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山。那间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书房里,气氛凝重而微妙。
李为民的爷爷放下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忙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他靠在藤椅上,双目微阖,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着,久久不语。
电话是最高层的一位核心领导打来的,内容关乎他孙子李为民那份石破天惊的“分析报告”。
经过最高级别智囊团和情报机构的联合、反复、缜密的研判与论证,结论令人震惊却又不得不信服:李为民报告中基于现有信息推导出的结论,可能性极高!其逻辑之严谨,对局势把握之精准,对潜在风险和机遇洞察之深刻,远超许多专业机构。这份报告,如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探照灯,虽然无法照亮所有细节,却清晰地指明了风暴来临的方向和大致时间。
高层震动之余,立刻以最高效率启动了应对预案。一系列隐秘而迅速的外交接触、经济布局、安全部署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共和国这艘巨轮,正在悄然调整航向,准备迎接北方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并试图从中抓住那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幸福的“烦恼”——这份堪称“国士无双”的功劳,该如何对待它的提出者,李为民?
在一次范围极小的绝密会议上,这个问题被提了出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基层干部,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战略预判,按常理,擢升、重奖、调入核心智囊部门都不为过。但这样做,风险太大。
“太年轻了,位置太低了。”一位领导人缓缓开口,“如此重大的战略预警,如果公开来源,势必引起国内外的无限猜测和关注。他会立刻被置于聚光灯下,这对他个人的成长是毁灭性的,也不利于我们后续行动的保密。”
“不错,”另一位接口道,“而且,我们无法解释其信息来源和判断依据。说是纯粹基于公开资料的分析?太过骇人听闻,会引发不必要的内部争议和外部过度解读。必须保护他。”
商议来,商议去,各种方案都有利弊,难以决断。
最终,是那位南巡不久、威望崇高的老人拍了板。他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言九鼎的力量:“这个年轻人,不得了,了不得!立了大功,但不能赏,至少现在不能公开赏。”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深沉:“这份功劳,记下来。就记在我们几个老家伙心里,记在国家的功劳簿上。现在,要让他‘潜龙勿用’。让他继续在下面锻炼,按他自己的节奏成长。我们知道了有这么一块璞玉,暗中关注,适当保护,但不要拔苗助长。等到他真正成长起来,羽翼丰满,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时候,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今天的贡献。”
老人顿了顿,加重语气:“这件事,定为最高机密。知情范围,就控制在我们在座的,以及相关的几个核心家族知晓。对外,绝不允许泄露半个字!”
这一决定,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同。于是,这份足以改变一个人命运轨迹的天大功劳,被悄然封存于最高层的记忆和绝密档案之中,成为了一枚“隐藏的勋章”。
电话里,领导也将这个决定委婉地告知了李为民的爷爷,并征求他的意见。老爷子听完,沉默片刻,声音洪亮而坚定:
“我完全赞同!为国献策,是本分,不是筹码。为民还年轻,路要一步一步走,才踏实。这样处理,是对他最好的保护,也是对国家最负责任的态度!请组织放心,我们李家,绝无二话!”
挂断电话后,老爷子独自在书房里坐了许久。他起身,从书柜的隐秘处拿出一个陈旧的小木盒,里面是一枚磨损严重的八一勋章和几枚军功章。他轻轻抚摸着它们,眼中流露出追忆与感慨。
“小子……”他低声自语,嘴角却难以抑制地扬起一丝自豪到极点的笑意,“你这不声不响的,干的可是比你老子、比你爷爷当年在战场上炸碉堡还厉害的事儿啊……好!真好!不争功,不图名,沉得住气,是我李家的种!”
几天后,李为民接到了爷爷亲自打来的电话。没有过多的寒暄,爷爷的语气平静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
“为民,你写的那份东西,上面看过了。”
李为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结论是对的。”爷爷的话言简意赅,“上面已经着手布置了。”
李为民心中一块巨石落地,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欣慰涌上心头。自己能做的,做到了!
“但是,”爷爷话锋一转,“这件事,到此为止。功劳,给你记下了,但现在不能给你。这是最高层的决定,也是为了保护你。你明白吗?”
李为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道:“爷爷,我明白!我写那份报告,从来没想过要什么功劳。只要国家能因此受益,我就心满意足了!”
电话那头传来爷爷欣慰的叹息:“好!你能这么想,爷爷就放心了。记住,戒骄戒躁,沉下心来,在现在的位置上好好干。你的路,还长得很。”
“是!爷爷,我记住了!”
放下电话,李为民走到窗边,望着林城市略显灰蒙的天空。心中没有失落,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澄澈。他穿越而来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以这种方式,为国家抢得了至关重要的先机。这比任何个人的升迁授奖,都更让他有成就感。
“隐藏的功劳吗?”他微微一笑,“正合我意。”
他不需要聚光灯,他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去继续积累,去真正成长。这份“隐藏的功劳”,如同在他身上打下了一个无形的烙印,这既是护身符,也是沉甸甸的期待。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在某些最高层的目光中,已经有了他李为民这个名字。这,就够了。
他将这份惊天动地的秘密深深埋藏心底,脸上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平静与沉稳。第二天,他依旧早早来到办公室,整理文件,分析数据,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潜龙在渊,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飞龙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