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竹叶上,岑卿推开李爷爷家的木门,开启了新一天的直播。院子里,数十根新砍的毛竹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在晨光中泛着深浅不一的青色。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跟李爷爷学习编筐的第一课——选竹子。岑卿将镜头对准竹堆,看起来简单的选竹,其实蕴含着很多学问。
直播间立刻热闹起来:
选竹子还要学?不是随便拿一根就行吗?
期待!李爷爷一看就是老把式!
这竹子看着都差不多啊,怎么选?
李爷爷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块湿布,正在擦拭手上的竹屑。听到岑卿的话,他微微一笑:选竹如选
李爷爷走到竹堆前,目光如炬地扫过每一根竹子。我们先从竹龄说起。他抽出一根颜色偏青的竹子,你们看这根,通体翠绿,竹节处的白粉还很厚,这是一年生的嫩竹。
他让岑卿用手触摸竹身:感觉一下,是不是比较软?
岑卿轻轻按压,竹子果然有明显的弹性。确实很软,像年轻人的皮肤。她对着镜头说。
李爷爷点点头:嫩竹纤维疏松,含水量高,编出来的筐子容易发霉变形。他取来篾刀,在竹子上轻轻一划,立即渗出清亮的汁液,看,水分太多,晒干后会严重缩水。
接着,他又选了一根颜色青中透黄的竹子:这根就不同了。你们看,竹节处的白粉已经变薄,颜色开始转黄,这是三年生的壮竹。
他让岑卿比较两根竹子的重量:掂掂看,有什么不同?
这根明显更沉一些。岑卿仔细感受着。
李爷爷解释道,三年的竹子,纤维密度达到最佳,既保持了韧性,又有了足够的硬度。他用指甲在竹身上划了一下,只留下浅浅的白痕,这样的竹子最适合编筐。
最后,他指向角落里几根颜色发白的竹子:那些都是五年以上的老竹了。他取来一根,轻轻一敲,发出沉闷的响声,听这声音,已经失去了活力。
李爷爷用篾刀在老竹上用力一劈,竹子应声裂开,断口处可见明显的纤维老化:老竹太脆,编织时容易断裂,而且缺乏韧性。
弹幕开始热烈讨论:
原来竹子也要选壮年期的!
长见识了,原来选竹子这么讲究!
李爷爷真是活百科全书!
选竹不仅要看年龄,还要看它的生长环境。李爷爷带着岑卿走到院子中央,那里摆放着来自不同山头的竹子。
他先拿起一根竹节均匀的竹子:这是南山阳坡的竹子。阳光充足,雨水适量,长得不疾不徐。他指着竹节,你们看,节距都在二十厘米左右,这是最理想的。
接着,他又取来一根竹节密集的竹子:这是北山阴坡的。光照不足,为了争夺阳光,长得又急又快。他让岑卿数节距,这一米长的竹子,有八个节,太密了。
节距太密会有什么影响呢?岑卿好奇地问。
李爷爷用篾刀劈开这根竹子:你们看,纤维排列杂乱,质地疏松。这样的竹子编筐,容易开裂变形。
这时,李爷爷又指向另一根竹子:那根就更不好了,是从溪边采的。
岑卿仔细看去,发现这根竹子颜色特别青翠,竹节却有些扭曲。溪边的竹子有什么问题?她问。
水分太足,长得太快。李爷爷摇摇头,就像被溺爱的孩子,外表光鲜,内里空虚。他轻轻一弯,竹子就发出的响声,太软,没筋骨。
弹幕纷纷感叹:
没想到竹子的生长环境这么重要!
这得积累多少年经验才能一眼看出来啊!
感觉每根竹子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
李爷爷开始教授更细致的甄别方法。来,我教你们怎么看竹子的品相。
他先教岑卿:好竹子要青中透黄,黄中带青。太青则嫩,太黄则老。他让岑卿对着阳光观察竹子的颜色变化,你看,这根的颜色过渡很自然,说明生长均衡。
接着是:手感要沉实,但不能过重。过重可能是水分太多,过轻则是质地疏松。李爷爷让岑卿反复比较不同竹子的重量,记住这个手感。
然后是:李爷爷用指节轻轻敲击竹身,发出清脆的响声。听,这个声音清亮悦耳,说明质地均匀。他又敲击另一根,声音略显沉闷,这个就不行了,内部可能有瑕疵。
最让岑卿惊讶的是:好竹子自带清香,这是活竹的味道。如果有霉味或异味,说明存放不当或已经变质。
李爷爷还教了一个绝活——:清晨来看,好竹子上会凝结均匀的露水。如果露水分布不均,说明竹子质地不匀。
现在,你来试试。李爷爷退后一步,让岑卿亲自挑选。
岑卿有些紧张地走到竹堆前,回忆起刚才学到的要点。她先选了一根颜色青翠的竹子,用手掂了掂,又轻轻敲击。
李爷爷,这根怎么样?她不确定地问。
李爷爷走过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觉得呢?
我觉得颜色有点太青了,可能是嫩竹。岑卿犹豫地说。
没错,李爷爷赞许地点头,再挑一根。
这次岑卿更加仔细,她反复比较,最后选了一根青黄相间的竹子:这根节距均匀,手感沉实,敲击声清脆,应该是好竹子。
李爷爷接过竹子,仔细检查后露出欣慰的笑容:选对了。不过...他指着竹节处一个不起眼的小黑点,这里有个虫眼,虽然不影响使用,但要记住避开这样的瑕疵。
直播间的观众看得入迷:
太专业了!每个细节都要注意到!
这比考试还难啊!
传统手艺的学问真是太深了!
在选竹的过程中,李爷爷不时说出一些富有哲理的话。
选竹如择友,要选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他抚摸着一根优质的竹子说,急功近利选嫩竹,看似省事,实则后患无穷。
每一根竹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李爷爷继续说着,我们要学会尊重它们的特性。适合编大筐的竹子,不一定适合编小篮;适合做经线的,不一定适合做纬线。
他指着不同规格的竹子解释道:粗壮的适合编背篓,细柔的适合编菜篮,老韧的适合编箩筐。因材施用,才是智慧。
岑卿若有所思:所以选竹不仅要会挑,还要知道挑来做什么用?
正是。李爷爷满意地点头,一个真正的手艺人,要从选料开始,就在心里构思成品的模样。
选竹教学持续了整个上午。岑卿在李爷爷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手掌被竹刺划了好几道口子,但她毫不在意。
现在闭上眼睛,李爷爷说,凭手感选一根好竹子。
岑卿蒙上眼睛,在竹堆中细细摸索。她用手感受竹子的质地,用耳朵倾听敲击的声音,用鼻子辨别竹子的香气。最后,她自信地抽出一根竹子。
就是这根!她摘下眼罩。
李爷爷检查后,欣慰地笑了:出师了。
直播间的观众为之沸腾:
太厉害了!闭着眼睛都能选出来!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看得我好感动!
夕阳西下,选竹课程告一段落。岑卿看着满院的竹子,感慨地说: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每一根竹子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而我们手艺人,就是要听懂这些故事,选出最适合的那一个。
李爷爷站在她身旁,望着天边的晚霞:这门手艺传了五代人,选竹的学问也积累了五代。今天,我把它传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