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1. 户部南仓:锈锁开时谷香来

户部的粮仓坐落在京城南隅,背靠正阳街,面朝通济巷,是大雍朝储存官粮的核心之地。往日里,这粮仓的大门总是紧闭着,仿佛要将世间所有的饥苦都隔绝在外,只留下门前空荡荡的石阶,和偶尔路过的百姓投来的渴望目光。大门是用百年的楠木制成,木材纹理紧实,历经风雨却依旧挺拔,只是常年的封闭让木材边缘积了一层薄灰,显得有些破败。门上挂着的铁锁更是厚重,足有孩童的手臂粗细,锁身布满了锈迹,红褐色的锈斑像一道道干涸的血痕,无声地诉说着粮仓的封闭与百姓的饥馑。

这日辰时刚过,通济巷里却比往常热闹了些,十几个饥民拄着木棍、牵着孩子,零零散散地守在粮仓外的石阶下。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青色的布衣上打满了补丁,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里面枯黄的棉絮,风吹过的时候,棉絮便跟着打颤。为首的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丈,他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颧骨高高凸起,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一双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粮仓的大门,像是在期盼着什么奇迹。

突然,巷口传来一阵马蹄声,紧接着是车轮碾过石板路的“轱辘”声。饥民们纷纷抬头望去,只见三匹马拉着一辆青色的官车驶来,车帘掀开,走下来一位身着褐色官袍的官员,正是户部司农官苏明远。苏明远身后跟着两个小吏,一个捧着文书,一个手里拎着一串铜钥匙,钥匙串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在寂静的巷子里格外醒目。

苏明远走到粮仓门前,停下脚步,目光落在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锁上,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腰间的布带。他任职司农官已有三年,这三年里,上级的指令总是“囤粮以备不时之需”,可他每次路过通济巷,都能看到饥民们蜷缩在墙角的模样,甚至有一次,他亲眼看到一个孩童因为饿极了,抓起地上的草根往嘴里塞。那一刻,他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可官阶低微的他,始终不敢违背上级的命令。

拎着钥匙的小吏走到铁锁前,手指有些颤抖地取出一把最大的铜钥匙。这把钥匙同样生了些锈,他先是对着锁孔吹了吹灰,又用袖子擦了擦钥匙齿,才小心翼翼地将钥匙插进去。“咔哒——”一声轻响,像是打破了多年的沉寂,铁锁内部的机关终于松动。小吏咬了咬牙,手腕用力一拧,又是“咔哒”一声,厚重的铁锁终于被打开,掉落在石阶上,发出“哐当”的声响。

饥民们听到声音,纷纷围了上来,眼睛里满是期待,却又不敢靠得太近,只是在原地小声议论着。苏明远深吸一口气,对着身后的两个兵士点了点头。那两个兵士身材高大,穿着青色的兵服,走上前,一人抓住一扇大门的门环,“嘿”地一声发力,沉重的楠木大门缓缓向内推开,门轴转动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像是老人在低声叹息。

大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浓郁的谷物香气从粮仓内飘了出来,先是淡淡的,随着门缝越来越大,香气变得愈发浓烈。那香气里有粟米的醇厚,有小麦的清甜,还有稻谷的清香,混杂在一起,顺着风飘到巷口,让饥民们忍不住抽动鼻子,有的孩子甚至伸出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苏明远率先走进粮仓,身后的小吏和兵士也跟着进去。粮仓内部宽敞得很,足有半个市集大小,屋顶是木质的梁架,上面铺着青瓦,阳光透过屋顶的气窗照进来,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地面上铺着青石板,打扫得很干净,没有一丝灰尘。粮仓里堆放着三座巨大的粮堆,分别是粟米、小麦和稻谷,每一座都有一人多高,像三座小小的山。

粟米堆在最左边,金黄色的粟米颗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偶尔有几颗粟米从堆上滚下来,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嗒嗒”的声响。小麦堆在中间,用白色的麻布覆盖着,掀开麻布一角,能看到小麦的颜色偏浅黄,颗粒比粟米略大,捧在手里沉甸甸的。稻谷堆在最右边,稻谷穗还带着些许青色,显然是新收不久的,散发着最清新的稻香,让人闻着就觉得安心。

粮仓的四根梁柱分别立在四角,都是粗壮的柏木,柱子上原本用黑漆写着“官仓重地,闲人免进”八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却透着一股冰冷的威严。苏明远走到一根梁柱前,正想伸手触摸那些字迹,却突然发现,黑漆写的大字正在慢慢淡化,像是被水冲刷过一样,黑色渐渐褪去,露出柱子本身的浅棕色。

紧接着,一道金色的光芒从柱子内部透了出来,先是微弱的光点,然后逐渐汇聚成笔画,慢慢浮现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八个篆字。那篆字的笔画饱满,金色的光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仅照亮了这根梁柱,还将光芒扩散到其他三根柱子上。很快,另外三根柱子上的“官仓重地”也褪去,同样浮现出金色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篆字,四道金光交织在一起,将整个粮仓照得亮堂堂的,连屋顶的阴影都消散了不少。

“这……这是怎么回事?”捧着文书的小吏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手里的文书差点掉在地上。苏明远也愣住了,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心里却莫名觉得温暖,仿佛有一股暖流从脚底升起,传遍全身。

就在这时,粮仓角落里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几只灰黑色的老鼠从粟米堆旁窜了出来。这些老鼠原本在粮仓里肆无忌惮地啃食粮食,此刻却像是被金色的光芒吓到了,浑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沿着墙角飞快地跑向大门,跑出粮仓后,又钻进巷口的排水沟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显然,它们害怕这充满仁政气息的地方,再也不敢在这里停留。

2. 司农临仓:一声令下万民欢

苏明远回过神来,转身走到粮仓门口,看着外面围拢的饥民,脸上满是羞愧。他想起过去三年,自己每次接到囤粮的指令,都只是机械地执行,从未想过要为这些饥民争取什么。有一次,通济巷里的一个老妇跪在他的官车前,哭着求他给点粮食,说家里的孙子快饿死了,可他却只能以“官粮不可私动”为由,让兵士把老妇扶走,那一刻,老妇绝望的眼神,他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他抬手擦了擦眼角,然后抬起头,对着饥民们挥了挥手,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坚定:“乡亲们,都进来吧!”饥民们听到这话,先是愣了一下,互相看了看,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个年过六旬的老丈往前走了一步,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您说的是真的?我们……我们真的能进去拿粮食吗?”

苏明远点了点头,语气更加温和:“是真的。朝廷开仓放粮,尔等尽管取用,莫要争抢!”他特意提高了音量,让巷口的饥民也能听到。这句话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饥民们瞬间沸腾起来,先是小声的欢呼,然后声音越来越大,有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还有的人抹起了眼泪,那是喜悦的泪水,是盼了许久的希望终于到来的泪水。

老丈拄着拐杖,第一个走进粮仓,他走到粟米堆前,伸出颤抖的手,轻轻捧起一把粟米。金黄色的粟米在他粗糙的手掌里,颗粒饱满,带着温暖的温度,他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将粟米放回堆上,像是在对待什么珍宝。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年轻的妇人,她怀里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孩子脸色蜡黄,嘴唇干裂,紧紧咬着妇人的衣襟。妇人走到小麦堆前,拿起一个麻布口袋,慢慢地往里面装小麦,动作很轻,生怕装多了会被责备。

苏明远站在一旁,看着饥民们有序地领取粮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注意到,有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并没有先给自己装粮,而是先帮着身边的老弱妇孺,有的帮老丈扛粮袋,有的帮妇人抱孩子,还有的主动将自己的麻布口袋让给没有袋子的人。没有人争抢,也没有人吵闹,大家都很有默契地排着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久违的笑容,那笑容像是春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多日的阴霾。

他身后的小吏忍不住说道:“苏大人,没想到乡亲们这么守规矩,我还以为会乱起来呢。”苏明远笑了笑,说道:“百姓们都是淳朴的,只要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自然会懂得感恩。以前是我们把他们逼得太紧了,才让他们活得那么艰难。”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以后,我们不能再这样了,要让百姓们都能吃饱穿暖,这才是为官者该做的事。”

小吏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而是跟着兵士一起,帮着饥民们装粮食。粮仓里的气氛越来越热闹,有孩子的笑声,有妇人的道谢声,还有汉子们爽朗的交谈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温暖的歌谣,回荡在宽敞的粮仓里。苏明远看着眼前的景象,眼角又湿润了,这一次,是欣慰的泪水。

很快,第一个领取粮食的老丈装满了一袋粟米,他扛着粮袋,走到苏明远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多谢苏大人,多谢朝廷!有了这些粮食,我家的孙子就能活下去了!”苏明远连忙扶起老丈,说道:“老丈不必多礼,这是朝廷应该做的。快回家吧,别让孩子等急了。”老丈点了点头,扛着粮袋,脚步轻快地走出了粮仓,虽然粮袋很重,但他走得却比来时稳当多了。

越来越多的饥民领完粮食,走出粮仓,他们有的扛着粮袋,有的提着粮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苏明远站在粮仓门口,一一目送他们离开,每当有人向他道谢,他都会笑着回应,告诉他们这是朝廷的仁政,是皇帝陛下对百姓的关怀。他知道,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对这些饥民来说,这却是救命的恩情。

太阳渐渐升到了头顶,阳光变得更加温暖,照在苏明远的褐色官袍上,让他觉得格外舒服。他回头看了看粮仓里,还有几个饥民在领取粮食,小吏和兵士们还在忙碌着,金色的篆字依旧在梁柱上闪耀,谷物的香气依旧浓郁。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为百姓着想,哪怕违背上级的指令,也要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因为他终于明白,只有让百姓们吃饱穿暖,国家才能真正繁荣昌盛,朝廷的根基才能稳固。

3. 仓外和声:老弱相扶分谷忙

粮仓外的空地上,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领完粮食的百姓。这块空地原本是用来堆放粮仓杂物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干草和木屑,平日里很少有人来。但此刻,这里却成了百姓们的“临时聚集地”,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粮袋、粮筐,开始互相帮忙整理粮食,或者分享着心中的喜悦。

一个身材高大的壮年汉子站了出来,他叫李铁柱,是通济巷里的铁匠,因为旱灾,铁匠铺关了门,家里也断了粮,今天也是来领粮的。他拍了拍手,对着周围的百姓说道:“乡亲们,大家听我说一句!老人们年纪大了,孩子们也饿了,咱们先把粮食分一分,让老弱妇孺先把粮食带回家,剩下的咱们再慢慢弄,好不好?”

百姓们纷纷响应,有的说“李大哥说得对”,有的说“就听李大哥的安排”。李铁柱见状,心里很高兴,他走到一个老妇面前,老妇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竹筐,里面装着半筐稻谷,正愁着怎么带回家。李铁柱接过竹筐,说道:“张婶,我送您回家吧,您家离这儿也不远,我顺便帮您把稻谷倒出来晒晒。”老妇连忙道谢:“多谢铁柱啊,你真是个好孩子。”

另一边,几个妇人围在一起,正在给孩子们分粮食。一个妇人从自己的粮袋里抓出一把炒粟米,这是她之前省下来的,用铁锅炒过,香脆可口。她把炒粟米分给身边的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拿到一小把,孩子们立刻把粟米塞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一个小男孩吃完后,还拉着妇人的衣角,小声说:“婶婶,还有吗?真好吃。”妇人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又抓了一把给他:“慢点吃,别噎着,以后还有很多呢。”

李铁柱送完张婶回家,又回到空地上,看到还有几个老人在吃力地扛着粮袋,他连忙跑过去帮忙。其中一个老人是个鞋匠,姓王,大家都叫他王鞋匠,他的腰因为常年做鞋,已经弯得很厉害了,扛着粮袋走一步都要喘口气。李铁柱接过王鞋匠的粮袋,扛在自己肩上,说道:“王大爷,您跟在我后面就行,我送您回家。”王鞋匠感激地说:“铁柱啊,真是麻烦你了,要不是你,我这袋粮食还不知道要扛到什么时候呢。”

空地上的气氛越来越和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没有一丝争抢的迹象。有的百姓家里没有粮袋,其他人就主动把自己多余的麻布口袋借给他们;有的百姓不知道怎么储存粮食,有经验的老人就会告诉他们,要把粮食放在干燥的地方,还要用竹筐装起来,防止老鼠啃食;还有的百姓担心粮食不够吃,大家就互相安慰,说朝廷既然开仓放粮了,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粮食,让他们不用担心。

苏明远走出粮仓,看到空地上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没有走过去打扰大家,只是站在远处静静地看着。他看到李铁柱忙碌的身影,看到妇人们给孩子们分粟米的场景,看到老人们互相搀扶着回家的画面,这些都让他觉得,自己今天做的决定是对的。他想起之前上级说的“囤粮以备不时之需”,现在才明白,百姓们的温饱,才是最大的“不时之需”,如果百姓们都活不下去了,囤再多的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这时,一个小女孩跑到苏明远面前,她手里拿着一朵小小的野花,花瓣是淡紫色的,很是可爱。小女孩抬起头,看着苏明远,小声说:“大人,这朵花送给您,谢谢您给我们粮食。”苏明远蹲下身,接过野花,笑着说:“谢谢你,小姑娘,这朵花真好看。”小女孩听到夸奖,开心地笑了起来,蹦蹦跳跳地跑回了母亲身边。

苏明远拿着野花,站起身,再次看向空地上的百姓。太阳已经偏西,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光斑。百姓们大多已经带着粮食回家了,空地上只剩下几个帮忙打扫的汉子,他们正在把散落的粮食捡起来,装回粮袋里,然后把空地打扫干净。

李铁柱看到苏明远,走了过来,说道:“苏大人,谢谢您啊,今天要是没有您,我们还不知道要饿多久呢。以后要是朝廷还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我们肯定帮忙。”苏明远拍了拍李铁柱的肩膀,说道:“李大哥不用客气,这是朝廷应该做的。以后大家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去户部找我,只要我能帮上忙的,一定不会推辞。”

李铁柱点了点头,又回去打扫空地了。苏明远站了一会儿,转身走进粮仓,让小吏和兵士们把粮仓的大门关好,但没有再锁上。他觉得,以后这粮仓的大门,应该经常打开,让百姓们知道,朝廷的粮食,是为他们准备的。他抬头看了看梁柱上的金色篆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八个字,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耀眼。他知道,从今天起,户部南仓,不再是封闭的官仓,而是百姓们的“希望之仓”。

4. 大理深狱:黑岩湿牢囚民苦

与户部南仓的热闹不同,京城西北的大理寺牢狱,依旧是一片沉寂。大理寺牢狱坐落在乱葬岗附近,周围荒草丛生,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通往这里,路上布满了碎石,平日里很少有人经过,只有押送犯人的囚车,会偶尔在这里停留。牢狱的外墙是用黑色的岩石砌成的,岩石表面粗糙,没有任何装饰,只有在大门上方,刻着“大理寺狱”四个黑色的大字,字体冰冷,透着一股威严,让人望而生畏。

走进牢狱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子里铺着青石板,石板上有许多裂缝,裂缝里长满了青苔,湿漉漉的,踩上去很容易滑倒。院子的两边各有一排牢房,每间牢房都有一扇厚重的铁门,铁门上有一个小小的铁窗,用来通风和送饭。铁窗上装着粗粗的铁栏,间隙很小,只能勉强伸出一只手。

牢房内部阴暗潮湿,地面是泥土铺成的,因为常年见不到阳光,泥土总是湿乎乎的,踩上去会留下深深的脚印。墙壁上也长满了青苔,绿色的青苔覆盖在黑色的岩石上,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牢房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小的木桶,是用来装排泄物的,木桶没有盖子,散发着难闻的臭味,与霉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股令人作呕的气息,让人难以忍受。

每间牢房里都关押着几个人,他们都是因无力缴纳赋税而被囚禁的百姓。有的是农夫,因为去年的旱灾,地里颗粒无收,交不起税;有的是商贩,因为市集萧条,生意做不下去,欠了官银;还有的是手艺人,因为官府要的贡品太多,实在拿不出来,被抓了进来。他们大多穿着破旧的囚服,囚服是灰色的,布料粗糙,上面沾满了泥土和污渍,有的地方还破了洞,露出里面的皮肤。

在最里面的一间牢房里,关押着一个名叫陈阿牛的农夫。陈阿牛今年三十多岁,原本是城郊的农户,家里有一亩三分地,妻子和一个五岁的儿子。去年旱灾,地里的庄稼全枯死了,家里的存粮也吃完了,他四处去借粮,却没有人愿意借给他。到了缴纳赋税的时候,他实在拿不出钱和粮食,就被官府的人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理寺牢狱,这一关,就是三个月。

陈阿牛蜷缩在牢房的角落里,背靠着冰冷的墙壁,墙壁上的青苔沾湿了他的囚服,让他觉得浑身发冷。他的脸色蜡黄,颧骨高高凸起,嘴唇干裂,头发乱糟糟的,上面沾满了灰尘。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小的布偶,布偶是用麻布做的,上面缝着两个黑色的纽扣,当作眼睛,这是他儿子在他被抓前,亲手给他做的。他每天都会把布偶拿出来看看,就像看到了儿子一样,心里才有一丝安慰。

牢房里还有另外三个人,一个是六十多岁的老秀才,因为欠了官银被抓;一个是年轻的织妇,叫林氏,因为织不出官府要的丝绸被抓;还有一个是木匠,姓赵,因为没有按时交出官府要的家具被抓。他们都蜷缩在各自的角落里,很少说话,只有偶尔有人咳嗽几声,打破牢房的沉寂。

老秀才靠在木桶旁边,不停地咳嗽着,他的身体很虚弱,因为在牢里吃不好,又受了寒,已经咳嗽了好几天了。林氏坐在陈阿牛旁边,手里拿着一根稻草,无意识地摆弄着,她的眼睛里满是绝望,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的女儿,我的女儿还在家里等着我呢,她才四岁,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赵木匠则靠在铁门边,透过铁窗看着外面的天空,天空是灰色的,看不到一丝阳光,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像是已经麻木了。

陈阿牛听到林氏的念叨,心里也不好受。他想起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不知道他们现在有没有饭吃,儿子是不是还在等着他回家。他记得自己被抓的那天,儿子抱着他的腿,哭着不让他走,妻子也在一旁抹眼泪,他当时心里像刀割一样疼,却只能狠心推开他们,跟着官府的人走。现在想来,他真后悔,如果当时能再想想办法,也许就不会被抓进来了。

牢房里的霉味和臭味越来越浓,陈阿牛觉得头晕脑胀,肚子也饿得咕咕叫。牢里每天只送一次饭,都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粥,里面只有几粒米,根本填不饱肚子。他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已经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他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活着走出这牢狱,能不能再见到妻子和儿子。

突然,林氏的哭声打破了沉寂。她再也忍不住,抱着膝盖,大声哭了起来:“我想回家,我想我的女儿,我再也不要待在这里了!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老秀才和赵木匠也被林氏的哭声感染了,老秀才叹了口气,赵木匠则低下了头,肩膀微微颤抖着。陈阿牛看着他们,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想安慰林氏,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就在这时,牢狱的大门突然传来一阵“哐当”的声响,像是有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紧接着,院子里传来一阵“哗啦啦”的声音,像是铁锁掉落的声音。陈阿牛和牢房里的其他人都愣住了,纷纷抬起头,看向铁门外。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心里既好奇又害怕,不知道是不是又有犯人被押进来了,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变故。

5. 铁门自开:暖光透牢驱寒苦

陈阿牛慢慢站起身,走到铁门边,透过铁窗往外看。院子里空无一人,只有地上散落着几把铁锁,那些铁锁都是牢房铁门上的,此刻都掉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像是在欢呼着什么。他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到自己所在牢房的铁门发出“吱呀”一声,紧接着,铁门竟然缓缓向内打开了,没有任何人推动,就像是自己打开的一样。

“门……门开了!”赵木匠惊讶地喊道,他也走到铁门边,不敢相信地看着打开的铁门。林氏停止了哭泣,抬起头,看着打开的铁门,眼睛里满是疑惑和期待。老秀才也慢慢走了过来,咳嗽着说道:“这……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朝廷要放我们出去了?”

陈阿牛走出牢房,其他牢房的人也纷纷走了出来,大家都围在院子里,互相看着,小声议论着。有的人说“是不是有什么好事发生了”,有的人说“会不会是我们的家人来救我们了”,还有的人说“别是做梦吧,我还没睡醒呢”。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疑惑,却又隐隐透着一丝希望。

就在这时,一缕阳光从牢狱的大门外照射进来,落在院子的青石板上。这缕阳光很温暖,与牢房里的阴暗潮湿截然不同,大家纷纷抬头看向大门外,只见更多的阳光照射进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光柱里有无数的尘埃在飞舞,像是无数的小精灵在跳跃。

阳光渐渐洒满整个院子,照亮了黑色的岩石墙壁,照亮了青石板上的青苔,也照亮了百姓们的脸庞。大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纷纷伸出手,想要触摸阳光,有的甚至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久违的温暖。陈阿牛也伸出手,阳光落在他的手掌上,暖暖的,让他觉得浑身都舒服了不少,之前的寒冷和疲惫,似乎都消散了一些。

阳光不仅照亮了院子,还照进了牢房里。原本阴暗潮湿的牢房,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明亮起来,墙壁上的青苔也失去了之前的湿滑,变得干燥了一些。牢房里的霉味和臭味也渐渐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淡淡的青草气息,让人闻着很舒服。

突然,有人喊道:“你们快看!刑具!刑具变成丝绸了!”大家纷纷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院子角落里原本放着的刑具,此刻正在发生变化。那些刑具都是用来拷打犯人的,有铁链、枷锁、皮鞭,还有烙铁,都是冰冷的铁器,上面还沾着暗红色的血迹,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

最先变化的是铁链,铁链原本是黑色的,上面布满了锈迹,此刻却慢慢变得柔软,颜色也渐渐变淡,从黑色变成了淡粉色,最后竟然变成了一条柔软的丝绸。紧接着,枷锁和皮鞭也开始变化,枷锁的铁环慢慢展开,变成了丝绸的边角,皮鞭的鞭身也变得柔软,变成了丝绸的布条。最后,连烙铁也变成了丝绸,烙铁的金属部分消失不见,只剩下淡粉色的丝绸,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这些淡粉色的丝绸像是有生命一样,慢慢飘了起来,飞到百姓们的身边,轻轻覆盖在他们的身上。丝绸很柔软,贴在皮肤上很舒服,还带着淡淡的茉莉花香,让百姓们忍不住深吸一口气。陈阿牛身上也覆盖着一条丝绸,他能感受到丝绸的温暖,之前因为寒冷而发抖的身体,此刻也渐渐暖和起来,连肚子里的饥饿感,似乎都减轻了一些。

“这……这真是太神奇了!”林氏抚摸着身上的丝绸,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老秀才也点了点头,说道:“我活了六十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这一定是上天的恩赐,是朝廷的仁政感动了上天啊!”赵木匠则看着身上的丝绸,笑着说:“有了这条丝绸,我回家的时候,就可以给我媳妇做一件新衣服了。”

百姓们纷纷议论着,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陈阿牛摸了摸身上的丝绸,又看了看打开的牢门,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愿望——他要回家,他要去找他的妻子和儿子。他相信,既然铁门自己打开了,刑具变成了丝绸,那一定是朝廷要放他们出去了,他终于可以见到自己的家人了。

就在这时,牢狱的大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大家纷纷看向大门,只见一群穿着官服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个身着紫色官袍的官员,面容严肃,却又透着一丝温和。百姓们纷纷猜测,这一定是大理寺的官员,不知道他是来放他们出去的,还是来抓他们回去的,大家的心里又开始紧张起来。

6. 卿臣致歉:轻徭薄赋安民生

身着紫色官袍的官员,正是大理寺卿王崇文。王崇文今年四十多岁,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中了进士,从地方官做起,一步步升到了大理寺卿的位置。他为官清廉,一直秉持着“执法公正”的原则,可自从调任大理寺卿后,他却常常感到困惑——因为关押的犯人,大多是因无力缴纳赋税而被抓的百姓,他们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却要在牢里受苦,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王崇文走到百姓们面前,停下脚步,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他看到百姓们身上破旧的囚服,看到他们脸上的憔悴和恐惧,看到他们身上覆盖着的淡粉色丝绸,心里满是愧疚。他知道,这些百姓之所以会被关押在这里,虽然是因为“无力缴税”,但归根结底,是朝廷的赋税太重,是他这个大理寺卿没有尽到责任,没有为百姓们争取过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百姓们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停留了很久才直起来。他的动作很真诚,没有一丝官架子,让百姓们都愣住了,不知道这位大官为什么要向他们鞠躬。王崇文抬起头,声音有些哽咽,却异常清晰:“乡亲们,以往是本官糊涂,让尔等受苦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朝廷的赋税太重,让大家活不下去,这不是大家的错,是朝廷的错,是本官的错。本官没有及时向上禀报大家的疾苦,没有为大家争取轻徭薄赋,反而严格执法,将大家关押在这里,让大家受尽了苦难。本官在这里,向大家说一声对不起!”

百姓们听到这话,纷纷愣住了,有的人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从未想过,一位朝廷的大官,会向他们这些“犯人”道歉,会承认朝廷的错误。陈阿牛看着王崇文,眼睛里满是惊讶,他想起自己被抓的时候,官府的人态度恶劣,根本不听他的解释,而现在,这位大理寺卿却亲自向他们道歉,这让他心里很感动。

林氏忍不住问道:“大人……您说的是真的吗?朝廷真的会减轻赋税吗?我们……我们真的可以回家了吗?”王崇文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是真的。本官已经上书皇帝陛下,请求轻徭薄赋,皇帝陛下也已经同意了。从今往后,朝廷会减少赋税,废除一些不必要的苛捐杂税,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再也不会因为缴不起税而被关押了。”

他又补充道:“今天,本官就是来放大家回家的。大家可以收拾一下,立刻就可以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家里,和家人团聚。以后如果再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去大理寺找我,或者去当地的官府反映,朝廷一定会为大家做主的。”

百姓们听到这话,瞬间沸腾起来,有的人欢呼雀跃,有的人激动得哭了起来,还有的人对着王崇文叩首致谢。陈阿牛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他想起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终于可以见到他们了,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走到王崇文面前,想要叩首,却被王崇文扶住了。

王崇文说道:“乡亲们不必多礼,这是本官应该做的。大家快回家吧,别让家人等急了。”百姓们纷纷点头,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他们的东西很少,大多只是一件破旧的衣服,或者一个小小的布偶,像陈阿牛手里的布偶,林氏手里的稻草,都是他们在牢里唯一的慰藉。

陈阿牛小心翼翼地把布偶放进怀里,跟着其他百姓一起,走出了大理寺牢狱的大门。大门外,阳光更加温暖,天空也变得湛蓝,不再是之前的灰色。路边的荒草虽然还是枯黄的,但已经有了一些绿色的嫩芽,像是在预示着新的希望。

百姓们沿着狭窄的土路往回走,脚步轻快,充满了希望。他们有的互相交谈着,说着回家后的打算;有的则加快脚步,想要早点见到家人。陈阿牛也加快了脚步,他恨不得立刻飞到家里,看到妻子和儿子的笑容。他想起自己被抓的时候,儿子哭着不让他走的模样,心里就充满了愧疚,他发誓,回家后一定要好好照顾家人,再也不让他们受苦了。

王崇文站在牢狱门口,目送着百姓们离开,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土路的尽头。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自己今天做的决定是对的。他抬头看了看天空,阳光洒在他的紫色官袍上,让他觉得格外温暖。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地为百姓做事,让大雍朝的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让大理寺牢狱,再也不会关押因缴不起税而被抓的百姓。

7. 归心似箭:百姓还家盼新生

陈阿牛跟着其他百姓,沿着土路往家的方向走。土路很难走,布满了碎石和坑洼,他却走得很快,脚步轻快,丝毫感觉不到疲惫。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快点回家,快点见到妻子和儿子。

路上,他遇到了几个同样从牢里出来的百姓,大家一边走,一边交谈着。一个老农说:“我家的地里还荒着,回家后我要赶紧把地翻了,种上庄稼,希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一个商贩说:“我回家后要重新把铺子开起来,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缴不起税了,一定能把生意做好。”陈阿牛也说道:“我回家后要先看看我的妻子和儿子,然后再找份活干,好好照顾他们,再也不让他们受委屈了。”

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不再是之前在牢里那个麻木、绝望的样子,而是变得充满活力,像是重新活了过来一样。路边的荒草虽然还是枯黄的,但在他们眼里,却像是充满了生机,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努力,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走了大约一个时辰,陈阿牛终于看到了自己家所在的村子。村子坐落在城郊的山脚下,有几十户人家,都是用土坯砌成的房子,屋顶铺着茅草。村子里很安静,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或者孩子的笑声。陈阿牛的心里更加激动,他加快脚步,走进了村子。

村子里的百姓看到陈阿牛,都很惊讶,因为他们都知道陈阿牛被抓进了牢狱,以为他再也回不来了。一个邻居大娘看到他,连忙走过来,说道:“阿牛?你……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被抓进牢里了吗?”陈阿牛笑着说:“大娘,朝廷放我回来了,以后朝廷减轻赋税了,再也不会因为缴不起税而抓人了。”

邻居大娘听到这话,高兴地说:“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你媳妇和儿子每天都在想你,你快回家吧,他们肯定很高兴。”陈阿牛点了点头,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跑去。他的家在村子的最里面,是一间小小的土坯房,屋顶的茅草有些破旧,墙壁上有几道裂缝,但在他眼里,这却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

他走到家门口,深吸一口气,推开了虚掩的木门。院子里,一个妇人正在洗衣服,她穿着一件破旧的青色布衣,头发用一根木簪挽着,正是他的妻子。一个小男孩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正是他的儿子。

妻子听到开门声,抬起头,看到陈阿牛,手里的衣服掉在了盆里,眼睛瞬间红了。儿子也抬起头,看到陈阿牛,愣了一下,然后大声喊着“爹!”,朝着他跑了过来。陈阿牛连忙蹲下身,抱住儿子,儿子紧紧地抱住他的脖子,哭着说:“爹,你终于回来了!我好想你!”

陈阿牛抱着儿子,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哽咽着说:“儿子,爹回来了,爹再也不会离开你了。”妻子也走了过来,站在他身边,不停地抹着眼泪,却笑着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去给你做饭,你肯定饿坏了。”

陈阿牛抱着儿子走进屋里,屋里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张床,床上铺着破旧的被褥。但他却觉得很温暖,因为这里有他的家人,有他的牵挂。儿子坐在他的腿上,不停地问他在牢里的生活,他没有说牢里的苦,只是笑着说:“爹在牢里很好,现在朝廷放爹回来了,以后我们一家人再也不会分开了。”

妻子很快做好了饭,虽然只是一碗米粥和一个麦饼,但却是家里最好的食物。陈阿牛吃着饭,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因为这是妻子亲手做的,充满了家的味道。他告诉妻子,朝廷减轻了赋税,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缴不起税了,他还要去找份活干,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起来。

妻子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我们的日子终于有盼头了。”儿子也高兴地说:“爹,以后你可以陪我玩了吗?我想让你陪我去山上放风筝。”陈阿牛点了点头,说道:“好,爹以后每天都陪你玩,带你去山上放风筝,去河边钓鱼。”

吃完饭,陈阿牛带着儿子走出家门,来到村子里的空地上。空地上,其他从牢里回来的百姓也在和家人团聚,大家互相分享着心中的喜悦,说着未来的打算。村子里的气氛越来越热闹,充满了欢声笑语,像是过年一样。

陈阿牛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们的生活将迎来新的开始,朝廷的仁政已经传到了这里,传到了每一个百姓的心里。他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大雍朝也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8. 金吾营地:黑幡肃杀隔军民

与大理寺牢狱的新生不同,京城东郊的金吾卫营地,依旧弥漫着肃杀的气息。金吾卫是大雍朝的精锐部队,负责京城的治安,缉拿罪犯和灾民。营地坐落在东郊的护城河旁,地势平坦,周围用木栅栏围了起来,栅栏上挂着黑色的旗帜,旗帜上画着狰狞的图案,大多是豺狼、猛虎,透着一股威严和杀气。

营地内部整齐排列着几十顶黑色的帐篷,帐篷之间的道路铺着青石板,打扫得很干净。兵士们穿着整齐的甲胄,甲胄是黑色的,上面镀着一层薄薄的铁甲,在阳光下泛着冰冷的光泽。他们手持长枪,枪尖锋利,闪着寒光,神情严肃,眼神警惕,时刻准备着执行任务。

营地中央有一个高台,高台上插着一面巨大的囚旗幡,幡面是纯黑色的,上面画着一只狰狞的豺狼,豺狼的眼睛是用红色的颜料画的,像是在滴血,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这面囚旗幡是金吾卫用来缉拿灾民的标志,只要这面旗帜升起,就意味着要开始缉拿那些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灾民,防止他们涌入京城,扰乱治安。

兵士们每天都会在营地中央训练,训练的内容很严格,有队列训练、兵器训练、格斗训练等。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脚步声震得地面都在颤抖,长枪挥舞时发出“呼呼”的声响,让人望而生畏。训练结束后,他们也不会放松警惕,而是分成小队,在营地周围巡逻,防止有灾民靠近。

营地外的护城河旁,常常会有一些灾民停留。他们大多是从外地逃来的,因为灾荒,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只能四处流浪,希望能进入京城,找到一条活路。但他们不敢靠近金吾卫营地,只能远远地观望,眼神里满是渴望和恐惧。

一个名叫张小虎的少年,就是这些灾民中的一个。他今年十五岁,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因为水灾,村子被淹没了,父母也在水灾中去世了,他只能一个人逃出来,一路乞讨,来到了京城东郊。他听说京城里面有粮食,有活路,就想进入京城,却被金吾卫的兵士拦在了外面,只能在护城河旁徘徊。

张小虎穿着一件破旧的蓝色布衣,衣服上满是补丁,裤子短了一截,露出了脚踝,脚踝上满是伤口,有的已经结痂,有的还在渗血。他的头发乱糟糟的,脸上满是灰尘,只有一双眼睛,透着一股倔强的光芒。他每天都会坐在护城河旁的石头上,看着金吾卫营地,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恐惧。

他看到兵士们穿着整齐的甲胄,手持长枪,神情严肃,心里很害怕,生怕他们会过来抓自己。但他又很羡慕他们,觉得他们很威风,能吃饱穿暖,不用像自己一样,每天都在挨饿。他常常想,如果自己也能成为金吾卫的兵士,是不是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有一次,张小虎实在太饿了,就偷偷靠近营地,想找点吃的。他刚走到木栅栏旁,就被一个兵士发现了。兵士手持长枪,对着他大喝一声:“站住!不许靠近!再过来我就不客气了!”张小虎吓得连忙后退,差点摔倒在地上,他看着兵士冰冷的眼神,心里充满了恐惧,连忙转身跑回了护城河旁。

从那以后,张小虎再也不敢靠近营地了,只能在远处观望。他看到营地中央的囚旗幡,看到上面狰狞的豺狼图案,心里就充满了害怕。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兵士要这么凶,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助像自己一样的灾民。

营地内,金吾卫将军赵烈正在帐篷里看着地图。赵烈今年三十多岁,出身武将世家,从小就练习武艺,长大后参军,凭借着出色的战功,一步步升到了金吾卫将军的位置。他性格刚直,作战勇猛,深受兵士们的爱戴,但他也常常感到困惑——皇帝陛下一直强调“仁政惠民”,可他们却要缉拿灾民,将他们拒之门外,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家乡也曾发生过灾荒,当时朝廷开仓放粮,帮助百姓度过了难关。他当时就立志,长大后要为百姓做事,保护百姓。可现在,他却要带领兵士们缉拿灾民,这与他的初衷完全相反。他多次向上级反映,希望能改变政策,帮助灾民,却都被上级以“维护京城治安”为由拒绝了。

赵烈放下地图,走出帐篷,来到营地中央的高台下。他抬头看着那面黑色的囚旗幡,看着上面狰狞的豺狼图案,心里满是无奈。他知道,只要这面旗帜还在,他们就只能继续缉拿灾民,继续将他们拒之门外。他真希望,有一天,这面旗帜能变成象征和平与希望的旗帜,让百姓们不再害怕他们,让金吾卫和百姓们能和睦相处。

9. 幡变粮景:仁政初临营寨暖

赵烈站在高台下,凝视着黑色的囚旗幡,心里满是纠结。他想起昨天接到的圣旨,圣旨上说,朝廷要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开仓放粮,还要改善与百姓的关系,废除一些不必要的苛政。他当时心里很高兴,以为终于可以改变现状,不用再缉拿灾民了,可上级却告诉他,圣旨还没有传到金吾卫,让他继续按照之前的指令执行,这让他很失望。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吹动了高台上的囚旗幡。赵烈下意识地抬头看去,却惊讶地发现,黑色的幡面正在慢慢变淡,像是被水冲刷过一样,黑色渐渐褪去,露出了淡红色的底色。他以为自己看错了,揉了揉眼睛,再仔细一看,幡面确实在变化,黑色越来越淡,淡红色越来越明显,最后,整个幡面都变成了淡红色,像是夕阳的颜色,温暖而柔和。

紧接着,幡面上的豺狼图案也开始变化。狰狞的豺狼渐渐模糊,然后慢慢变成了一株株麦穗,麦穗金黄饱满,在风中轻轻摇曳。很快,麦穗周围又出现了稻穗、粟米、高粱,都是五谷的图案,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五谷丰登的景象,栩栩如生,像是真的一样。

赵烈的眼睛越睁越大,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心里既惊讶又兴奋。他知道,这一定是朝廷的仁政起了作用,是上天在预示着新的开始。他还没反应过来,幡面上又浮现出四个金色的大字——“仁政惠民”。这四个字的笔画饱满,金色的光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照亮了整个幡面,也照亮了周围的营地。

随着旗帜的变化,营地内的肃杀之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温暖与和谐的气息。原本冰冷的黑色甲胄,在阳光的照射下,也变得不再那么冰冷,反而有了一丝温暖的光泽。兵士们脸上的严肃神情也渐渐缓和下来,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长枪,惊讶地看着高台上的旗帜,小声议论着。

“将军,您看!旗帜变了!”一个兵士走到赵烈身边,指着高台上的旗帜,语气里满是惊讶。赵烈点了点头,说道:“我看到了,这是朝廷的仁政,是皇帝陛下对百姓的关怀。从今往后,我们再也不用缉拿灾民了,我们要帮助他们,保护他们。”

他说完,转身对着周围的兵士们大声说道:“弟兄们!朝廷已经推行仁政,要减轻赋税,帮助百姓,我们金吾卫的职责,也不再是缉拿灾民,而是保护百姓,维护百姓的安全!从现在开始,大家都放下手中的兵器,去营地外看看那些灾民,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朝廷是关心他们的!”

兵士们听到这话,纷纷响应,有的放下了长枪,有的收起了刀剑,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早就不想缉拿灾民了,只是奉命行事,现在能有机会帮助百姓,他们心里都很高兴。一个年轻的兵士说道:“将军,我们早就想这么做了!之前看到那些灾民挨饿受冻,我们心里也不好受,现在终于可以帮他们了!”

赵烈笑着点了点头,率先朝着营地外走去。兵士们跟在他身后,走出了营地的木栅栏,来到了护城河旁。正在护城河旁徘徊的灾民们,看到金吾卫的兵士们走过来,纷纷往后退,心里充满了恐惧,以为他们是来抓自己的。

张小虎也看到了兵士们,他吓得连忙躲到一块石头后面,偷偷地看着他们。他看到赵烈走在最前面,穿着金色的甲胄,神情温和,没有之前的严肃和冰冷,心里很疑惑,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赵烈走到灾民们面前,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说道:“乡亲们,大家不要害怕,我们不是来抓你们的。朝廷已经推行仁政,要帮助大家,让大家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大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帮助大家的。”

灾民们听到这话,纷纷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老农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您说的是真的吗?你们真的会帮助我们吗?我们……我们只是想找条活路。”赵烈点了点头,说道:“是真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粮食和水,大家跟我们回营地吧,先吃点东西,暖暖身子。”

灾民们听到这话,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对着赵烈叩首致谢。张小虎也从石头后面走了出来,他看着赵烈,眼神里满是期待。赵烈看到他,笑着招了招手,说道:“孩子,过来吧,我们有吃的。”张小虎犹豫了一下,然后慢慢走到赵烈面前,小声说:“大人,我……我能吃吗?”

赵烈摸了摸他的头,说道:“当然可以,以后你就跟我们在一起吧,我们会照顾你的。”张小虎听到这话,眼睛里满是泪水,他点了点头,跟着赵烈一起,走进了金吾卫营地。

10. 军民同乐:戏台声里融隔阂

赵烈带着灾民们走进营地,兵士们已经准备好了粮食和水,放在营地中央的空地上。粮食是粟米和小麦,还有一些馒头和饼子,水是用木桶装着的,清澈甘甜。灾民们看到粮食和水,再也忍不住,纷纷围了上去,拿起馒头和饼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有的孩子吃得太快,差点噎着,兵士们就耐心地给他们递水,帮他们拍背,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张小虎也拿到了一个馒头和一碗水,他坐在地上,小口小口地吃着馒头。馒头很松软,带着淡淡的麦香,是他这几个月来吃的最好的食物。他抬起头,看到兵士们正在帮灾民们整理衣服,有的还在给灾民们包扎伤口,心里充满了温暖。他之前以为金吾卫的兵士们都很凶,现在才知道,他们其实很善良,很关心百姓。

赵烈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走到一个老农面前,老农正在吃饼子,看到赵烈,连忙站起来,想要行礼,却被赵烈扶住了。赵烈说道:“老人家不必多礼,快坐下吃吧,不够还有。”老农感激地说:“多谢将军,多谢朝廷!如果不是你们,我们还不知道要饿多久呢。”

赵烈笑了笑,说道:“老人家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大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们说,我们会尽力帮助大家的。”老农点了点头,又坐下来吃饼子,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就在这时,几个灾民走到赵烈面前,为首的是一个中年汉子,他叫周大强,是一个戏班的班主,因为灾荒,戏班散了,他只能带着几个戏班的人四处流浪。周大强说道:“将军,我们是戏班的,会表演一些节目,比如舞蹈、歌唱、杂技什么的。今天多亏了将军和兵士们的帮助,我们想给大家表演几个节目,感谢大家,也让大家高兴高兴,您看可以吗?”

赵烈听到这话,高兴地说:“当然可以!太好了,大家肯定会很高兴的。”他立刻让兵士们帮忙搭建戏台,兵士们纷纷响应,有的去搬木板,有的去拿绳索,有的去准备灯光,很快,一个简单的戏台就在营地中央搭建好了。

戏台是用木板拼成的,上面铺着一块红色的麻布,当作戏台的幕布。戏台周围挂着几盏灯笼,灯笼里点着蜡烛,发出温暖的光芒。灾民们和兵士们纷纷围在戏台周围,坐在地上,期待着节目开始。

周大强和几个戏班的人走进帐篷,换上了干净的衣服,然后走到戏台上。周大强对着台下的百姓和兵士们鞠了一躬,说道:“各位乡亲,各位兵士,今天我们给大家表演几个节目,希望大家能喜欢。”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一个节目是舞蹈,由几个年轻的女子表演。她们穿着彩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丝带,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丝带在她们手中飞舞,像是彩色的蝴蝶,美丽极了。台下的百姓和兵士们看得入了迷,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第二个节目是歌唱,由周大强演唱。他唱的是一首《丰年曲》,歌声洪亮,充满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下的百姓和兵士们都跟着哼唱起来,歌声回荡在整个营地,让人心里充满了希望。

第三个节目是杂技,由一个年轻的汉子表演。他表演的是顶碗,手里拿着十几个碗,一个一个地顶在头上,然后还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碗却始终没有掉下来。台下的百姓和兵士们看得心惊胆战,纷纷为他捏了一把汗,当他表演结束时,台下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节目一个接一个地表演着,台下的气氛越来越热闹。百姓们和兵士们坐在一起,互相递着食物和水,有的还在小声交谈着,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张小虎坐在一个兵士身边,兵士给他讲着金吾卫的故事,讲着京城的趣事,他听得入了迷,眼睛里满是向往。

赵烈也坐在台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之前营地内的肃杀之气,想起百姓们对兵士们的恐惧,再看看现在的军民同乐,心里觉得格外温暖。他知道,从今天起,金吾卫和百姓们的关系将不再是对立的,而是和睦的、友好的。他们将一起努力,共同建设大雍朝,让大雍朝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夜色渐渐降临,灯笼里的蜡烛燃烧得更加明亮,照亮了整个营地。节目还在继续,歌声和笑声回荡在营地的每一个角落,整个营地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赵烈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中繁星点点,像是在为他们祝福。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只要朝廷坚持仁政,只要军民同心,大雍朝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墨坛书屋推荐阅读:龙血战神临高启明帝临鸿蒙大魏宫廷跃马大明爆强宠妃:野火娘子不准逃龙腾美洲学霸养成小甜妻重生之宋武大帝邪龙狂兵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三国:赵云是我弟万域灵神穿越之极限奇兵护国公朱由校:朕再也不做木匠皇帝重生1840:从废柴到霸主你是明珠,莫蒙尘特工之回到清朝这驸马当不得,影响造反!唐贼凶悍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美漫丧钟大宋将门三国曹髦灭晋兴魏兵锋王座寒门状元特种兵之血色獠牙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华夏万界为尊天下第一小乞丐大明安国公黑铁之堡重生我无敌虎狼之师始皇别伪装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穿成了豪格,提前共和金兵入侵,我成了大宋救世主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狂妃错爱:冷魅王爷下堂妃我真不是暴君步步生莲公子饶命寒门败家子食物链顶端的佣兵穿成废柴皇子的我藏不住了南宋异闻录大乾逍遥纨绔最强医仙混都市皇后怀我孩子了,气炸李世民!
墨坛书屋搜藏榜:大明1805趣味三国传奇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大秦:苟成陆地神仙,被金榜曝光了!家养腹黑龙夫:愿求一纸休书我是正统我怕谁镇西王:天下霸业英雄恨之西楚霸王暗战绝世风华:妖娆驭兽师我被王莽拉着穿越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三国第一霸主重生大明1635以和为贵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唐枭终极妖孽狂兵夫人,请慢走(GL)帝国由中世纪开始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大明之纵横天下抗日之无敌战兵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红楼之石头新记曹操,梦回赤壁,龙吟千年穿越大唐重整山河重装军火商大明伪君子重生三国:吕布称霸!长缨赋重生房遗爱,却被李世民当成了宝不当堂主好不好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爆笑穿越:草包傻王妃亮剑之我成了赵刚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最吕布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逍遥的王爷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钢轨上的家族九龙夺嫡:疯批皇子冷宫皇后崛起计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最强军魂秦皇扶苏:赳赳大秦,称霸全球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皇家儿媳妇悍卒之异域孤狼
墨坛书屋最新小说:寒门崛起我靠科技颠覆历史碧血大明:穿越系统改写江山我在红楼当情圣,诸位金钗入我怀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天幕:保成二废三立,胤禛麻了大阵主回到东汉当赵云废柴王爷?我反手开启召唤护驾后汉异星录六皇子别装了!你的锦衣卫露馅了特工狂婿太能搞事满朝文武愁疯了戍边七年,归来已是陆地神仙争霸天下:日月所照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马超:吾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异界打仗太菜我教他们玩孙子兵法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龙椅之上,成就千古一帝超时空合伙:我的穿越盟友是太子程序带我穿越回去我,修炼葵花宝典后,比女人还妖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铁槊镇唐末穿越水浒传之谋逆大宋:这个潘金莲不对劲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大唐:小兕你一定要好好活着林飞穿越记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穿梭万界,女神越多我升级越快我咳血装病,却杀穿了十万匈奴知不可忽骤得开局乞讨,走上大道多子多福:女将军求我开枝散叶鹿踏雍尘携空间穿古代,挖到千年人参暴富重生丰饶行者,开局明末救世洛神仙界篇我在大明当销冠神话三国:开局获得神级选择大唐中兴重生水浒:我刘备,再造大汉丐帮神丐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嗨!我是朱祁钰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烬余书:寒江洗冤录从少爷到皇帝魏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