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伟的调任,如同一块投入汉东政坛静湖的石头,涟漪缓缓扩散至不同角落。
吕州市委大院,气势恢宏,比林城市委大院更多了几分威严与历史的厚重感。祁同伟报到第一天,严格按照程序,先拜会市委书记高育良。
高育良的办公室书香浓郁,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占据了整面墙,与李为民办公室的简约务实风格迥异。高育良见到祁同伟,脸上露出了亲切而矜持的笑容,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并没有起身,只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同伟来了,坐。”高育良的声音温和,带着学者特有的从容,“调令下来,我就一直在等你。吕州的情况,比林城复杂,担子不轻啊。”
“高老师,”祁同伟依旧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恭敬,“以后就在您手下工作了,我一定努力学习,尽快熟悉情况,把工作做好,不辜负您的期望和组织信任。”
高育良微微颔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你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能力我是放心的。在林城,跟着为民同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过,吕州有吕州的特点。”他话锋一转,语气略显深沉,“市政府那边,达康同志风格比较……鲜明,抓工作雷厉风行,魄力很大。你作为常务副市长,要协助好达康同志,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好政府工作的节奏和规范。”
这番话听起来是正常的领导交代,但祁同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微妙的意味。高育良在肯定李达康能力的同时,也隐晦地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不规范”和“节奏”问题。这是在提醒他,要在政府工作中发挥“稳定器”和“规范者”的作用。
“我明白,高老师。我会谨记您的教导,既尊重李市长,也会坚持工作原则。”祁同伟谨慎地回答。
高育良满意地点点头,又关切地问了问他的生活安置问题,显得颇为周到。整个谈话过程,充满了师生间的温情,但底层涌动的,却是对吕州未来权力格局的某种预设。
拜会市长李达康,则是另一番景象。李达康的办公室简洁得近乎冷硬,除了必要的办公用品和一张巨大的吕州市地图,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他见到祁同伟,只是从文件上抬起眼,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没有任何寒暄。
“祁同伟同志,欢迎到吕州工作。”李达康的声音干脆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客套,“你的分工已经明确了,协助我负责市政府日常工作,主抓财政、发改、城建、交通这几个摊子。任务很重,时间很紧。”他拿起一份文件递给祁同伟,“这是吕州未来三年的城市拓展和交通枢纽建设初步规划,你尽快熟悉,一周内我要听你的具体落实思路。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我,或者找刘新建同志沟通。”
刘新建是赵立春的现任秘书,与李达康关系密切,这在汉东高层不是秘密。李达康特意点出刘新建,其意味不言自明。
祁同伟接过厚厚的规划书,感觉手心都有些发烫。李达康的风格果然名不虚传,直接、高效,不留任何情面,压力瞬间就传导了过来。
“李市长,我一定尽快熟悉,拿出方案。”祁同伟挺直腰板回答。
“嗯,”李达康应了一声,目光重新回到文件上,似乎谈话已经结束,“吕州不养闲人,也不讲空话。我要看的是结果。去忙吧。”
从李达康办公室出来,祁同伟后背渗出了一层细汗。他清晰地感受到了两位主要领导之间那无形的张力,而自己,正如李为民所预料的那样,被放在了这股张力的正中心。
就在祁同伟开始在吕州艰难适应新角色时,林城的李为民也并未停下脚步。四省联动规划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联合工作组的第一次协调会在即,林城作为关键枢纽,需要提交的方案至关重要。
然而,李洋等人的“软抵抗”也开始显现。在一次讨论林城配套产业园区选址和土地征用方案的会议上,分管城建的副市长,一位李洋提拔起来的干部,再次提出了“困难”。
“李书记,方案是很好,但涉及的几个村,拆迁难度很大,补偿标准要突破现有政策,财政压力也很大。是不是可以考虑放缓一步,或者换个区域?”他言辞恳切,仿佛全然在为市里考虑。
李为民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将目光投向列席会议的市财政局长和国土局长:“财政压力,要算大账,看长远。四省联动带来的机遇,远非这点拆迁成本可比。国土局,补偿标准可以在政策框架内灵活运用,但要确保公平公正,绝不能让老百姓吃亏。至于难度,”他看向那位副市长,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工作哪有没难度的?有难度就去克服,去沟通,去想办法。这件事,必须按计划推进,没有退路。”
他直接点将:“这件事,由你牵头成立专班,我每周要听一次进度汇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直接向我报告。”
那位副市长脸色微变,只能点头称是。李民用这种明确责任、限定时限的方式,将可能的推诿堵了回去。
会后,赵瑞龙来到李为民办公室,他如今对李为民愈发信服。
“为民哥,李洋那边的人,最近小动作不少。我听说,他们在私下串联,想在下一次常委会上,对产业园区配套资金的使用监管提出‘更严格’的方案,美其名曰防止浪费,实际上是想卡脖子。”
李为民冷笑一声:“意料之中。他们不敢明着反对四省联动这个大战略,只能在具体执行环节设置障碍。让他们提,只要是符合规定的严格监管,我们欢迎。但如果想借此拖延、歪曲,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
他沉吟片刻,对赵瑞龙说:“瑞龙,你的园区是我们林城产业升级的样板,要加快进度,尽快出效益、出形象。还有,同伟刚到吕州,人生地不熟,你那边如果有合适的商业伙伴在吕州有业务,可以适当介绍,帮他尽快打开一些工作局面,但记住,一定要合规,不能授人以柄。”
赵瑞龙心领神会:“我明白,为民哥,您放心,我知道分寸。”
与此同时,在省委大院,赵立春听着秘书刘新建关于吕州近况的汇报,特别是李达康对祁同伟“有待观察”的评价,以及高育良对这位学生“颇为关心”的态度,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这个祁同伟,倒是成了个有趣的棋子。”他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刘新建说,“看看他在高育良和李达康之间,能走出什么样的路来。也让为民同志看看,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人,离开了他的羽翼,能飞多高,能经多大的风浪。”
刘新建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接话,他知道,赵立春关注的,从来都不只是某个人,而是整个汉东权力格局的平衡与演变。
祁同伟的调离,看似只是正常的人事变动,却仿佛一根导火索,悄然引燃了汉东政坛更深层次的暗涌。林城的产业升级,吕州的权力博弈,省里的平衡之术,交织成一幅愈发复杂而波澜壮阔的画卷。李为民站在林城的指挥中心,目光似乎已经穿越了地域的限制,投向了那片更加风云激荡的战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