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沉甸甸地压着汉王府。
书房内,烛火摇曳,将周景昭伏案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身后堆满画卷的书架上。自那日吸收青崖子留下的“真气种子”,《混元经》正式入门后,他体内那方名为“混元海”的丹田气海便如同被唤醒的活物,日夜不息地运转、凝练着那缕初生的混元真气。
真气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筋骨皮膜的强韧与五感的敏锐。周景昭近日发现,一些原本早已模糊、甚至彻底湮灭于时间长河的前世记忆碎片,竟如同被投入净水的墨滴,丝丝缕缕地重新晕染开来,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那些曾经在图书馆、在课堂、在无数个深夜灯下阅读过的文字,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精妙的诗词歌赋……此刻竟如同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碑文,纤毫毕现!
“过目不忘……原来这才是‘混元海’真正的神异之一?”周景昭搁下手中饱蘸墨汁的紫毫,指尖无意识地拂过宣纸上刚写下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几字,眼神复杂难明。
前世作为现代人周宇,他最大的爱好便是阅读,尤其痴迷于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性光辉的鸿篇巨着。其中,《三国演义》更是他心头挚爱,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劈开混沌的思绪!
书!
在这波谲云诡、杀机四伏的长安,他需要力量,需要盟友,需要情报……同样,也需要钱!大量的钱!而抄写前世那些注定会风靡天下的奇书,无疑是一条隐秘、安全且潜力巨大的生财之道!
《三国演义》,这部描绘了权谋、战争、忠义、背叛的史诗,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它既能满足市井百姓对英雄传奇的向往,也能引起文人墨客、乃至朝堂诸公的深思,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不可估量!
“就从它开始!”周景昭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提起笔。墨汁在端砚中晕开,如同他此刻翻涌的心绪。
笔尖落下,饱含墨汁的狼毫在雪白的宣纸上流畅地游走: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个个熟悉的字句,如同被解封的密码,从记忆深处奔涌而出,通过笔尖倾泻于纸上。桃园三结义的豪情,温酒斩华雄的霸气,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他笔下徐徐展开。
他写得极快,几乎不需要思考,前世烂熟于心的情节与人物对话,此刻信手拈来,行云流水。
然而,当笔锋行至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白帝城托孤,即将触及那个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身影时,周景昭的手猛地顿住了!
诸葛亮!
在这个世界,蜀汉丞相诸葛孔明并非“出师未捷身先死”!他逆天改命,成功续命二十五载,最终北伐功成,三造大汉!这是季汉立国百余年的基石,是无数大夏子民心中敬仰的传奇!更是隆裕皇帝登基前,用以彰显自身“天命所归”的重要历史依据!
“秋风五丈原……星落五丈原……”周景昭低声呢喃,笔尖悬在半空,墨汁凝聚成珠,欲滴未滴。他眼前仿佛出现了原着中那悲怆的一幕:秋风萧瑟,五丈原上,油尽灯枯的诸葛丞相仰望星空,壮志未酬……这画面曾让前世的他扼腕叹息。
但在这里,不行!
他不能写!绝不能写!
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篡改(在这个世界),更是对那位被神化、被朝廷奉为圭臬的诸葛武成王的亵渎!一旦书中出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情节,轻则被斥为妖言惑众、歪曲历史,重则可能被扣上“影射今上”、“诅咒国运”的滔天罪名!那将是灭顶之灾!
冷汗,瞬间浸湿了周景昭的背脊。他放下笔,在书房内踱步。烛火将他来回走动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显得焦躁不安。
“必须改!而且要改得天衣无缝,合乎此世逻辑,更要……合乎民心所向!”他停下脚步,眼神锐利如刀。
如何改?
他重新坐回案前,铺开一张新的宣纸。沉思片刻,笔尖再次落下:
“……且说诸葛丞相,承先帝托孤之重,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然天佑大汉,丞相于五丈原禳星续命,得天垂怜,增寿两纪有五!自此,丞相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六出祁山,连克魏贼!终克复中原,还于旧都!三造大汉,功盖寰宇!后主感念丞相大德,封武成王,配享太庙!丞相功成身退,归隐南阳,着书立说,教化万民,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七……”
周景昭一气呵成!他将原着中悲情的结局,彻底改写为辉煌的胜利与圆满的归宿!北伐成功,大汉中兴,诸葛丞相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这既符合此世的历史事实,也迎合了民间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崇敬与美好祝愿,更不会触犯任何禁忌!
写完这一段,周景昭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看着纸上崭新的“历史”,嘴角勾起一丝复杂的弧度。历史,果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他此刻,正在用笔,小心翼翼地“修正”着另一个世界的“历史”。
接下来的书写变得顺畅无比。他刻意淡化了蜀汉后期国力衰微、人才凋零的悲凉,着重描绘了在诸葛丞相领导下,季汉君臣一心、将士用命、最终克复中原的壮丽史诗。关张陨落、刘备托孤的悲情仍在,但这悲情之后,是更宏大的胜利与新生!
一连数日,周景昭闭门谢客,除了必要的练功和处置府务,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三国演义》的抄写(或者说“改编”)中。书房内,烛火常常燃至深夜。一卷卷写满蝇头小楷的宣纸被小心收起,堆叠在书案一角,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这日深夜,最后一卷书稿完成。周景昭放下笔,揉了揉酸胀的手腕,看着眼前厚厚一摞书稿,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抄书,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再创作”,是他在这陌生世界播下的第一颗种子。
他唤来清荷。
“殿下。”清荷悄无声息地进来,垂手侍立。
“清荷,”周景昭指着书稿,声音低沉而郑重,“此乃吾闲暇所作话本,名为《三国演义》,署名……‘风雷散人’。你亲自负责,寻可靠之人,秘密誊抄数份。记住,誊抄之人必须绝对可靠,身家清白,且……互不相识!誊抄之地也要分开,确保书稿内容绝不外泄!”
“是,殿下!”清荷神色一凛,立刻明白此事非同小可。
“另外,”周景昭沉吟道,“让云岫留意长安城中口碑好、路子广的书商。记住,要暗中接触,不可暴露王府身份。此书……我有大用。”
“奴婢明白!”清荷小心翼翼地抱起书稿,如同捧着稀世珍宝,躬身退下。
书房内重归寂静。周景昭走到窗前,推开窗棂。夜风带着寒意涌入,吹散了室内的墨香。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长安城的轮廓在黑暗中若隐若现。
《三国演义》只是开始。这墨染的前尘记忆,将成为他在这棋盘上,落下的第一枚无声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