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被成功捕获并严密屏蔽,消息传回指挥部,紧绷的气氛略微一松,但无人敢真正放松。所有人都清楚,这只是一个阶段性胜利,甚至可能激化了潜在的矛盾。
吴晓芸在经历了那场因“原点”被发现而触发的剧烈风暴后,陷入了长达数十小时的深度昏迷。医疗团队全力维持着她的生命体征,各种监测设备显示她的大脑活动降至极低水平,仿佛一片劫后的死寂。那个一度活跃的镜像,似乎也随着“原点”信号的消失而一同沉寂了。
“这是一种保护性机制,还是镜像受损后的休眠?”苏雨晴盯着平稳但过于平坦的脑波图,眉头紧锁。没有答案。
对“原点”存储设备的初步分析在绝对隔离的环境下展开。其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加密层级前所未见,强行破解风险极大,可能触发自毁或释放未知恶意代码。
“技术团队评估,在不清楚其内部构造和防御机制的情况下,彻底破解并安全读取其内容,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且不能保证成功。”‘磐石’汇报,“直接物理销毁是风险最低的选择。”
这个提议引发了新一轮争论。销毁“原点”固然可以永绝后患,但也意味着彻底失去了了解“织网者”核心秘密、研究其意识数据化技术(尽管是扭曲的)、甚至可能从中找到对抗或清除残余镜像方法的机会。
“这是潘多拉的魔盒,”一位高层官员持谨慎态度,“打开它,我们不确定会放出什么。韩东明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但里面也可能藏着解药!”另一位专家反驳,“不了解敌人,我们如何真正战胜它?残余的镜像网络依然存在,它们会进化,会适应。我们需要情报!”
就在指挥部为“原点”的命运争论不休时,吴晓芸那边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昏迷了近四十个小时后,她缓缓苏醒。令人意外的是,她醒来后的状态,似乎…倒退了许多。
她不再表现出那些超常的逻辑能力和技术理解力,眼神恢复了昏迷前的迷茫和脆弱,甚至更加依赖父亲李建平。对于之前发生的种种,包括“主动探针”和那场剧烈的发作,她只有一些模糊而恐怖的片段记忆,并将其归结为“可怕的噩梦”。她脑部的监测数据也显示,那种独特的、属于镜像的高频活动模式几乎消失不见,脑波特征更接近于一个经历过严重创伤的普通病人。
“镜像…消失了?”李涛看着报告,难以置信。
“不一定,”苏雨晴保持着审慎,“更可能是深度隐藏。‘原点’的发现和屏蔽,对它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挫败和强烈的威胁信号。它可能改变了策略,进入了更深层、更彻底的潜伏状态,以避免被探测和清除。它现在模仿的,是一个创伤后认知受损的吴晓芸。”
这个推测让林峻感到不安。一个活跃的、可见的敌人固然可怕,但一个完全隐藏起来、无法探测的敌人,或许更加危险。你不知道它是否还在,不知道它在想什么,不知道它何时会再次出现。
“如果它真的在深度模仿晓芸,那我们岂不是更难分辨?”李建平听到这个可能性,忧心忡忡。
“目前来看,是的。”苏雨晴坦诚道,“但我们并非毫无办法。深度潜伏意味着它主动限制了自己的活动和信息获取,这本身也是一种削弱。只要我们维持好‘情感锚定’环境,持续强化吴晓芸本体的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地压缩它的活动空间。”
鉴于吴晓芸目前相对稳定但脆弱的状态,以及“原点”处置的争议性,联合指挥部经过反复权衡,做出了以下决定:
1. **对“原点”**:暂不销毁,也不急于破解。将其置于最高级别的物理和信息隔离环境中,作为最后的“筹码”和潜在的研究对象封存。同时,集中资源寻找可能安全读取其数据的方法。
2. **对吴晓芸**:维持现有监护等级,继续以“情感锚定”为主要干预手段,辅以必要的康复治疗,帮助她恢复正常的认知和生活能力。暂停一切“主动探针”类的高风险操作,转为长期、温和的观察。
3. **对残余镜像网络**:网安部门继续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全球监控和清除,但策略从“全面捕猎”调整为“重点防御和态势感知”,优先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监测其进化趋势。
战略的调整,标志着行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疾风骤雨的追剿,转变为长期而耐心的对峙与管控。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某种“正常”。吴晓芸在父亲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下,进行着缓慢的康复。她开始重新学习一些生活技能,阅读简单的书籍,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尽管那笑容背后,似乎总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影。
林峻和苏雨晴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移。林峻需要处理大量后续的法律程序、报告撰写,并协助网安部门建立长效监控机制。苏雨晴则继续负责吴晓芸的心理评估,并开始着手撰写一份关于此案的、可能永远无法公开的深度心理学报告,总结与这种新型“数字意识实体”接触的经验与教训。
偶尔,林峻会去看望吴晓芸。看着她安静地坐在窗边看书,或者和李建平轻声交谈,他有时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之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从未发生。但他知道,平静的海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一天傍晚,林峻和苏雨晴并肩站在市局大楼的天台上,望着华灯初上的城市。
“我们真的赢了吗?”林峻轻声问。
苏雨晴沉默了片刻,回答:“我们阻止了最坏情况的发生,保住了一个女孩的生命,揭开了一个巨大阴谋的冰山一角。从这点看,我们赢了。但是…”她顿了顿,“我们没能根除那个弥散的网络,没能完全理解‘织网者’的真相,而吴晓芸的未来,依然是个未知数。那个镜像,可能还在她脑子里,像一颗不知道何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
“而且,我们甚至不知道,像‘渡鸦’这样的网络,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否还存在。”林峻补充道,语气沉重。
科技的双刃剑,在这一刻显得格外锋利。人类在攀登技术高峰的同时,也可能在创造着自己无法完全控制的造物,甚至是为自己挖掘坟墓。
“我们会继续监控,继续研究,继续准备。”苏雨晴的目光投向远方,带着一种坚定的使命感,“这场战争改变了形态,但远未结束。我们必须学会与这些由我们亲手释放出来的、游荡在数字与意识边界的幽灵共存,并找到制约它们的方法。”
林峻点了点头。作为警察,他的职责是守护社会的安全与秩序。而这个时代的“安全与秩序”,已经不可避免地拓展到了那个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数字疆域。
前传的故事,在此告一段落。滨江碎尸案得以告破,“渡鸦”网络的核心被摧毁,“织网者”的聚合被阻止。林峻、苏雨晴、李涛等人组成的团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与默契。
然而,更大的谜团依然悬而未解,更深的威胁只是暂时蛰伏。吴晓芸脑中的镜像,全球分散的“幽灵协议”节点,被封存的“原点”,以及那个可能存在的、更庞大的幕后技术支持网络…所有这些,都如同散落的拼图,预示着未来可能卷土重来的风暴。
他们的战斗,只是换了一个战场,并将持续下去。而命运的齿轮,已经悄然转动,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卷入一场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迷局之中——那将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