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许昌的黎椅送的催更符*5)
将“瘦”与“俗”对比,指出身体消瘦尚且可以弥补,而精神上的庸俗却是无药可救!
这已不仅仅是咏竹,这是对文人风骨、对精神境界最严厉、也是最深刻的警示与扞卫!
全诗语言质朴如话,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任何繁复的典故,却以其无可辩驳的逻辑和直指人心的力量,构建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妙啊!妙极!” 周文渊老先生第一个激动地站了起来,胡须颤抖。
“‘士俗不可医’!此言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斯语小友此诗,已非咏物,乃是论道!是对我辈文人最恳切的箴规!”
苏芷柔美眸圆睁,心中反复咀嚼着“无竹令人俗”、“士俗不可医”,只觉得一股清流涤荡心胸。
之前所有关于竹之形、竹之态的描写,在这等直指精神内核的论断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心悦诚服,低声道:“斯语先生……真乃洞悉世情,直指本心。”
陈逸风彻底呆住了。
他苦心经营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他自认巧妙的构思,在斯语这近乎粗暴又无比正确的真理面前,不堪一击。
他输得心服口服,甚至生不出半点比较的心思。
赵擎岳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那些关于刚劲、挺拔的词汇,在这等关乎“俗”与“不俗”的灵魂拷问下,显得如此肤浅。
他只能重重叹了口气,用力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李慕白哈哈大笑,笑声中充满了畅快与敬佩:“好一个‘士俗不可医’!当浮三大白!
斯语老弟,你这话,说到老子心坎里去了!什么狗屁名利,什么浮华虚荣,抵不上胸中一点不俗之气!”
沈钧儒会长深吸一口气,环视全场,声音带着无比的郑重与欣喜:“诸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乃雅士之趣;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此乃价值之判;
而‘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此乃警世之言,是我文人风骨之魂也!
斯语小友此诗,言浅意深,字字千钧!依老夫看,单凭此诗,‘咏竹’一道,后人难矣!”
沈老的评价,为这场命题赋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斯语在此次诗会上的表现,定下了无人能及的基调。
三轮较量,斯语或以巧思破局,或以意境夺魁,或以哲理服众,每一次都展现出截然不同却又同样令人绝望的才华维度。
众人看着那依旧平静无波的年轻面容,心中已然明了。
自此以后,大秦诗坛,当有斯语一席重地。
不,他或许,已然站在了某个全新的高度上,俯瞰着这片他刚刚以绝对实力征服的文雅疆场。
盛夏诗会三轮惊才绝艳的比拼,最终在沈钧儒会长对斯语《咏竹》诗“士俗不可医”的高度赞誉中落下帷幕。
与会众人,无论内心作何想,面上皆是对斯语才华的叹服与对此次诗会成果的欣喜。
按照议程,接下来还有两日更为轻松自由的交流活动。
当晚,作为东道主的江南分会,在“曲苑”另一处更为开阔的临水厅堂“翰墨轩”设宴,款待四方来宾。
斯语在顾磊的陪同下步入“翰墨轩”,眼前的景象让他微微挑眉,感到一丝不同于寻常商务宴请或现代派对的别致趣味。
这里没有圆桌围坐,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自助餐台,上面摆放着制作精巧的江南点心、时令鲜果和清茗美酒。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这些饮食,而是在厅堂四周、廊柱之间、甚至靠窗的明亮处,分散设置着数十处小巧的书案!
每一张书案上都整齐地陈列着文房四宝——质地上乘的宣纸、大小不一的湖笔、端砚徽墨,旁边还配有清水与笔洗。
柔和的灯光聚焦在案头,仿佛在无声地邀请着宾客。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纸香与食物香气、草木清气的混合味道,营造出一种既风雅又放松的独特氛围。
穿着素雅旗袍或中式短褂的服务生安静地穿梭其间,添茶倒水,更换纸张。
这并非觥筹交错、喧闹敬酒的寻常宴会,而是一场以文会友、以墨抒怀的“文宴”。
斯语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聚会,觉得颇为新奇。
他看到已经有不少人三三两两聚在书案旁,有的凝神静思,有的挥毫泼墨,有的则围在一旁低声品评,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或赞叹。
年长者气定神闲,年轻人跃跃欲试,男女皆有,粗略看去,怕是有近百人,远非白日诗会那十几位核心代表可比。这才是大秦诗词协会更为广阔的生态缩影。
“老板,这种文宴在协会内部传统悠久,算是比较轻松的交流方式。”
顾磊在一旁低声解释,“大家可以随意创作,互相观摩,不拘题材,不论水平,重在参与和交流。”
斯语点点头,信步走向一处人稍少的书案。
他自己的毛笔字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算是脱离了“不堪入目”的阶段,达到了结构平稳、笔画清晰的“中等水平”。
放在普通人里还算不错,但置身于这文人墨客汇聚之地,恐怕也就只是“能看”而已,与那些自幼习字、功底深厚者相比,差距明显。
他并不在意。
取了一支中楷狼毫,在端砚中轻轻掭了掭墨,略一沉吟,并未写自己那些“搬运”来的惊世之作,而是随意默写了一首地球上传诵较广、但意境清雅的小诗,内容与眼前荷塘夜色颇为应景。
他写得不算快,力求每个字都工整到位。
写罢,自觉尚可,便搁笔静立,欣赏着墨迹未干的字迹。
很快,他这边也吸引了一些人驻足观看。毕竟“斯语”之名,经过白日三轮,已是无人不晓。
“斯语先生这笔字……倒是质朴沉稳。”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仔细端详后,委婉评价道。
旁边几人微微点头,显然也看出其书法并非所长,但出于礼貌,更多是称赞其诗作选得好,意境清幽。
斯语坦然接受,微笑道:“书法一道,博大精深,我仅是初窥门径,还需向诸位前辈同道多多学习。”
他态度谦和,毫无少年得志的骄矜之气,让周围不少原本因他才华过高而有些距离感的人,心生好感。
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略显激烈的讨论声,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斯语也循声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