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三》剧组在经历了场地风波后,迸发出了更强的凝聚力。
外景地“蜀山”之巅,云雾缭绕,新搭建的殿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已然恢复了仙家气象。
而今天,剧组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担任艺术指导的张建国教授。
许昊亲自陪同,名义上是“现场学习”,实则是将课堂搬到了片场。
一场重头戏是“景天”和“雪见”初识的闹市戏份(由替身先走位)。
李国立导演正在调度机位,追求的是热闹和喜剧效果。
张教授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缓步走到监视器旁。
“李导,打扰一下。”
张教授语气谦和,
“这场戏,景天的市井气和雪见的仙灵之气初次碰撞,除了热闹,是不是可以再加一点‘缘’的暗示?”
李导立刻来了兴趣:
“张教授,您请讲!”
张教授指着画面:
“比如,现在阳光正好。能不能让景天在追逐中,不小心撞翻一个卖古镜的摊子?阳光折射在翻滚的镜面上,有那么一瞬间,晃过雪见的眼睛,让她有片刻的恍惚,仿佛看到了什么熟悉的影子。而景天在慌忙道歉捡镜子时,手指无意间触碰到同一面镜子……这样一个简单的光影和道具运用,成本几乎为零,但‘镜中缘’的意境就出来了,为后续的感情线埋个若有若无的伏笔。”
李导猛地一拍大腿:
“妙啊!我怎么没想到!这比单纯的打闹有味道多了!灯光!道具!快,按张教授说的调整一下!”
许昊在一旁默默点头,这正是他请张教授来的目的——为商业叙事注入东方式的美学意境和文学韵味。
张教授则低声对许昊说:
“你看,导演的镜头是‘笔’,我们的工作是让这笔下,不仅有情节,还有诗。”
接下来的几天,张教授的存在让整个剧组的审美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他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场景的气韵(比如指出“蜀山”场景的云雾应该更有层次,以体现“仙境”的飘渺与等级),还能在细节上点睛(如建议“龙葵”广袖流仙裙的蓝色在特定光线下加入极细微的荧光丝线,以凸显其非人特质)。
李国立导演彻底被折服了。
他本身是技术派和叙事高手,但在这种文化底蕴和美学造诣面前,感觉自己像个勤奋的工匠遇到了宗师。
一次拍完一场极具意境的夕照戏后,李导激动地拉着张教授的手:
“张教授,听了您这几天的点拨,我真是……茅塞顿开!我以前拍戏,就想把故事讲清楚,把场面弄好看。您这是在给戏‘注入灵魂’啊!不行,我得拜您为师!您得收下我这个徒弟!”
说着,竟真有要鞠躬的架势。
张教授赶紧扶住他,哭笑不得:
“李导,使不得!你我职责不同,您是统揽全局的帅才,我只是在旁边敲敲边鼓。我们这是互相学习,合作共赢!”
话虽如此,张教授眼中对这位成名大导演的虚心好学,也满是欣赏。
许昊看着这一幕,心中欣慰。
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顶尖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这正是他理想中昊天影视应该有的氛围。
演员休息区,杨密和刘诗诗正在对戏。
下一场是雪见和龙葵前期为数不多的、带着些许火药味的对手戏。
刘诗诗芭蕾舞出身,仪态无可挑剔,但面对古灵精怪的雪见,如何表现出龙葵那种外柔内刚、隐含嫉妒又带着怜悯的复杂情绪,她有些拿捏不准。
杨密虽然年纪比刘诗诗小,但童星出道,经验丰富,此刻俨然摆出了“师姐”的架势。
“诗诗,你看啊,”
杨密拿着剧本,比划着,
“龙葵这时候看雪见,不能光是清冷,你得想象一下,你守护了哥哥千年,突然冒出个咋咋呼呼的丫头,好像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哥哥的关注,你心里是不是有点不是滋味?但又觉得这丫头本质不坏,有点可怜她啥都不知道。所以你的眼神,要一层层来:先是平静,然后看到哥哥对她好,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再然后雪见跟你说话,你回话的时候,要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看小孩子的宽容,但深处又有点酸。”
她一边说,一边亲自示范了几个眼神变化,灵动又精准。刘诗诗看得目不转睛,若有所思地点头。
“来,你试试看,把我当成那个抢了你哥哥的傻丫头!”
杨密笑嘻嘻地逗她。
刘诗诗被逗笑了,紧张感消弭不少。
她深吸一口气,再看向杨密时,眼神果然变得不一样了,多了几分层次感。
“对!就是这样!保持住!”
杨密鼓励道,
“哎呀,我们昊天一姐二姐联手,还不秒杀一切!”
两人相视而笑,气氛融洽。
许昊远远看着,心中点头。
杨密的主动帮助,不仅提升了戏的质量,更促进了演员之间的团结。
而刘诗诗在这种帮助下飞速成长,她身上那种沉静的气质与逐渐增长的演技结合在一起,愈发显得独特而耀眼。
张教授也注意到了这边的互动,对许昊说:
“你这个两个女演员选得好,一个似火,一个似水,相得益彰。剧组氛围也好,这才是出好作品的基础。”
许昊望着忙碌而和谐的片场,看着在张教授点拨下愈发精致的画面,看着演员们的投入与成长,心中充满了信心。
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他对抗一切风雨的最大底气。
片场的日光灯亮如白昼,将“蜀山”派大殿照得纤毫毕现,却少了几分仙气。
李国立导演盯着监视器,眉头微蹙,这场徐长卿与蜀山长老的文戏,台词、走位都精准,却总觉得差了口气,过于平实。
“停一下。”
许昊的声音不大,却让全场安静下来。
他走到布光师身边,低语了几句。
不一会儿,几盏主灯被调暗,取而代之的是几盏角度刁钻的侧逆光灯。
光从殿宇的雕花窗棂缝隙中透进来,在空气中勾勒出清晰的尘柱,落在霍建华饰演的徐长卿身上,将他半张脸隐在阴影里,道袍的边缘却泛出一圈清冷的光晕。
整个场景的氛围瞬间从“明亮”变成了“肃穆”,甚至带上了几分神秘的宗教感。
张建国教授站在许昊身后,眼中露出赞赏的笑意,微微颔首。
李导看着监视器里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画面质感,猛地一拍大腿:
“好!就是这个味道!许昊,你小子可以啊!”
许昊笑了笑,没说话。
这只是他将张教授连日来灌输的“光影造境”理论,进行一次小小的实践。
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在片场这片海洋里疯狂吸收着养分。
他不再只是那个手握资本、指点江山的老板。
他会蹲在摄影师旁边,看对方如何运用焦段和景深,来压缩空间或突出主体;
他会凑在录音师旁边,听他们如何采集环境音和细微的拟音,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他甚至会帮着道具组整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古籍道具,因为张教授说过,
“道具不是背景,是沉默的演员,承载着时代的信息”。
一场杨密和刘诗诗的对手戏间隙,他看见杨密正拉着刘诗诗,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诗诗,你看,雪见这时候是又急又气,但心里还是担心龙葵的,所以你这个转身不能太决绝,要带点犹豫,对,就是这样……哎呀,我们昊天一姐二姐联手,还不秒杀一切!”
刘诗诗被她逗笑,原本有些拘谨的姿态也放松下来,再次试戏时,眼神里果然多了几分复杂的层次。
许昊没有上前打扰,只是远远看着。
他学到了另一课:一个真正优秀的剧组,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人的凝聚。
导演要做的,不仅是发号施令,更是创造一个能让演员信任、让才华滋生的环境。
夜幕降临,当天的拍摄计划顺利完成。
许昊没有立刻离开,他独自一人走到已经空无一人的“蜀山”栈道上。
远山如黛,残阳如血。
他回想白天每一个镜头的打磨,每一处细节的调整,一种奇异的满足感充盈心间。
这比签下数千万的合同,更让他感到踏实。
因为他触摸到的,是创造的本源。
先知先觉可以让他抢占先机,资本可以让他搭建平台,但唯有真正懂得创作的规律,他才能让脑海中的蓝图,变成荧屏上无可争议的经典。
他抬起头,看着最后一抹霞光消失在天际,眼神坚定而清明。
“王志……你等着。”
他轻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等这把剑磨好了,第一个试锋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