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昊走进了浴室洗了个冷水澡,浴室镜子里映出一张略显疲惫但眼神已恢复清明的脸。
冷水澡彻底驱散了最后一丝睡意,他换上一身熨帖的深色休闲装,走出了卧室。
客厅里,酒店管家早已按他醒来前的吩咐,准备好了早餐。
精致的骨瓷餐具上摆放着清爽的粤式点心和小菜,一碗热气腾腾的鸡丝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许昊坐下,用餐速度很快,但动作依旧从容。
他一边吃着,一边在脑中快速过滤着今天既定的行程。
泰勒和王楠楠也先后到来。
泰勒换上了一身利落的裤装,金发束起,显得神采奕奕,昨晚那点醉意早已无踪。
王楠楠则是一贯的职业套装,妆容精致,她将一台笔记本电脑轻轻放在许昊手边,上面是今天行程的详细备忘录和已经准备好的车辆信息。
“实验室那边已经确认好了,我们随时可以出发。”
王楠楠声音平稳地汇报。
许昊点了点头,将最后一口粥喝完,用餐巾擦了擦嘴角:
“那就出发吧。”
上午九点半,张江高科技园区,昊天-ARm联合实验室。
车队穿过园区绿树成荫的道路,停在一栋线条硬朗、充满现代感的银灰色建筑前。
实验室的安保等级极高,经过虹膜和身份卡双重验证,厚重的气密门才缓缓滑开。
内部是另一种世界。
恒温恒湿的环境让空气带着一丝凉意,洁净度极高的走廊两侧是透明的玻璃隔间,里面摆放着各种昂贵的精密仪器——
电子显微镜、探针台、激光直写设备……
穿着防静电白大褂或全套防尘服的研究人员在其中安静而高效地忙碌着,只能听到设备低沉的运行声和偶尔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响。
实验室的负责人李博士是位年约四十、头发已略显稀疏的技术精英,他亲自迎上来,为许昊一行人做引导。
“许董,欢迎莅临指导!”
李博士的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见到投资方的热情。
他首先带许昊参观了 “下一代移动计算架构” 核心研发区。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复杂的芯片架构图如同城市的微缩蓝图,无数条代表数据流的线条在其中穿梭、汇聚。
“我们基于ARm最新的v7-A架构,正在进行深度指令集优化和缓存层次结构重构,”
李博士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解释道,
“目标是在同等功耗下,将特定场景的性能提升百分之三十以上。”
许昊认真地听着,目光专注地扫过那些他并非完全理解、但能感受到其复杂性的图表和代码。
当李博士提到一个关于“分支预测算法改进”的具体细节时,许昊没有试图深入,而是转而问道:
“李博士,这项优化,在应对未来三年内可能普及的轻量化AR应用时,能提供足够的算力冗余吗?或者说,我们是否需要为此提前布局专用的协处理单元?”
他的问题,跳出了具体的技术实现,直接指向了未来应用场景和战略布局。
李博士略微沉吟,随即答道:
“许董高见。我们确实有相关的预研项目,正在评估专用硬件加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的通用架构在能效比上,面对极致场景确实会遇到瓶颈。”
许昊点了点头,表示了解。
他又询问了项目当前的瓶颈、团队士气以及需要集团层面协调的资源。
他的问题务实而高效,让李博士和陪同的技术人员感受到了压力,也感受到了被重视。
接着,他们来到了 “先进封装与测试” 实验室。
透过巨大的观察窗,可以看到无尘室内,机械臂正以微米级的精度,将多个不同功能的芯片晶圆进行堆叠和互联。
李博士介绍道:
“这是未来超越摩尔定律的关键路径之一。通过2.5d甚至3d封装技术,我们可以将计算单元、存储单元、射频单元等异构芯片像搭积木一样集成在一起,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体积。”
许昊看着那精密的操作过程,问道:
“良品率目前能达到多少?封装成本与传统方案相比,增幅是否在可接受的商业范围内?”
李博士给出了一些数据,并坦言在成本和良率方面仍有挑战需要攻克。
泰勒跟在许昊身后,碧蓝的眼睛里充满了新奇。
虽然那些术语她大多听不懂,但这里严谨、精密、一切以数据和逻辑为准的氛围,与她熟悉的音乐圈和昨晚的奢华酒会截然不同。
她看着许昊与这些科学家、工程师们交谈时,那种抓住关键、引导话题的能力,觉得这比他展现任何具体的音乐或电影才华都更令人着迷。
这是一种属于决策者和战略家的魅力。
王楠楠则安静地记录着要点,偶尔会用手机拍下一些展示板上的非涉密信息,以备后续整理。
午餐是标准的自助工作餐,品类丰富,营养均衡,但绝不奢华。
许昊、泰勒、王楠楠与李博士及几位项目组长坐在一桌。
席间的谈话依旧围绕着技术趋势、行业动态以及一些海外人才引进的趣闻。
许昊话不多,但偶尔插话总能切中要点,或者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开放式问题,使得餐桌上的交流既轻松又不失专业。
与联合实验室的“正规军”气象不同,芯片研发部所在的独栋小楼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孵化器”。
门口甚至还没来得及挂上醒目的标识。
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气氛。
办公区是开放的Loft风格,一些工位还在组装,裸露的管道和水泥柱被巧妙地涂成了科技感的蓝色。
墙壁上挂满了白板,上面画满了潦草的电路图、算法框架和项目进度甘特图,显得有些杂乱,却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和“草莽”气息。
年轻的工程师们穿着t恤牛仔裤,有的聚在一起激烈争论,有的戴着耳机对着三块显示器疯狂敲代码,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熬夜的味道。
研发部的临时负责人是一位名叫张锋的年轻人,才三十出头,眼神里有着技术极客特有的执着和光芒。
他之前在一家美资芯片公司担任核心设计师,是被许昊描绘的蓝图和充分的授权吸引来的。
“许董!我们这里还有点乱,别见怪!”
张锋热情地迎上来,语气语速都快,
“目前团队核心成员到位了六成,主要兵分两路:一队死磕ARm架构的深度魔改,目标是榨干最后一滴性能,专门伺候我们未来的‘昊系’终端;另一队算是‘游击队’,在捣鼓RISc-V,看看能不能在物联网、边缘计算这些新战场上找到突破口,绕开传统巨头的专利墙。”
许昊看着白板上那些大胆甚至有些激进的技术路线,点了点头:
“思路可以放开,不要怕失败,但验证周期要短,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我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进展,可以是仿真结果,可以是原型测试数据,甚至可以是一篇有分量的技术报告。告诉我,你们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人!还是顶尖的人!”
张锋直言不讳,
“有些关键岗位,挖起来难度太大,竞争对手盯得也紧。”
“名单和背景资料发给王秘书。”
许昊看向王楠楠,王楠楠立刻点头记录,
“我来想办法。待遇、股权、安家费,都可以谈,我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在一个演示台前,几位工程师正在调试一块FpGA开发板,上面运行着新设计的图像处理算法。
许昊驻足观看,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处理前后的画面对比。
他能看懂效果,但对于底层如何通过硬件描述语言实现这一功能,并不了解。
“这个效果不错,”
他评价道,
“延迟和功耗数据出来了吗?与市面上现有的解决方案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负责的工程师立刻调出了数据图表进行讲解。
许昊听着,偶尔追问一两个关于市场竞争和成本的问题。
他的关注点始终落在商业价值和可行性上。
视察结束时,许昊对张锋和整个团队说道:
“这里是昊天的未来之一,也是你们的舞台。放开手脚去干,集团会给你们最大的支持,但我也要看到你们拿出匹配这份支持的成果。”
他的话语既给予了压力,也点燃了希望。
这群年轻的工程师们眼中闪烁着被信任和挑战激发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