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乜川幻灵送的催更符)
顾磊面色凝重地向斯语汇报着这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
“老板,情况有些棘手。这次涉及到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社会影响,比较敏感。
我们需要尽快做出回应,否则对您个人和公司的声誉都会造成很大损害。是否……考虑暂时下架《海底》,或者发布一个声明?”
斯语安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为生活奔波的人群。
他知道,每一张平静的面孔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海底》确实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些人拼命锁住的潘多拉魔盒。
但是,把盒子盖上,问题就消失了吗?
沉默良久,他转过身,对顾磊说道:
“回应,我会亲自来。”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但不是道歉,也不是下架。”
他要做的,不是否认黑暗的存在,而是告诉所有人,即使在最深的“海底”,也依然可以寻找,或者,自己成为那一缕微光。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波,斯语并未选择沉默或退缩,而是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做出了回应。
他没有发布长篇大论的声明,也没有接受任何采访。
就在“抵制《海底》”的声浪达到顶峰时,言究堂音乐的官方账号,以及斯语个人的围博,在同一时间,发布了一条简短却石破天惊的动态:
“同一片海,不同的抵达。《海底》(治愈版)—— 作曲\/作词:问徵(斯语),演唱:秦雪 & 林海(曾演唱《铁血丹心》、《精忠报国》)。”
动态下方,附带着新版本《海底》的链接。
这条动态一出,全网愕然。
【???治愈版?什么意思?】
【原版还不够‘致郁’,还要来个‘治愈版’继续骗?】
【林海??那个唱《精忠报国》的硬汉歌手?他和秦雪合唱《海底》?画风不对啊!】
【斯语这操作……我看不懂了。】
质疑、困惑、好奇……各种情绪交织。
许多人抱着“我看你还能玩出什么花样”的心态,点开了这首所谓的“治愈版”《海底》。
前奏响起,依旧是那熟悉而冰冷的钢琴音符,如同水滴落入深潭。
秦雪空灵而带着脆弱感的声音率先切入:
“散落的月光,穿过了云——”
“躲着人群,铺成大海的鳞——”
情绪依旧低沉,仿佛还是那片令人窒息的海底。
然而,就在听众的心再次被揪紧之时,旋律中悄然融入了一丝温暖而坚定的弦乐背景音,如同穿透层层海水的、微弱却执着的阳光。
紧接着,一个沉稳、宽厚、充满力量的男声加入了进来,那是林海的声音:
(林海)“海浪唱摇篮曲,妄想温暖你——”
他的声音没有刻意煽情,却像一只温暖的大手,试图托住那不断下坠的灵魂。
(秦雪)“往海的深处听——”
(林海合)“谁的哀鸣在指引——”
(秦雪)“灵魂没入寂静——”
(林海合)“无人将你吵醒——”
原本独属于秦雪的绝望吟唱,此刻有了林海的合声。
那合声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呼应,一种支撑,仿佛在告诉那个下沉的人:
“我听到了你的哀鸣,我在这里。”
当主歌部分再次来临,变化更加明显:
(秦雪)“散落的月光穿过了云,躲着人群,溜进海底——”
“有光正在找你,它想温暖你——”
从“被动承受”变成了“主动救赎”!
这里歌词的改变,意义上、情绪上,天差地别!
从“绝望否定”到“希望肯定”,从“孤独无援”到“被世界所爱”!
(合唱)“来不及,来不及,你曾笑着哭泣——”
(林海)“也要唱给你听——”
(合唱)“春日雨,夏蝉鸣,明天是个好天气——”
(林海坚定地)“秋风起,雪花轻,海底看不见四季——”
(秦雪声音扬起,带着一丝希冀)“但有人,在岸边,等你——”
最后一句,“但有人,在岸边,等你——”如同划破黑暗的灯塔光芒,虽然微弱,却清晰地指向了生的方向!
林海那充满正气和力量的声音,与秦雪空灵中开始透出希冀的嗓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它没有否定原版的悲伤和孤独,而是在承认这份痛苦存在的同时,注入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向上的拉力。
歌曲的结尾,旋律不再是完全的沉寂,而是在那句“但有人,在岸边,等你——”之后,留下了一个悠长的、带着暖意的余韵,仿佛真的有一束光,留在了那片原本只有黑暗的海底。
音乐停止。
无数戴着耳机的听众,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与听原版时那种沉沦的窒息感不同,这一次,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混合着悲伤、理解、以及最终被托住的复杂情绪。
心口依旧发酸,眼眶依旧湿润,但那泪水里,不再只有绝望,更多了一种被理解、被看见、甚至是被默默守护的感动。
短暂的沉寂之后,网络再次爆炸!
【我哭了!但这次是暖哭的!】
【‘我愿伸手触碰的苦’……林海老师的声音一出来,我好像真的感觉有人拉了我一把!】
【最后那句‘但有人,在岸边,等你’……爆哭!原来海底也能看见光!】
【斯语!不!问徵!你是神吗?!一首歌,两个版本,从极致绝望到向死而生!】
【我为我之前的质疑道歉!这不是在美化痛苦,这是在告诉我们,即使身在海底,也不要放弃寻找光,或者,成为别人的光!】
【原版是‘我懂你的痛苦’,治愈版是‘我懂你的痛苦,并且,我陪你一起面对,我们一起上去!’】
舆论的风向瞬间逆转!
那些曾经抨击斯语“致郁”、“害命”的声音,在“治愈版”《海底》面前,显得如此片面和仓促。
人们终于明白了斯语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