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的妥协来得比高浪预想中更快。
联合发行协议签订后的第三天,盛世影业的宣发团队就进驻了《遇见》的后期制作组。领头的宣发总监姓李,是圈内有名的“金牌推手”,据说曾把三部小成本电影硬生生捧成了票房黑马。
“高导,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宣发方案。”李总监把厚厚一叠文件放在桌上,语气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重点放在‘治愈系’和‘现实题材’两个标签上,主打年轻观众和文艺片爱好者。首映定在圣诞档,正好赶上学生放假。”
高浪翻看着方案,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方案里充斥着“流量明星站台”“病毒式营销”“话题炒作”等字眼,甚至建议放出刘一菲和陈默的“绯闻路透”来吸引关注——这些手段确实能快速提升热度,却与《遇见》安静克制的调性背道而驰。
“李总监,”高浪放下方案,指尖在“绯闻炒作”四个字上轻轻点了点,“这些我们都不需要。”
李总监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会被拒绝:“高导,现在的电影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话题度,就算片子再好,也很难突围。”
“《遇见》不是靠话题度活着的电影。”高浪的语气很坚定,“它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就该用普通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宣传。你把这些花哨的东西都去掉,我们只做一件事——让想看它的人,能看到它。”
“这...”李总监有些犹豫,“周总那边...”
“周总会理解的。”高浪打断他,起身走到剪辑台前,调出一段未完成的片花,“你看这个。”
屏幕上,林晚星坐在老酒馆的窗边,看着窗外的雪花发呆。老周的声音从画外传来:“人这一辈子,就像走夜路,有时候觉得挺不过去了,其实再往前走两步,天就亮了。”没有背景音乐,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简单的对话和安静的画面,却让人莫名地心头一暖。
李总监看着片花,原本紧绷的表情渐渐柔和下来。从事宣发多年,他见过太多靠噱头包装的烂片,却很少见到这样能让人静下心来的作品。
“我明白了。”李总监沉默片刻,终于点了点头,“我会重新调整方案,主打‘真实’和‘共鸣’。但有一点,排片率必须保证在10%以上,否则再好的片子也传不出去。”
“这个没问题。”高浪笑了笑,“我相信看过片花的院线经理,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并非没有道理。当修改后的宣发方案带着精简版片花送到各大院线时,原本持观望态度的经理们纷纷松了口。中影旗下的影院带头给出了15%的排片,就连之前被盛世施压的几家院线,也悄悄把《遇见》的排片率提到了8%。
周建明的电话就是在这时打来的,语气里听不出喜怒:“高浪,听说你把李总监的方案全改了?”
“不是全改,是调整。”高浪正在给配乐师讲自己的想法,闻言按下暂停键,“《遇见》不适合那些炒作手段。”
“你就这么有把握?”周建明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要是票房扑了,中影那边你怎么交代?”
“票房不是唯一的标准。”高浪的语气很平静,“至少我能保证,看过《遇见》的人,不会骂它是烂片。”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久到高浪以为信号断了,才传来周建明疲惫的声音:“随你吧。但你记住,这是盛世最后一次让步。要是输了,我们两败俱伤。”
“不会输的。”高浪挂了电话,转身对配乐师说,“刚才说到哪儿了?对,钢琴的调子再低一点,像雪落在地上的声音。”
后期制作进入冲刺阶段,整个团队都绷紧了弦。高浪几乎住在了剪辑室,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睛熬得通红。刘一菲和陈默只要没戏,就会来片场帮忙,有时是带些热咖啡,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看高浪对着屏幕一遍遍调整画面。
这天深夜,高浪正在给最后一场戏调色,刘一菲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张涛说你一天没吃东西了。”
汤是用老母鸡炖的,香气四溢。高浪接过碗,却没立刻喝,只是看着屏幕上林晚星最后那个释然的笑容发呆。
“在想什么?”刘一菲在他身边坐下,轻声问。
“在想,我们是不是太理想化了。”高浪苦笑一声,“拒绝了盛世的宣发方案,排片率虽然达标了,但跟那些大制作比起来还是差太远。万一观众不买账,所有人的努力都白费了。”
这是他第一次流露出犹豫。面对资本的步步紧逼时,他可以硬气,可以抗争,但面对未知的市场,再坚定的信念也难免动摇。
刘一菲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突然伸手,轻轻按了按他的太阳穴:“我拍过很多大制作,也演过不少烂片。那些片子上映时满城风雨,可看完之后,能让人记住的,往往只有几句台词,甚至什么都记不住。”
她顿了顿,语气认真:“但《遇见》不一样。它像一杯温水,看起来平平无奇,喝下去却能暖到心里。这样的片子,总会有人懂得珍惜的。”
高浪愣住了,转头看着刘一菲。灯光下,她的侧脸柔和而坚定,眼神里没有丝毫怀疑。这个出道即巅峰的女演员,见惯了娱乐圈的浮华,却依然相信最朴素的道理——好东西,总会被看见。
“你说得对。”高浪笑了,端起汤一饮而尽,暖流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总会有人懂得珍惜的。”
平安夜那天,《遇见》的首映礼在中影国际影城举行。没有邀请流量明星站台,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来的大多是业内的导演、编剧,还有一些通过提前观影活动选出的普通观众。
周建明也来了,穿着一身深色西装,脸色看不出情绪。他走到高浪面前,递给他一杯香槟:“不管结果如何,这部片子,确实比我想象中好。”
这是他第一次正面肯定《遇见》。高浪接过香槟,轻轻碰了一下杯:“谢谢。”
首映开始,灯光暗了下来。高浪坐在最后一排,手心微微出汗。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李建国的信任,剧组的努力,还有那些被盛世打压时,默默支持他的人。
放映过程中,影院里异常安静,偶尔能听到低低的啜泣声。当片尾字幕升起,林晚星那句“其实我们都在遇见自己”的台词响起时,全场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高浪看着站起来鼓掌的观众,眼眶突然有些发热。他知道,他们没有输。
首映结束后,第一批影评迅速在网上传开。不同于以往的商业片评论,这些影评大多带着个人感悟:
“在林晚星身上,看到了去年失恋时的自己。”
“老周说‘天总会亮的’,这句话我记下来了。”
“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华丽的特效,却让我哭湿了一包纸巾。”
口碑发酵的速度远超预期。第二天一早,“《遇见》后劲太大”的话题就冲上了热搜,不少观众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有人专门跑到影院,只为看一场能让自己静下心来的电影。
李总监拿着最新的排片数据冲进剪辑室时,声音都在发抖:“高导,各大院线主动增加排片了!现在的排片率已经到25%了!票房也破千万了!”
高浪看着数据,突然笑了。他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周建明的祝贺短信随后发来,只有简单的几个字:“算你赢了。”
高浪没有回复,只是把手机揣回口袋,走到剪辑台前,开始准备《遇见》的蓝光版制作。他知道,这场与资本的博弈,他不仅赢了,更证明了一件事——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依然有观众愿意为真诚的故事买单。
而这,正是他建立娱乐帝国最需要的底气。
几天后,中影的会议室里,李建国拿着《遇见》的票房报告,笑得合不拢嘴:“小高啊,你可真是给我长脸了!昨天文化部的领导还给我打电话,说《遇见》拍出了普通人的精气神,让我多支持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
高浪笑了笑:“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别谦虚了。”李建国摆摆手,话锋一转,“对了,我听说你想成立工作室?”
高浪愣了一下:“李局怎么知道?”
“圈就这么大,你的动静瞒不住人。”李建国递给她一份文件,“这是中影旗下几家影视基地的合作意向书,你要是成立工作室,场地、设备都可以按成本价给你用。算是...中影对你的投资吧。”
高浪看着文件,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合作,更是李建国对他的认可和支持。
“谢谢李局。”他郑重地接过文件,“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走出中影大楼,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高浪掏出手机,给张涛打了个电话:“通知大家,准备一下,我们要搞点大事情了。”
电话那头传来张涛兴奋的声音:“浪哥,是不是要成立工作室了?我早就准备好了!”
高浪笑着挂了电话,抬头望向天空。重生后的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接下来,他要做的,是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娱乐圈里,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规则——一个让好作品发光,让真诚被看见的规则。
而这个规则的起点,就是即将诞生的“浪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