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民省长星夜赴京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未大肆扩散,却在汉东省和林城市一定层级内引起了微妙的关注和种种猜测。能够接触到核心信息的人们都知道,省长此行绝非寻常,必然与他在岩台县的调研,尤其是与那位年轻得不像话的常务副县长李为民的长时间单独会谈有关。
在岩台县,气氛则更为明显。县长和县委书记虽然对韩省长与李为民谈话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但省长临行前对李为民那份毫不掩饰的器重与期许,他们是看在眼里的。原本一些对李为民破格提拔心存疑虑,或因其年轻而略有轻视的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会议上,对李为民分管的领域提出的方案,反对的声音少了,附和的多了;平日里,主动到李为民办公室汇报工作、沟通想法的人也明显增多。
这种变化,李为民感受得最为真切。但他内心清醒无比,深知这些尊重和配合,更多是源于韩省长带来的“势”,而非他个人权威的真正树立。他告诫自己,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得住气,越要依靠扎实的工作和公正的处事来赢得人心。
他没有因为可能到来的“试点”机遇而好高骛远,反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岩台县当前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上。他继续推动“飞地经济”园区的细节完善,亲自协调解决首批入驻企业遇到的政策衔接和用工问题;他狠抓“岩台乡珍”品牌的质量管控,组织市场监管和农业部门对合作社进行突击抽查,对不合格产品坚决执行退出机制;他多次前往西部道路施工一线,查看工程质量和进度,协调解决建材供应和施工扰民等矛盾。
务实和低调,是李为民此刻最好的保护色。他深知,在高层决策尚未明朗之前,任何张扬和冒进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让原本有价值的探索夭折。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韩省长的特殊关注,也必然将李为民置于更复杂的舆论场和更挑剔的目光之下。
在林城市,郑国锋市长对李为民的稳健表现深感欣慰,在几次市级工作会议上,都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对岩台县探索方向的支持。这无疑为李为民在市级层面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但在汉东省里,情况则更为复杂。常务副省长赵立春的办公室内,烟雾缭绕。他听着秘书关于韩省长赴京以及岩台县近况的汇报,手指轻轻敲打着红木办公桌的桌面,眼神深邃难明。
“李为民……李太行……”他低声咀嚼着这两个名字,嘴角泛起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老首长的孙子,果然不是池中之物啊。韩省长这么急着去京城,看来是在下面挖到宝了。” 他对李为民本人并无直接的恶感,甚至对其能力有几分欣赏,但韩立民此举,无疑是在全省的改革棋局中,落下了一颗分量极重的棋子,这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他需要重新评估李为民这个变量,以及其可能对省内既有格局产生的影响。
而在吕州市,刚刚履新常务副市长不久的高育良,也通过自己的信息渠道,得知了韩省长岩台之行和李为民的一些情况。他端着茶杯,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吕州的城市景色,若有所思。“李为民……如此年轻,就能有这般见地和机遇,背后若无高人指点,那便是真正的天纵之才了。” 他习惯性地用学者的思维进行分析,“其提出的某些思路,比如土地经营权流转,确实触及了深层次问题。若能成功试点,影响不可估量。” 高育良对李为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混合着欣赏、探究,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于未来可能存在的合作或竞争的考量。
与此同时,在金山镇担任党委书记的祁同伟,也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很多县里、市里甚至省里来的领导,在视察金山镇时,总会或多或少地问起李为民副县长当初在这里的工作情况,言语间充满了探究的意味。祁同伟谨记李为民的叮嘱,回答得滴水不漏,只谈工作,不谈个人,将所有功劳归于集体决策和群众努力。但他内心深处,为学长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更加绷紧了弦,将金山镇管理得铁桶一般,确保不出任何纰漏,不给学长丢脸。
侯亮平在省检察院,自然也听到了更多关于李为民的风声。与之前捕风捉影的传闻不同,这次似乎有了更确凿的迹象,表明李为民不仅背景深厚,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最高层面的认可。这让他心中那种莫名的优越感和不服气更加郁结,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试图在政法战线干出成绩,证明自己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钟小艾则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只是淡淡地提醒丈夫:“各人有各人的路,做好自己最重要。”
面对这些或明或暗的波澜,李为民的心志如同被投入熔炉的钢铁,经受着反复的淬炼。他谢绝了几乎所有非必要的应酬和采访,将时间尽可能多地用在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他甚至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主动将韩省长可能争取试点的事情做了简要通报,但强调这只是“可能性”,要求大家保持平常心,当前首要任务还是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夯实县域经济基础,无论试点能否落地,岩台县自身的发展都不能停步。
这种不卑不亢、脚踏实地的态度,反而赢得了县委书记和县长更多的好感与支持。他们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不仅有能力,更有远超年龄的政治定力和大局观。
潜龙在渊,非是困顿,而是蓄势。李为民非常清楚,韩省长进京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无论是试点政策的落地执行,还是随之而来的更广泛关注和更复杂局面,都需要他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和更过硬的本领。他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从经济管理到法律法规,从政治理论到人情世故,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工具箱,打磨着自己的判断力。
他深知,唯有自身成为真正的砥柱,方能在这波澜渐起的时代大潮中,屹立不倒,甚至引领方向。岩台县的夜空下,县政府大楼那扇常常亮到深夜的窗户,见证着一位年轻改革者的坚守与成长。风暴或许尚未真正来临,但砥柱之心,已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