然它不发芽,埋下去就烂了!”
她冲着翰林院的首席画师吼道:“画师!把这个芽眼给我画清楚了!画大点!旁边再画个错的,打个大叉!要让眼神不好的老爷爷也能看明白!”
首席画师嘴角抽了抽,他画过价值连城的《江山万里图》,画过仪态万方的贵妃美人,这辈子还是头一次,被要求画一个土豆上的坑。
最让工部官员头疼的,是范柔柔不知从哪捣鼓出来的一张新犁的草图。
“还有我设计的这个新犁,就叫‘范氏犁’!对,我姓范,就叫这个名字!”她拍着桌子上的图纸,不容置疑地说道,“把图纸给我画标准了,每一个零件,每一处榫卯,都给我标得清清楚楚。要让乡下的木匠,一看图就能仿制出来!”
一位工部郎中看着那结构精巧却从未见过的犁,忍不住小声嘀咕:“这……这犁冠以皇后姓氏,是否……有违祖制?”
范柔柔耳朵尖,听见了,眼睛一瞪:“怎么?我的姓丢你家祖宗的脸了?这犁能让牛省力,地耕得更深,粮食就能多收。你要是能想出个更好的办法,这犁就跟你姓!”
那郎中吓得一哆嗦,头摇得像拨浪鼓:“不不不,臣愚钝,臣愚钝!‘范氏犁’好!‘范氏犁’甚好!”
整个凤仪宫,就在这种紧张又带着几分滑稽的气氛中,进行着一项浩大的工程。
李承稷处理完政务过来看时,只见自己的皇后正踩在凳子上,一手拿着根萝卜,一手拿着个土豆,唾沫横飞地给一群国家栋梁上课。
而那群平日里最重规矩礼法的老臣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却又偏偏眼神发亮,记得比谁都认真。
他没忍住,笑出了声。
他的皇后,总能用最匪夷所思的方式,干着经天纬地的大事。
就在这时,一位老翰林放下笔,满脸凝重地站起身,对着范柔柔深深一揖。
“皇后娘娘,臣有一惑,不吐不快。”
范柔柔看他神情严肃,也收起了玩笑的神态:“你说。”
“这些神物产量固然惊人,可毕竟是新作物,我朝百姓从未种植过。若贸然推广,万一水土不服,或是遭遇什么我们未知的病害,导致颗粒无收,那误的,可就是农人一整年的活路啊!”
此言一出,整个凤仪宫瞬间安静下来。
那些平日里眼高于顶的学士们,一开始还颇有微词,觉得皇后娘娘简直是胡闹,有辱斯文。可当他们亲眼看到那些高产的作物,亲耳听到范柔柔那些朴实却极有道理的农学知识时,所有人都被折服了。
他们这才明白,这位“疯批皇后”的智慧,早已超越了书本,扎根在了最深厚的土地里。
李承稷对她的计划,更是给予了百分之百的支持。
他知道,范柔柔正在做的,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这本小小的农书,比他颁布的任何一道圣旨,都更能安抚天下,稳固江山。
他亲自为这本书定名,既没有用范柔柔想的“皇后种菜心得”,也没用太严肃的“劝农书”。
他提笔,写下了三个大字——《范氏农经》。
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本能让万民吃饱饭的奇书,出自他的皇后,范柔柔之手。范家的荣耀,不再仅仅是忠君报国的赫赫战功,更是泽被苍生的不世之功。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范氏农经》终于编撰完成。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上册详细介绍了玉米、土豆、南瓜、红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方法、生长习性、病虫害防治。下册则汇集了范柔柔改良的曲辕犁、播种机等新式农具的图纸,以及堆肥、轮作、间苗等先进的耕作技巧。
书的最后,还附上了药婆婆整理的常见草药图谱,教农人在田间地头识别和利用草药,应对一些小病小痛。
当第一批用上好松烟墨、雪白宣纸印刷出来的《范氏农经》送到范柔柔面前时,她抚摸着书页上清晰的字迹和生动的图画,心中百感交集。
她想起前世,父亲为了给李承稷的烂摊子赈灾,活活累死在路上。兄长为了给李承稷打仗,战死沙场。范家满门忠烈,最终却落得个鸟尽弓藏的凄惨下场。
忠君,换不来善终。
那么这一世,她便换一条路走。
她不求青史留名,不求万古流芳。她只求,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因为她,少一些饥饿,多一些生机。
她将一本《范氏农经》郑重地递到李承稷手中。
“陛下,”她的声音平静而有力,“该让天下的百姓,都吃上饱饭了。”
李承稷接过书,看着她眼中闪烁的、比星辰还要明亮的光芒,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一个属于范柔柔,也属于大夏万民的全新时代,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