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南阳隆中这片清幽之地,隐居着一位才学超凡、声名远播的人物——诸葛亮,他自号卧龙,犹如蛰伏在深渊中的巨龙,等待着展翅高飞的时机。
此时的刘备,虽心怀壮志,欲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却屡屡受挫,四处奔波却无安身之所。他听闻了诸葛亮的大名,如获至宝,不辞辛劳,三次前往隆中拜访。前两次,诸葛亮都外出未归,刘备并未气馁,而是耐心等待。终于,在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深深打动,决定出山辅佐他,一同打天下。从此,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军师,两人携手踏上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刘备也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的信任。
不久后,局势变得紧张起来。曹操率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新野进军,直逼刘备的领地。面对曹操这支来势汹汹的精锐之师,刘备阵营中的众人都不免忧心忡忡。此时,诸葛亮站了出来,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的作战计划。
然而,诸葛亮心中也有自己的顾虑。他刚刚出山,在军中尚未树立起足够的威望,担心关羽、张飞这两位勇猛无比却性格直爽的将领会不服气,从而使得计划难以顺利实施。刘备得知诸葛亮的担忧后,当机立断,赐给他帅印和上方宝剑,并郑重地嘱咐军中其他人必须绝对服从诸葛亮的指挥,如有违抗,一律斩首。有了刘备的坚定支持,诸葛亮心中有了底气,开始有条不紊地布置战术。
他命令关羽和张飞带领兵马埋伏在玉山之中,让赵云打头阵。赵云领命后,带领一小队人马与曹军交锋。交战伊始,赵云便按照计划假装战败,狼狈地往后撤退,引诱曹军追击。曹操看到刘备的军队阵型混乱,犹如一盘散沙,不禁哈哈大笑,以为胜利在望,便指挥大军一路紧追不舍。
当曹军一路追击,进入到狭窄的山路时,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关羽和张飞部队如同猛虎下山,立即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点燃火把,一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曹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陷入了混乱之中。诸葛亮又指挥各路兵马从不同方向杀出,将曹军团团围住。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十万曹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全部被击溃。曹操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逃走了。这一场战役,刘备军队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战后,有人作诗称赞诸葛亮:“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让不可一世的曹操也胆战心惊。
后来,“初出茅庐”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它原本指的是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就打了胜仗,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勇气。而在后来的使用中,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用以比喻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缺乏经验的年轻人,虽然初涉世事,但也可能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潜力,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