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净化”能力在实战中展现出颠覆性的潜力,妞妞在青囊城核心圈内的身份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她不再仅仅是被保护和研究的目标,更是一个被倾注了巨大期望的、活的“战略资产”。这种转变,即便在李芸和季青瑶竭尽全力的呵护与缓冲下,也依然如同无声的细雨,透过层层防护,悄然浸润了妞妞生活的方方面面。
研究团队对她的测试进入了新的阶段,更加系统化,同时也更具挑战性和压力。为了探索“净化”能力的广度、深度及适用性,研究人员开始引入更多样化、更具代表性的污染样本:不仅仅是之前接触过的生物体创伤,还包括被高浓度辐射尘埃严重污染的土壤块、感染了不同种类恶性孢子的植物组织、从城外危险区域采集回来的、成分未知的腐蚀性液体,甚至……是从阵亡战士遗物上小心翼翼刮取下来的、疑似残留着极其微弱的“牧者”能量痕迹的样本。
这些样本,在妞妞高度敏锐的感知中,化为了各种令人极度不适的“感觉”。辐射尘埃是尖锐的“刺痛”和“灼烧感”;恶性孢子是黏腻阴冷的“窒息感”和“腐烂气息”;而那些属于“牧者”的能量痕迹,则是一种更深沉、更令人本能恐惧的“虚无”与“死寂”,仿佛要将一切生机都吞噬殆尽。每一次接触,对妞妞而言都是一次精神上的煎熬和本能层面的排斥反应。她需要消耗比以往多数倍的精神力量,去克服这种强烈的生理与心理不适,努力调动起内心那团“温暖”、“明亮”的净化之光。
成功的案例固然有,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比如她成功使一小块被辐射污染的土壤恢复了微弱生机,让一株感染孢子的植物停止了溃烂。但失败的次数更多。有时是她无法在强烈的负面感受中有效凝聚净化能量;有时是净化效果微乎其微,杯水车薪;有时甚至会因为目标污染能量过于强悍或诡异,导致她的净化能量受到反冲,让她自己感到短暂的眩晕、恶心甚至精神恍惚。每次失败,尤其是看到研究人员(尽管他们尽量掩饰)脸上闪过的失望神色时,妞妞都会显得格外沮丧,小嘴紧抿,大眼睛里蓄满泪水,低着头小声啜泣,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厉害”了,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李芸将这些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心痛如绞。她开始更加坚定地扮演起“保护者”的角色,严格介入研究计划的制定。她与白栀、楚望等人进行了多次温和却寸步不让的沟通,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争执。她的核心立场明确而坚决:妞妞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童年发展,必须放在所有科研目标之上!绝不能为了追求数据进度而进行任何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实验!必须保证妞妞有足够的游戏、休息和纯粹“无用”的快乐时光!
“她还只有五岁!”李芸在一次会议后,情绪有些激动地对季瑶倾诉,眼圈泛红,“他们不能把她当成一个没有感觉的仪器来对待!我看得出来,她累,她压力大,她晚上有时会做噩梦!我怕长此以往,她那份最宝贵的‘纯净’会被磨掉!”
季青瑶深深地理解李芸的担忧。她也时常在思考这个沉重的问题。能力的成长固然至关重要,这关乎无数人的生死存亡。但让妞妞在承受这份远超年龄的重担时,依然能保有一份相对健康、快乐(在末世背景下极其奢侈)的童年,守护她内心那份善良与光明的本源,或许才是确保她的能力能够持续成长、乃至最终发挥出真正力量的基石。一个内心充满阳光、被爱滋养的净化者,与一个在压力和期望下变得焦虑、枯萎的净化者,其所能绽放的光芒,注定是天壤之别。
因此,季青瑶有意识地在她与妞妞的互动中,大幅增加了那些看似“毫无科研价值”的内容。她会带妞妞去那个模拟庭院,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看人工溪流如何模拟四季变化;她会用尽可能温和的语言,给妞妞讲述那些删减了所有血腥残酷情节的童话故事,告诉她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公主、精灵和会说话的动物;她甚至开始利用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以游戏的方式,教妞妞一些最最基础的自我保护动作——如何快速蹲下寻找掩体,如何利用小巧的身体躲避危险,并非指望她战斗,而是希望能潜移默化地赋予她一点点在危机中求生的本能和自信。
只有在这些完全剥离了“任务”和“能力”的纯粹时刻,妞妞才会真正卸下那份无形的重担,重新变回那个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女孩。她会因为季青瑶模仿小动物的笨拙动作而咯咯笑个不停,会缠着季瑶追问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后来怎么样了,会指着模拟天空中被设计出的“云朵”变化,问它们是不是也会像书里说的那样变成雨落下来。
能力的成长伴随着责任的重压,而童年的快乐与纯粹的情感联结,则是抵抗这重压的缓冲剂与滋养源。如何在推动研究进展与守护孩子天性之间找到那个艰难的、动态的平衡点,成为了李芸、季青瑶、乃至整个“种子计划”团队需要共同面对、不断调整的长期核心课题。妞妞,就在这充满关爱、期望、压力与保护的复杂生态中,如同一株生长在温室与风暴交界处的幼苗,努力地汲取着阳光雨露,也顽强地抵抗着外界的风霜。她那独特的净化之光,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失败、调整与呵护中,如同经过精细打磨的璞玉,逐渐褪去蒙尘,显露出愈发温润而坚韧的内在光华。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未知,但所有守护这缕微光的人们,信念愈发坚定:无论代价如何,必须让这光,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